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感受過澡堂,特別是年輕一點的讀者?如果你是一個一直待在南方念書的南方孩子,那你可能失去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體驗:在澡堂洗澡。我高考前的人生都是在南方度過的,活了18年也沒去過澡堂洗澡。去了離家兩千多公裡外的北方城市念書後,我第一次有了在澡堂洗澡的體驗。
去學校的第一天我就發現整個宿舍樓是沒辦法洗澡的(有衛生間,但不能洗澡),每個人都得去澡堂洗澡的,當時就開始心生不妙。開學九月,天氣炎熱。晚上和剛認識的外地室友七點一起去澡堂。我一進去就受到眼球衝擊,沒見過這麼多年輕女孩子沒穿衣服的身體啊!(沒去過的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我尷尬地從一堆排隊洗澡的人中退了出來,回宿舍琢磨半天:這天氣不洗澡不行。最後九點又鑽進澡堂洗了一個極快的澡。所以我對澡堂的印象就是:悶熱、擁擠和尷尬。澡堂這個地方,我實在喜歡不起來。
然而比起困擾我的學校澡堂,在羅馬澡堂洗澡則是另一種人生體驗。西方人洗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荷馬時代。城邦戰爭不休,希臘需要符合戰爭需求的人,沐浴幫助希臘人清潔和保持頭腦清醒。而徵服了希臘的羅馬人把洗澡真正發展成了一種文化。莫言在《澡堂》這篇文章中提到,「古羅馬氣勢宏大的浴池廢墟讓人想像當年的盛況。」文中還出現了一個叫「羅馬溫泉」的澡堂,可想羅馬當時的洗浴盛景。在這裡我想換一個詞語稱呼羅馬的澡堂(與之前提到學校裡僅提供洗浴基本功能的場所做一些區別):浴場。
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就養成了去浴場洗浴的習俗。阿格裡帕浴場是羅馬第一所大型公共浴場。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經常提:去公共浴場洗浴是城市人生活的一部分。羅馬統治者大力推廣洗浴文化,羅馬公共浴場得到國家或私人贊助,這讓普通羅馬人都可以去浴場沐浴。羅馬人在修建浴場時使用了先進的供暖和供水技術,採用了高級的建築材料和設計。古羅馬時期浴場數量驚人,內部設計精湛。比起一般建築,公共浴場的設計要求更高。而大量浴場的興建也大大提升了羅馬人的建築工藝。
顯然,在這麼豪華的浴場中,洗澡是一件不能太過隨意的事情。羅馬人進入浴場後,先脫去自身衣物,再換上運動服去體育館進行一番體育鍛鍊,出一身汗。鍛鍊後來到溫水浴室放鬆身體,然後去到高溫浴室,在極熱的蒸汽中把自己蒸的渾身冒汗。接著又回到溫水浴室放鬆,進入凹形小屋,用冷水衝刷身體。最後到乾燥室把身上水漬烘乾,在更衣室重新穿上衣服算是完成沐浴過程。
現代的一些澡堂文化研究中也提到,很多人把澡堂當作是一種社交場合,除了洗澡還有其他活動。羅馬浴場也不只是個純粹的洗浴場所,這裡也是人們日常娛樂社交的場所。大多數浴場除了洗浴空間還有:玩骰子和下棋的房間、藝術長廊、會客室、圖書館和閱覽室、朗誦大廳、演講廳等。羅馬人在浴場的基本功能上盡其所能地增加了各種功能,可以說羅馬時期浴場的功能比現代澡堂、健身房之類場合豐富得多。
光有修築華美的浴場不夠,還要有人們喜歡去浴場洗浴才能產生集體性的洗浴文化。那洗浴文化是如何成為羅馬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呢?羅馬人通過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擴張,吸收周邊地區的風俗文化,改變了對洗澡的認識。對於眼界開闊後的羅馬人而言,洗澡不再只是一種清潔活動,而是有著醫療效果、健身強體、維持公共衛生等多項優點的活動。
羅馬人被詬病在建浴場中消耗了大量錢財,這種洗浴風氣也讓人們變得更加脆弱,貪圖享樂。但羅馬帝國消亡已久,僅希望這篇短文能短暫地帶讀者去感受一下羅馬浴場那段輝煌的澡堂歷史。幾千年前的羅馬人將洗澡這件事複雜化,把澡堂拓展成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在現代,公共澡堂卻越來越少了。人們物質條件改善,很少再去外面公共澡堂洗澡;人們精神需求提高,更加注重個人隱私。未來的澡堂是會就此衰敗,還是以新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拭目以待吧。
母親節活動還在進行哦~
母親節近在咫尺,你是否有很多話開不了口讓她知道?
給她一個機會看到你的感情吧。
投稿要求#
1. 你眼中的她
2. 你想像中她眼中的你
3. 你想對她說的一句話
三句話夠不夠她找到你呢?
來稿請發至郵箱:Futopia7@163.com
截止日期:5月9日12:00
開獎形式:視頻抽獎1名幸運鵝
獎品:將由我們為你的她在母親節當日送上一束花!
Being thinking
Young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