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畢業生跟老師拍照,留下美好記憶。而在老師的相冊裡,每多一張畢業照都代表著多送走一屆學生,心裡也多了一份成就感。儋州市新州鎮英均小學的李仍江老師,就有著13張這樣的畢業照。
一樣的校園,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樹木但不一樣的年輪。細數一下,李仍江已經在英均小學拍過13張畢業照了,其中12張是自己送走學生的時候拍的,一張是自己從這所學校畢業的時候拍的。
1997年,李仍江從英均小學畢業,那年他拍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張畢業照。2003年,中師畢業後的他選擇重回母校,這次不再是學生,而是老師。並且,這一呆就是12年。
為了村裡人的一句話,當時已經被分配在新州第一小學教書的李仍江,主動請纓調到了這所無人願來的村小。因為他在英均村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也愛著這裡的一草一木。
其實12年的時光裡,李仍江也曾動搖過。見識過大城市的繁華,再回到這座小村落,承受的是難以忍受的孤寂。沒有娛樂活動,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李仍江似乎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幾十年後的生活。每當這時,他總會拿起珍藏的畢業照看一看。因為除了自己,還有一個身影也會出現在每張畢業照片上。
今年54歲的陳冠華,在英均小學已經工作了26年,其他的老師來的來,走的走,而他卻一直堅持了下來。每一名教過的學生,他都記憶猶新。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最深刻的烙印。以前的學生,變成了現在的同事,唯一不變的,是那份執著,那份堅守。
從師生到同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當李仍江有什麼事情想不開的時候,他總會找到陳校長,跟他訴訴苦、聊聊天。而陳校長也會像以前一樣,耐心勸導,幫他解疑。在李仍江看來,陳校長就是自己心靈的導師。
陳校長的話,堅定了李仍江堅守下來的信念。其實,和以前相比,現在學校的環境已經改善了很多。97年畢業照裡的教室已經被拆掉重建,再也不會出現雨天漏雨的情況,學校裡新建了籃球場,讓學生們課間有了玩耍的地方。不過,學校的環境還達不到城裡的標準。一根撿來的樹枝,就是老師的教鞭,學校的桌椅,還是十幾年前留下來的,需要不時修補一下。
李仍江笑稱,想當鄉村老師,要拿的了粉筆,握的了錘頭。以前,是自己看著老師修,現在,是學生看著自己修。除了修東西,他在老師身上還學會了一件事——家訪。
鄉村的學生很調皮、也很害羞,家訪就是了解他們性格的最好方法。和外來的老師相比,李仍江有著自己的優勢,因為孩子的父母都是本村人,溝通起來比較方便,也能更了解孩子的情況,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法。
李仍江說,以前自己上學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老師到家進行家訪,沒想到現在,自己接過了家訪這根接力棒。不過,當了老師後,更能體會老師當初的辛苦與不易。每天對學生進行家訪,犧牲的是自己的休息時間,不過,看到學生們的進步,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之餘,李仍江時常翻開這些畢業照回顧往事,有開心,也有難過。開心的是,在這些畢業照裡面,能找到一部分學生,從英均小學畢業後考上重點中學,再考上大學。而難過的是,一些本來應該在畢業照裡出現的學生,卻因為輟學沒有出現。不過,每一張畢業照都是他最寶貴的記憶。
13張畢業照,記錄的是學校的變遷,記錄的是兩代人的堅守與傳承。他們日復一日面對孩子們求知的眼睛,默默堅守為人師者的職責;他們放棄城市的繁華,守候鄉間。他們過著清貧的日子,卻有著最豐富的的情感,他們把一批批孩子送出山村,卻在這片土地揮灑著青春熱血。我們相信,13張畢業照,不是終點。每年夏天,李仍江都會坐在那棵老槐樹下,和同學們一起拍照,像陳校長一樣,直到青絲白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