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3 10:05:29 來源: 楊眼
漢旺地震遺址區坍塌的建築,還在向人們訴說著那場災難。
從漢旺地震遺址區驅車到漢旺新鎮,短短幾分鐘車程,揚子晚報記者仿佛經歷了一次時光穿越。昨天,今天,時間翻動書頁的聲響,在這裡顯得特別清晰。
南京大道、常州路、鹽城路、徐州街、宿遷街、蘇綿公園……走在四川綿竹市的大街小巷,你會不經意地與「江蘇」迎面碰上。這些「江蘇路」「江蘇街」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後重建,江蘇人出資援建的。心懷感激的綿竹人為了紀念,就以援建的江蘇各地對這些路、街區和建築等進行了命名。
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祭前夕,揚子晚報記者隨「鐵臂援建 回望十年」江蘇四川媒體訪問團,來到江蘇省對口援建的綿竹市採訪,熟悉的地名、綿竹人對來自江蘇的客人的親人般熱情,都讓記者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溫馨感。
圖片時針永遠地停留在那一刻:14時28分。
「我退休了,但江蘇親人來,
我一定要陪,沒有二話」
5月9日上午9時左右,綿竹細雨霏霏。雖然路上人車不多,但街道兩旁的店鋪次第打開了門窗和燈光,給人以安居樂業的溫暖和安心。記者撐著一把小傘走在街道上,已經難以想像十年前那場巨大災難的情景。
「很多房子都倒了,壓死了不少人。我趕到家時,老婆抱怨說,你這麼遲才回來,真有事還有什麼用?我說單位組織救援後,先去看了老母親,才趕回家來的,因為我知道老婆大人肯定會沒事,會照顧好自己的。老婆聽了也沒話講了,那個時候只要人沒事就萬幸了。知道家人安全,我就又趕緊回單位參加救援了。」
朱世成,一位老體育人,今年61歲,去年剛退休,當年在綿竹市文廣新局工作,任體育股股長。他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十年前發生災難的那天情景,一切都都歷歷在目。面對來自江蘇的客人,他更願意談災後的救援和重建,那些同樣讓他永生難忘的人和事。
朱世成冒著小雨,帶記者來到綿竹市體育中心。一個露天體育場和一個室內體育館,還有遊泳館等,設計超前,設施齊全。這個當年江蘇省援建綿竹單體規模最大、投入資金最多的工程,是由蘇州市承建的,如今已成為當地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每年來這裡健身休閒的市民達20萬人次以上。
朱世成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有一座沒有看臺的體育場,地震當天正舉辦成綿德三市「市長杯」網球比賽,地震後這裡成為一片廢墟。作為援建對口市,蘇州一建、二建和五建分別負責體育館、體育場和全民健身中心。
「他們都住在簡易的木板房裡,夏天特別熱,冬天特別冷。」朱世成告訴記者,來自蘇州二建的王長壽,當年30多歲,參加綿竹援建時,愛人正好生孩子,為了不耽誤工期,就一直沒有回去。300多名施工人員加班加點搶工期,原定三年的工期,九個多月便完工了,創造了一個不可複製的奇蹟。
作為一名老體育工作者,讓綿竹市擁有一座室內體育館,一直是朱世成的夢想。這個夢想在震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實現了,朱世成對對口援建綿竹的江蘇人民充滿了感激之情。
「前幾天局裡就通知我,說有江蘇客人來綿竹,要我陪同。我跟領導說了,雖然我退休了,但江蘇親人來,我一定要陪同,沒有二話。」朱世成發自內心的話,讓來自江蘇的揚子晚報記者心裡暖暖的。
圖片新建的紫巖小學設施一流。
「這是一所重生的學校,
『一路有你』是我們的口號」
5月9日下午,綿竹市紫巖小學五(一)班迎來了兩個特珠的客人——「中國好人」、「鷹爸」教育創始人何烈勝和他的10歲兒子、網上被稱為「裸跑弟」的何宜德。
十年前,「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何烈勝帶著他的團隊第一時間趕到汶川參加救援,先後9次入川共捐獻了一千多萬元錢物,支援災區重建。十年後,他帶著10的兒子來到紫巖小學,與該校五(一)班的孩子們一道,上了一堂題為「我有一雙翅膀」的班課。
「這是一所重生的學校,學校的重建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學校的一句口號是:『紫巖風起,一路有你』,就表達了我們全體師生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感激之情。」5月9日下午,綿竹市紫巖小學校長譚克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正是像何先生一樣的無數好人,讓紫巖小學得以「重生」。
創建於1996年的紫巖小學原是綿竹地區最好的一所小學,在四川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然而,2008年「5•12」地震後,校舍全部成了危房,教學設備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震後的第二天,就有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到校諮詢複課日期。「天地之大,哪兒可以安放孩子們的一張課桌呀?」紫巖小學全體老師於震後第四天的5月22日,就向社會各界籲請:「重建綿竹市紫巖小學,請伸出您關愛的手!讓你們和我們的手緊緊的牽在一起,早日為孩子搭建一所快樂的校園!我們誓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工作,以更加輝煌的成績來回報您的一片愛心!」
