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人群的性教育普及率不同
政府層面,瑞典是最早提出並推行避孕教育的國家,也是世界性教育的典範,在中小學傳授妊娠和生育知識,在大學展開避孕知識的普及活動;在荷蘭,小學將性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與其他課程同等要求;北歐國家,中學生在校期間就已接受了較全面的性與避孕節育教育;日本初高中的每所學校都設有「協助者協會」,負責向學生提供避孕教育、性諮詢等服務。美國大學生基本都能掌握6 種避孕方法。
1988 年,我國教育部發文稱要在中小學設立青春期性教育課程,截至目前,大多數學校也開設了生理課。然而,大部分學校未設置專任教師講授這門課,多是生物教師講課時涉及一些性及避孕節育知識。國務院於2001 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三條提出,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此外,國家還出臺了相關文件,但這些文件還需提供更加系統全面的配套制度保障和具體的實施措施。在支持性教育上,我國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性教育體系有待完善,性教育課程設計連貫性有待增強,性教育者的專業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農村學校處於政策實施的邊緣帶;三是政策執行能力有限,對於邊遠地區,支教人才供給不足。
(二)各國採取的避孕模式不同
據世衛組織統計,避孕措施的使用在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均有增長,特別是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增長明顯,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處於較低水平。全球範圍內,1990 年至2015 年期間,現代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從54% 略升至57.4%。從各區域來看,2008 年至2015 年期間,15 至49 歲婦女報告使用一種現代避孕方法的比例稍有升高或原地踏步。在非洲,這個比例從23.6% 上升至28.5%,在亞洲從60.9% 略升至61.8%,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穩定在66.7%。
避孕模式的選擇是一個複雜問題,由於文化、經濟、社會背景不同,各國各地區間會選擇不同的避孕模式。大多數印度人仍採取傳統避孕方式,即日曆避孕法,夫妻房事儘量避開女性危險期,但這種方式避孕水平低,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美國的避孕措施更加多元化,每個人根據生活習慣來選擇避孕措施。根據《NCHS2015-2017 年美國全國家庭增長調查》數據可知,目前在15 ~ 49 歲的整個年齡範圍內,最常使用的避孕方式是女性絕育(18.6%),其次是避孕藥(12.6%),排在第三、第四位的是長效可逆避孕方式(10.3%)和男用保險套(8.7%), 大約35% 的15 ~ 49歲女性沒有使用避孕措施。在日本,大多數家庭使用保險套,僅有小部分家庭使用避孕藥。日本保險套的使用率接近90%,主要在於日本人的習慣、對自然的崇拜、學校的教育、避孕方法信息的導向、醫務界的作用,以及用具的質量等因素影響著日本人的選擇偏好。日本每日新聞社人口問題調查會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調查中就指出日本人極其反感體內有異物,劃傷身體或使用藥物等。所以,在日本,人們更願意使用保險套。以色列的避孕模式相對特殊,由於以色列國家人口管控嚴格,男性地位較高,他們通常選擇給女性注射避孕針,避孕針一旦注射之後,它的效果可能長達5 年,但是避孕針具有一定副作用,對女性的身體傷害較大。中國做結紮的人數相對較多,僅次於宮內節育器(IUD)。
(三)避孕節育政策面向人群不同
不同國家避孕節育政策由於落實情況及實施進度,導致面向人群有所不同,見表1。從面向人群的不同,能看出我國避孕節育政策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由表1 可知,歐美等發達國家避孕節育的實施對象以育齡婦女為主,未婚者為輔,對於青少年也有全面的教育宣傳措施。而我國避孕節育實施對象以已婚女性為主,以再生育夫婦為重點,倡導合理生育間隔。指出針對產後及哺乳期婦女宣傳產後避孕的重要性,介紹適宜的避孕方法,將產後避孕作為產後保健服務的重要內容,提高產後避孕節育措施落實率。強調針對新婚夫婦宣傳計劃妊娠的重要性,指導科學制訂生育計劃。近些年,我國政府也意識到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問題,開始面向未婚、新婚、產後、哺乳期、更年期等不同群體宣傳適宜的避孕方法,我國避孕節育政策面向人群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