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企業對你來說還是遙遠的存在,那只能說你OUT了。
截至今年上半年,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在flickr上擁有超過1萬名客戶發布過照片,建立在Facebook上的官方帳戶幾個星期內有超過6.5萬名旅客成為粉絲。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公司每周在YouTube上上傳一個新視頻,超過2億人點擊觀看這些視頻。他們在Twitter上的粉絲超過2.4萬,這個數字仍然在被不斷刷新。與此同時,有超過500名員工在linkedin上擁有自己的帳號,包括公司CEO。
在用戶交流的地點、以用戶熟悉的方式,企業正變身成為社區內的一員,以「鄰居」和「朋友」的角色零距離地與用戶形成互動,藉此影響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增加企業銷售。
艾意凱諮詢公司(L.E.K Consulting)合伙人Andrew Rees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如今社交媒體的發展背景下,能夠確定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社交媒體,並挖掘適合自身的商業機會。
社交媒體細分升級
艾意凱諮詢對2000名美國消費者的調研結果顯示,Facebook到現在仍然是最受新媒體使用者歡迎的網站,89%的受訪者在使用它,而且他們中的50%每天不止登錄一次。與此同時,Twitter在所有的社交網站中則展示了最強勁的成長勢頭,今年的使用者比去年又增多了18%(在消費者中的普及率將達到20%)。事實上,Facebook目前已經擁有接近9億全球用戶,Twitter的用戶數也超過了5億。
「高、大、全」不再是社交網站制勝的唯一途徑,「專業、細分」是更好地吸引用戶的方法。根據艾意凱諮詢對Myspace各項服務的研究,它在去年的增長最小,已經明顯失去了原有的市場份額。而因為海量的顧客評論,Yelp已經成為各個品牌與客戶有效溝通的一個強大的社交網絡工具。雖然在調查中顯示只有20%的受訪者在使用Yelp,但是他們都認為,在選擇產品和品牌的時候,Yelp是最有用的新媒體,Yelp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幾乎和搜尋引擎一樣高。
社交媒體用戶群的選擇和變化並非只存在於美國市場。
今年4月,麥肯錫在上海發布最新調研報告稱,截至2011年底,中國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已達3億,中國擁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
該份名為《中國社交媒體鑄就消費新時代》的報告是一項基於5700名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調研,報告顯示,我國一二三線城市居民的社交媒體註冊率高達95%,高達91%的受訪者表示,最近6個月曾登錄社交媒體,此比例遠高於日本的30%、美國的67%和韓國的70%。
此外,報告中還特別指出,不同的社交媒體吸引不同類型用戶。舉例來說,喜歡微博的用戶多為收入較高的群體,其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約1300美元),且多數人居住在一線城市。
在尼爾森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社交媒體受訪用戶研究報告》中,同樣顯示了社交媒體的細分和用戶屬性,其中騰訊微博和騰訊系列產品雖然在一線城市優勢並不明顯,但在低級別城市滲透率較高。
對於這個問題,Andrew Rees認為,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支付能力有關。社交媒體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網絡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中等收入人群更願意花錢購買高科技產品。同時,較好的教育背景也使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對網絡社區上的新產品和新話題也更感興趣,對於高質量的信息和交流內容更有認同感。
「舉例來說,Yelp雖然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在美國的關注度非常高,這是一款基於消費體驗和購買評價的產品,使用它的人有許多是中等收入人群。這些消費者的評論使網站變得更有價值,從而他們的評價也就變得更加重要,更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Andrew Rees補充道,「網站用戶的細分和集群性,對企業和品牌來說無疑極有吸引力。」
新市場催生新機遇
社交媒體早就不僅僅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這麼簡單了。如何從社交媒體裡挖到金子,這才是大多數企業絞盡腦汁的問題。
「即使是活躍在社交媒體的中等收入人群,他們的類型和需求也不相同。」Andrew Rees表示,「很少有人會想知道該買什麼牛奶而去社區裡看看,而更多的是考慮該買什麼車的時候才去看。」
Andrew Rees認為,可以把社交媒體中的中等收入人群再分成三類:對新產品感興趣的人,他們在意產品特性,會為了買什麼而去搜索數據尋找答案;容易被影響的人,這類人希望知道別人的使用體驗,然後再做決定;熱衷於分享觀點的活躍分子,他們往往享受的是分享的過程。
因此,適時地與不同類型的人形成互動,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予充分的信息交流是社交媒體提供給企業的最好平臺。
今年3月,在新浪微博與CIC聯合發布的我國首份企業微博白皮書上可以看到,《財富》雜誌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143家開通新浪微博,比例接近30%。其中即包括排名第一位的沃爾瑪、第二位的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以及德國大眾、韓國三星電子、日本日立公司、瑞士雀巢公司、英國滙豐銀行控股公司等耳熟能詳的品牌。同時,在中國500強企業中,包括阿里巴巴、中國南方航空等在內的207家企業均開通官方新浪微博,開通率佔比高達41%。
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零售業仍然是社交媒體中最活躍的企業。
同樣,麥肯錫在報告中也稱,社交媒體對中國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影響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大。中國消費者表示,社交媒體上提到的產品,他們考慮購買的可能性較大;朋友或熟人在社交媒體推薦的產品及服務,他們實際購買的可能性也較大。
事實上,各類社交媒體網站本身也在試圖探索和尋找讓他們也能賺錢的合作方式。
「成功的零售商正將移動、分析和社會媒體戰略作為一個整合的經營方法。」Andrew Rees表示,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這樣的社交平臺正在試著扮演諮詢公司的角色,龐大的用戶數據是他們的優勢和資源,分析用戶行為,賣給零售商,然後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薦,看上去社交媒體們將會是諮詢公司分析師們的下一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