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2019-01-16 12:25 來源:澎湃新聞
因為《聲入人心》,音樂劇演員鄭雲龍最近大火了一把,不過以「音樂劇王子」出名的他,這一回卻要跨界演一部話劇。
話劇名為《漫長的告白》,5月將在上海虹橋藝術中心演出6場。故事藍本取材於法國劇作家埃德蒙·羅斯丹的《大鼻子情聖》,但將背景移植到了1980年代的上海,鄭雲龍出演的是形容醜陋卻滿腹詩書的陳中行,劇中大段拗口的臺詞對其戲劇功力將提出極大挑戰。
早在2015年排演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時,導演徐俊就被鄭雲龍憂鬱的雙眸打動,想邀他合作,遺憾未成行,此番牽手合作話劇,雙方終於實現了夙願。
「戲劇表演對音樂劇演員來說很重要,話劇又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我很想嘗試一下。」鄭雲龍說。
《漫長的告白》由執導過「上海三部曲」的徐俊導演,自媒體人傅踢踢編劇,視覺藝術家馬良、音樂人李泉加盟創作,四位來自60後、70後、80後的上海男人首次跨界合作,共同追憶的是80年代的上海愛情。
鄭雲龍和其他主演回憶起80年代,徐俊最深的印象便是白色和藍色,也因此發布會當天,主創團隊和演員都穿了白襯衫到場。
「我那時候經常騎著自行車穿行在愚園路的法國梧桐樹下,特別愜意、快樂、通透,我和當時所有的青年一樣,求知慾很高,有激情有夢幻,也有家國情懷。」徐俊還記得自己當時的月工資是36.5元,每當工資發下來,他最興奮的事是可以買書看了,因為不斷的知識積累,他想到了考戲劇學院,實現了做導演的夢想。因此對80年代,他一直心存感激。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徐俊看過一個希伯來語版的《大鼻子情聖》,三個多小時的劇演下來,他感動得一塌糊塗。面對一望無際的地中海,那時候他就在想,如果把這部劇搬到80年代的上海該多有意思,「今天夢想成真了。」
徐俊首先感謝的是編劇傅踢踢,他用了三年時間將整個故事煥然一新。出生於1987年的傅踢踢對80年代充滿了好奇,「80年代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吉他、詩歌、文學、哲學……那個年代本身就包含了詩和遠方。」
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傅踢踢試圖對80年代做一次回望,為遠離了80年代的遊子寫一封家書。不過,因為有距離感,他多少還是有些不安,也因此他花了兩三年時間查看大量音像和文字資料,通過資料檢索,在腦海裡建立可視化的盛宴。
「80年代年輕人約會的暗語是『不見不散』,因為沒手機,約了周日中午12點人民廣場見,就是不見不散。那時候的時間非常慢,戀愛是靠走出來的。今天的我們遠離了那種愛情模式,是時候眺望當時的人怎麼談戀愛的了。」傅踢踢說。
視覺藝術家馬良從幾萬張視覺資料裡選了幾千張老照片,為整部劇作視覺參考,充分的準備讓導演第一次去他家約談項目,就覺得視覺上有譜了。
懷舊的發布會現場不過最開始,馬良卻很抗拒做話劇,「戲劇是集體工作,前幾年我做了個戲,太難了,當時我就想再也不做戲劇了。有一天導演深夜11點找到我,我是懷著抗拒去的,去了才知道他要把藍本《大鼻子情聖》放在80年代上海,改成話劇《漫長的告白》,瞬間覺得很刺激很好玩。」
馬良的母親是上海青年話劇團的,他從小在劇場後臺長大,至今記得母親演的第一部戲是《大鼻子情聖》,「那時候我14歲。我曾經反覆看排練,印象中這是很傷感的愛情,導致我對未來的愛情也充滿了懷疑,之前我們看到的愛情更政治化,這部戲裡的愛情卻是決絕的疼痛的乾淨的,所以我有興趣。」
據了解,音樂人李泉也會加盟創作,他的三首歌會貫穿全劇,尤其是《愛的家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