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回答了一個關於《熊出沒之狂野大陸》的問題,提前把孩子叫到身邊,先讓他分享一下孩子的視角,不過孩子貌似沒興趣,用他的話說,現在的熊出沒越來越不好看了,「熊大熊二現在好蠢,光頭強也不是那個光頭強了」。
我陪著孩子,也看了好些年的熊出沒系列,想想他說的也有點道理,以前都是熊大熊二拖著光頭強走,而現在,是光頭強拽著熊大熊二在跑了。
這,真有點當代農村大學生的意思,至於我為什麼這麼比喻,且聽我慢慢道來。
相愛相殺
早期的熊出沒故事,都是發生在叢林之中的,熊大熊二是天然的主角。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熊大熊二好比是農村的父母,而光頭強就是那個在農村,還沒長大的孩子。
在那裡,一切都是熊大熊二說了算。
在那裡,光頭強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大部分時間裡,熊大熊二是壓迫者(教育者)的角色,而光頭強完全是一個依附者。
熊大熊二教會了光頭強在叢林裡的生存技能,甚至砍樹也要順著哥倆的意思來,不能違逆。
在叢林裡,光頭強處處受到關照,有的時候,還把他們視作仇敵,——因為兩兄弟總是對光頭強指手畫腳。
現在,我們稱呼孩子,大都冠以熊孩子的暱稱,其實,在廣大農村,往往父母才是熊,他們代表著威壓和強權,即使他們不能以理服人,也會用拳頭說話。
在叢林裡,熊大熊二的口號是「保護森林,熊熊有責。」
而光頭強的職責,只是單純的砍樹(看書)。
感情升溫
有的時候,離別才是感情升溫的催化劑。某一年,光頭強厭倦了被壓迫的戲份,突然想著離開大叢林了,於是拍了一部大電影《過年》。
從那一刻起,雙方的關係突然發生了改變,在光頭強看來,如果他想離開叢林,就不得不依仗熊大熊二的幫助。而在熊大熊二看來,一旦那個他們總是欺負的孩子要離開,他們第一個感受,居然是不舍和不安。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即將離開家鄉(或者住校)的感覺,他們內心裡捨不得孩子,卻在行動上,給與了孩子出行以竭盡全力的幫助。
角色轉化
自從光頭強離開了一次叢林,他的心便不再那麼安分了。也逐漸厭倦了伐木工的生活。從後期的熊出沒系列可以看出,光頭強砍樹越來越少,甚至當起了導遊。
他已經在試圖擺脫熊大熊二的羽翼了。但是,離開了叢林,擺脫了伐木工的身份,光頭強就暫時失去了生活的本能,不得不繼續依仗著叢林裡的小動物們。
而動物們呢?在外人面前刻意與光頭強保持了距離,以免被其他人看笑話,影響光頭強的工作,而在暗地裡,對光頭強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
這個時候,雙方是平等互助的關係,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融洽,在動物們的心裡,都希望光頭強能適應這些變化,勝任新的角色。
越走越遠
於是,光頭強越來越大膽,思想越來越活躍,玩穿越,玩科幻,搞發明,玩得不亦樂乎。但是,他也逐漸與小動物們之間有了隔閡。
這個隔閡,在於思想認識,在於價值觀。熊大熊二越來越無力給光頭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了,甚至對於光頭強的一些行為,感到匪夷所思。這個時期的熊大熊二和光頭強,動手少了,爭吵多了。爭論無果的時候,總是光頭強在堅持,而熊大熊二卻不得不默默地離開,留下一句,「再也不管你了!」
這,其實是光頭強不願意看到的。
每當他獨自面對困境的時候,總感覺身邊有人在偷窺(其實是他希望有人在偷窺),失去了熊大熊二的鼓勵,光頭強就像是一個無根的浮萍一般,孤立無援。
而熊大熊二呢,一旦離開了自己的主場,就淪為了大字不識一個的笑柄。
這就是熊出沒目前最大的困境,也是最尷尬的地方。
在叢林裡,熊出沒已經沒有了發揮空間。
可是,一旦離開了叢林,光頭強又不能獨立撐起一個局面。
所以,後期的熊出沒,真的是光頭強在拽著熊大熊二在跑。
我們現在的很多農村的大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回去沒有發展,可是留在城市,又困難重重,想完成從農村人到城市人的轉變,真的很難,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得不依仗自己的父母,哪怕他們不情願,也要把他們捆綁到一起,留在城市。
雖然,他們的根,其實都在那個留下更多回憶的大叢林。
有的時候,就想,承載著「狗熊嶺」希望的「光頭強」們,沒有目標,沒有人脈,到了大城市總有點力不從心、甚至強弩之末的錯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