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從我自己接受學校教育,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機緣巧合,在大學裡得以有機會接觸、學習,並進行專業思考「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
時至今日,從業教育近20年的半輩人生歷程中,才恍惚中對教育有淺薄的些許認識。可是,人生不容等待,孩子的到來,加速了我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原來:教育是培養一個協調完整的社會人。
又是機緣巧合,有機會在廣袤無垠的北美大陸生活了幾年,讓我的教育思想得以升華。從方法論的角度,找到了另一些許對教育的理解。培養兒童良好的社會意識、社會情懷、博愛天下的完整的人,是我們人類從事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加拿大和美國,公益、捐贈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小至家庭、學校,大至宗教、政府,人人都在談給予,時時都在談付出。捐贈文化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標誌性文明。我開始思考,培養兒童的捐贈意識,是從娃娃抓起,是從身邊的小事抓起,是從一個一個動人的捐贈故事開始,是從兒童一次一次的捐贈活動開始。原來,公益可以如此具體,如此生動,而不是停留在口號和無聊的形式主義之中。
當孩子還在我肚子中翻滾調皮的時候,我就有開始給她讀故事、講故事的習慣;當她呱呱墜地之後,我們家裡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給她讀書、講故事的人,同一本書,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講一遍,讓她體會到故事和圖書原來是可以如此靈動和豐富,把她帶到一個可以滿足她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神秘之地。
她的日益進步和喜悅,堅定了我選購圖書的信念,在選購圖書中,我自己的身心也體驗到無比的愉悅。在她2歲多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攜帶著這些沉重的書籍,漂洋過海來到陌生的加拿大。一切都是陌生的,唯有那些書,讓我們感覺是熟悉、踏實、安心。也讓她在自己每天都熟悉的書籍海洋中,找到了安全感,找到了航行的方向……
隨著她日漸長大,喜歡的書也越來越多。有一天,她告訴我:媽媽,我有這麼多好看的書,我想把它分享給更多的小朋友,讓它和我一起遨遊在書海之中。我微笑、點頭讚許了她的提議。
我們回國了,搬家物品中,一半都是她的那些沉重的圖書。但是,他們一點兒都不覺得是負擔,反而非常喜悅,特別是她;因為,她期待著更多的小朋友和她一起分享閱讀的喜悅。
當安定下來後,我和她一起整理那些書籍,貼上籤兒、寫上分類,註上捐書人。陸陸續續,將一些書捐贈到一些學校、兒童活動中心和她自己的輔導學校。每當她看著自己曾經閱讀和喜歡的書,被其他孩子喜歡和閱讀的時候,她泛起了微笑,傻傻的微笑,她在一次一次的捐贈活動中體驗到了愉悅。原來,給予是件快樂的事兒。
在捐書中,她的愛被激發了,她開始構建自己的公益意識了。一天,她拉著我的手說:「媽媽,不僅僅是圖書,其實,人類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捐贈的,我聽說:有的人會捐贈自己的遺體,有的人會捐贈自己的家產,有的會捐贈自己的發明……」
在捐書中,她不僅僅體會到「捐贈」的價值,她更體驗到「分享」和「給予」的喜悅,在一次一次捐贈活動中,她樹立了「公益意識」,樹立了「博愛」的思想,我希望慢慢地培養她成為有良好的社會意識、社會情懷、博愛天下的完整的人。
捐出去的是書籍,收穫到的卻是「喜悅」。願,捐贈活動,可以成為伴隨她一生成長的美好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