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李曉軍
□ 法制網記者 趙麗
少兒編程似乎輕易地超過了馬術、高爾夫、擊劍、冰球等「高雅貴族運動」,站在了課外活動鄙視鏈的頂端。
一些家長對於編程重要性的認知提升、對於孩子邏輯能力的空前重視,加之教育考試政策的指揮棒已有往此處揮舞的跡象,這個被稱為「基礎教育最後金礦」的賽道從去年開始受到熱捧。
其中一個現象便是,紅杉、經緯、軟銀、華創、真格、紫輝等一線風投均有所動作。而近期也不斷傳來少兒編程創業公司的融資喜訊。顯然,資本已經先行一步,在少兒編程賽道上瘋狂播種,押注這個市場大小尚不明確的新賽道。而根據可搜索的公開信息,目前此行業創業公司總數已超過200家。
但是,有專家認為,目前少兒編程教育行業存在門檻低、師資不足、教材稀缺等諸多問題。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培訓機構拋出各種噱頭
什麼是少兒編程?
據業內人士介紹,少兒編程指3歲至18歲的青少兒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學習程式語言,基於可視化圖形編程工具和基礎程式語言構建在線編程學習平臺和開源硬體平臺,讓孩子通過可視化圖形編程、代碼編程和機器人編程培養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等,通過學習編程來串聯各個學科。
2017年7月,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體、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人工智慧進學校上升為國家戰略,更是給少兒編程市場帶來切實的政策利好。
而對於很多家長而言,他們更看中的是,少兒編程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
給孩子報了在線編程長期班的北京市民李琰告訴記者,她的小孩將來要出國留學,「擁有科創作品的孩子能讓面試官印象深刻,錄取率就會大大增加」。
記者問她如何得知這些消息,李琰說,她最初是看到廣告上有這種說法,「不光是出國,在國內上大學,北大、清華也很看中學生的科技特長,這些在高考中都會加分」。
李琰還告訴記者,現在少兒編程太火了,她兒子班裡的同學都報了培訓班,「學編程是為了讓孩子走在別人前頭,做家長的要先知先覺」。
記者發現,有不少機構的廣告確實抓住了家長的這一心理,用「特招」「加分」等字眼吸引家長。
在調查過程中,有幾家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向記者介紹學習理由:
孩子學了編程後可以參加信息學競賽,如果得了前三名,就不用參加高考,保證上清華、北大或其他985高校;
2022年以後將變成我國中小學必修的課程。編程不僅能作為孩子的一門技能,以後小升初、初升高都可以加分;
……
記者進一步詢問,培訓機構是否會安排報名參加這些比賽、考試?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稱,「機構都會組織」。不過,對於考取證書的難度和可靠性等問題,對方則稱,「每個階段學完都是可以考證的,我們會對孩子的能力進行評估,這個證書是我們機構自己頒發的。而我們的微軟MTA證書(信息專業能力認證——記者注)通過率這麼高,是因為我們和微軟有合作。成人的考卷是全英文的,我們因為有合作,微軟答應我們把題目改成了中文,這個證書含金量特別特別高」。
實際上,網上有大量培訓機構宣稱,目前的少兒亟須「編程教育提前」,理由是以前條件不夠,導致很多人的編程才能被埋沒,但現在電腦普及了,從少兒時代開始學編程,可以讓更多「小比爾·蓋茨」湧現。
在一些培訓機構的介紹文章中,編程被塑造成一種「通向未來」的語言,因為「賈伯斯11歲開始編程,成了一代傳奇;比爾·蓋茨13歲開始編程,31歲成為世界首富。不懂編程就是新時代的文盲」。
「客觀上講,隨著網際網路向生活各個層面逐漸深入,編程的確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寫具體的程序。目前國內的編程培訓工具大都採用一款叫做Scratch的軟體,這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開發的一款面向少年的簡易編程工具,其本質上不是教孩子學會某種編寫語言,而是告訴孩子利用類似程序的邏輯關係,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點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中國少兒編程網創始人舒克對記者說。
市場門檻低收費價格高
2015年,教育部在《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編程教育首次以政策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
到了2017年,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此外,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更是明確將信息技術學科(含編程)納入高中生的必學科目,並且以100%紙筆閉卷測試的方式納入高中階段的考查。
相關政策出臺,加之培訓機構類似承諾性的語言,著實刺激了不少家長的神經。
李琰告訴記者:「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讓孩子吃苦,即便是有一絲概率能讓孩子更好,也是不願放棄的,能特招入名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隨著少兒編程課程的火爆,培訓價格也水漲船高。
