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2019年北京建築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9北京建築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北京建築大學,廣東研究生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1. 招生簡章《招生專業目錄》中「選考說明」部分,每個專業對是否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進行了規定;沒有標註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專業,2019年只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2.招生專業目錄中考試科目、研究方向等內容,以9月份研招網正式發布的信息為準,一般情況下與目前發布的內容保持一致,研究方向或個別有微調。
歡迎全國各地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在職人員報考我校碩士研究生!
北京建築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學校概況
北京建築大學源於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師初等工業學堂,2013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北京建築大學。學校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2012年「建築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成為博士人才培養單位。2014年獲批設立「建築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籤署共建協議,學校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5月,學校「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獲批「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 2018年5月,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築學、土木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北京建築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建築特色、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服務基地」、「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建築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是北京地區唯一一所建築類高等學校。
學校有西城和大興兩個校區。西城校區佔地12.3萬平方米,大興校區佔地50.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48.8萬平方米。目前,學校正按照「大興校區建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西城校區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科技協同創新及成果轉化基地」的「兩高」布局目標加快推進兩校區建設。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52.9萬冊、電子圖書185萬冊,大型電子文獻資料庫52個,與住建部共建中國建築圖書館,是全國建築類圖書種類最為齊全的高校。
學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體系完備。學校現有10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單位,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和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現有35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學科設置以工學為主,兼有管理學、理學和藝術學。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建築學、土木工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有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擁有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我校全部工學學科參加了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並獲檔次評價,其中建築學、土木工程2個學科評估結果為B。
學校名師薈萃、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工1019人,其中專任教師644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9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1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87人,教授106人,博士生導師24人。擁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北京學者2人。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拔尖團隊、北京市教委學術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管理創新團隊等各類團隊28個。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校2014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近年來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9 項,其中一等獎13 項。學校是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高校,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土建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10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另有4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2個市級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 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 個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95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培育精英良才。現有各類在校生1184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717人,碩士研究生2171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教育學生1842人,留學生92人,已形成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系。
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他們參與了北京60年來重大城市建設工程,成為國家和首都城市建設系統的骨幹力量。校友中湧現出了被稱為「當代魯班」的李瑞環,核工業基地建設的奠基人趙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在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桂生、沈小克、張宇、羅玲、胡越、包琦瑋、高士國、楊伯鋼,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建築師馬巖松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學校畢業生全員就業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進入「全國高校就業50強」行列。
學校始終堅持科技興校,近年來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70餘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共13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近5年,新增各類科技項目2000餘項,其中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490餘項;科技服務經費連年超過2億元。學校建設具有建築行業特色的大學科技園,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股權激勵改革工作首批試點的2所高校之一。
學校面向國際,辦學形式多樣。學校始終堅持開放辦學戰略,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63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提質、轉型、升級」的工作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內涵建設,以首善標準推動學校各項事業上層次、上水平,向著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鮮明建築特色的高水平、開放式、創新型大學的宏偉目標奮進。
(編輯:廣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