如今的校園是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資4000多萬元興建的。新校園被師生們稱為「美得像一幅畫,動聽得像一首歌,浪漫得像一首詩。」
揚子晚報記者在學校門口看到兩塊鋼製標版:南京慈善綿竹紫巖小學、綿竹北京博愛紫巖小學。綿竹人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危難時刻向他們伸出援手的人們的感激之情。
圖片江蘇詩人向漢旺地震遺址紀念館捐贈的抗震詩歌手稿。
「從此,江蘇是一個溫暖的地方,
江蘇人就成了我們的親人」
「苦難傾倒,生命被壓成石頭……」2009年4月下旬,在「5•12」地震一周年前夕,當年已71歲的江蘇著名詩人趙愷來到四川災區,寫下了長詩《哭牆》。
同行的著名詩人孫友田一口氣寫了四組詩稿:《第一圈舉世關注的年輪》、《成都草堂訪杜甫》、《綿竹印象》、《一塊巨石的懺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警世鐘上銘文作者、詩人馮亦同,創作了 《從江南到川西》、《江海情深》兩組詩作。詩人徐明德創作了詩歌《把和諧留給川西》《今夜的星星是這樣的低》《眷戀》;詩人胡弦創作了組詩《痛是最後的遺產》。
地震十年後,5月10日上午,江蘇詩人創作的手稿捐獻給了綿竹漢旺地震遺址紀念館。當年組織了江蘇詩人赴震區採訪活動的原江南時報華誠主任,在捐贈儀式上說,這些手稿是江蘇詩人們的心血力作,見證了大災面前四川人民的堅強、重建家園的從容、開始新生活的決心、江蘇和四川人民血濃於水的深情。詩人們當年就有這個願望,等將來紀念館建成後,要把手稿捐過來,今天終於實現了心願。
當天的捐贈儀式上,綿竹市作家協會主席李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對江蘇人民的謝意。她說:「你們從江蘇來了,帶著江蘇人民的大愛,幫助我們重建破碎的家園……從此,江蘇就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江蘇人就成了我們的親人。大地的傷口被撫平,鮮花重新盛開。」
在漢旺地震遺址區,揚子晚報記者看到,房屋傾斜坍塌,門窗破碎,地面上建築構件雜亂堆疊,原鎮政府、幼兒園樓房已成廢墟……隔著十年的時間,仿佛還能聽到兒童的呼救、母親的哭泣、救援官兵的吶喊。
漢旺鎮受損嚴重,人員全部遷出,易地重建。新的漢旺鎮由無錫市援建,白牆黛瓦的沿街小樓,打上了江南水鄉的印記。新鎮邊上還建了一個大公園,茂竹修林,小橋流水,許多人徜徉漫步。
從漢旺地震遺址區驅車到漢旺新鎮,短短幾分鐘車程,揚子晚報記者仿佛經歷了一次時光穿越。昨天,今天,時間翻動書頁的聲響,在這裡顯得特別清晰。圖片 賈紅兵三姐妹創作的《感恩常在》年畫。
「我們創作《感恩常在》年畫,
表達對江蘇人民的感激」
在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的三彩畫坊,一幅名為《感恩常在》的年畫格外醒目,吸引眾多人駐足觀看。該畫坊是賈紅兵、賈君、賈萍三姐妹共同經營的。
「我們共同創作這幅《感恩常在》年畫,就是為了表達對江蘇人民的感激之情。」賈君告訴揚子晚報記者。
汶川地震後,蘇州市投資3500萬元重建了綿竹年畫博物館、年畫街坊。賈紅兵三姐妹來到了年畫街經營,經營範圍擴大到年畫包、年畫茶壺、年畫枕等生活用品,年銷售額超過200多萬元。她們還辦起了年畫培訓班,培訓當地婦女600多人,常年在家加工由她們包銷年畫的有50多人。
「綿竹年畫過去主要是本地的一個民俗文化產品,只在春節前後銷售。地震後成了一個產業,要歸功於江蘇對綿竹的對口援建,特別是年畫村建立後,綿竹年畫知名度越來越高了。」陪同採訪的四川新聞網德陽記者站周鴻告訴本報記者。
漫步年畫村,白牆青瓦,花繁葉茂,流水叮咚。年畫街坊、廣場、湖、茶座、藝術館、雕塑、牆畫分布其間,形成一個以綿竹年畫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村委會主任方錫光介紹,射箭臺村、大乘村和石牆村在大地震中被毀,災後重建,三村合併而成年畫村。如今,綿竹年畫遠銷美、英、法、日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3000餘萬,年畫從業人員達1500餘人。
江蘇對綿竹的援建不只是蓋房子、建設施,還重視產業、項目援建。工業總產值57.2億元,累計註冊企業84戶,這是綿竹江蘇工業園交出的2017年度成績單。令人驚訝的是,這完全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的畫卷。
在漢旺無錫工業園區,無錫人投資的天奇永大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的企業。該公司總經理羅軍對揚子晚報記者說,公司正在進行轉型升級,立志紮根綿竹。墾荒人、苗醫生等更多的企業,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紛紛表示,將在綿竹尋求共贏發展。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