李琰告訴記者,此前她諮詢了兩家在暑假期間提供少兒編程夏令營的機構,線下機構稱根據不同的課程,5天至8天的培訓費用大概在3000元至7000元。一天兩小時的課,平均下來一小時要三四百元。
「該機構在寒暑假還有一項收費更多的出國研學營,時間是8天至15天。根據國家的不同,收費在3萬元至6萬元。」李琰說,就算是相對基礎的課程,線上和線下培訓價格也不低。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一年價格都在13000元至20000元左右,「其實我們也是下手晚了,要是去年報課程,報名費會少很多。今年幾乎所有的課程價格都翻倍了」。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與智慧機器人、編程日益受歡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學編程老師、機器人課程師資緊缺,很多學校根本沒有相關老師,有意開展課程卻「有心無力」。智慧機器人教育大多是以課外活動和各種興趣班、培訓班的模式開展,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學校能夠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智慧機器人的活動或競賽,但作為課程引入教學中的少之又少。
「這一行業其實門檻非常低,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單做機器人教育的『小作坊』就有3800多家。」廣州海客智慧機器人課程創始人李鏗坦言,最簡便的小作坊,只需要到網上買一套課程解碼,找幾個老師租一套房子,擺幾個機器人,就可以營業。目前,市場對機器人教育了解不多,很多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被忽悠的不在少數。
在採訪中,針對相關課程設計和老師資質問題,記者也詢問了一些少兒編程的培訓機構。一些機構人員保證:「我們企業有16年教學經驗,有3年研發經驗,所有課程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在京東上也能購買到我們的教材。老師方面,因為我們之前是做成人教育的,我們現在從這裡挑選出一千多名老師做課程研發,最後再從中挑選出兩百多名成為上課的老師,其中部分老師還學過心理學。」
當記者詢問這些老師是否也獲得過MTA或者其他相關證書時,對方說,「我們這邊老師比較多,由於老師自己的畢業學校不同,所以考取的證書也是不同的,老師在教孩子前會向家長展示的」。對於其他問題,對方則不再回應。
師資不足缺乏行業標準
在採訪中,據業內人士介紹,現有機構大多採取「借鑑國外體系+自主研發」相配合的課程設計,而自主研發大多依照創始團隊的個人經驗,課程的合理性並未得到大量實踐驗證。加上優質師資非常匱乏,而且行業沒有統一標準、老師水平很難保證,導致行業魚龍混雜。
「編程項目老師的人力成本高是全行業的共識,一個大學畢業生可以教少兒英語,卻教不了編程。」曾在某少兒編程機構擔任課程顧問的陳浩對記者說。
核桃編程創始人及CEO曾鵬軒向記者介紹說,少兒編程教育在國內尚屬於早期階段,目前最大的挑戰依然是市場教育。
「從政策上看,少兒編程已經取得了政策制定方的一些關注,並在部分省市開展了與應試教育的結合,但對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來說,依然不了解編程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以及如何量化教育成果、進行驗收。」曾鵬軒說,教育市場普遍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但同時是一個「慢」領域——需要靜下心來反覆打磨教研。而少兒編程教育,其不僅追求少兒對「編程工具」的使用掌握,更在於通過編程聯繫,幫助少兒掌握更好的學習策略與邏輯思考能力,「但在市場過熱的情況下,不懂教育只懂生意的從業者也會進來。這種浮躁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針對不少機構提出的「3至18歲的孩子都可以學習少兒編程」,曾鵬軒認為還是要回到少兒編程到底在學什麼這個問題上來。
「編程確實有不少產品、課程適合低齡兒童,但如果希望孩子真正掌握程式語言,即便是scratch這樣的圖形化程式語言,也需要孩子具備較成熟的邏輯理解能力。一般來說,起點是6歲至7歲。」曾鵬軒說,會編程的工程師不會教孩子,懂孩子會教育的人又不懂編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少兒編程領域的老師資源非常緊缺,能力也參差不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巍認為,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孩子年齡段和身心發展狀況的教育,「是教育商業化的弊端」。當擇校、學區等教育資源劃分等情況出現時,優質資源往往把入門門檻提得很高,給孩子和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也就促進了教育商業化的產生,也就必然會出現各種超前教育現象。
「培訓機構利用家長攀比和焦慮的心理,宣傳來機構學習後,將來幼升小、小升初就會有優勢,比如可以上名校等,其實這都是虛假宣傳,違反廣告法。」朱巍說,儘管目前法律還未對超前教育作出規範,但在針對培訓機構的宣傳方式上,廣告法已有明確規定。廣告法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歷或者合格證書或者對教育、培訓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
「商業教育領域的違法廣告,在所有違反廣告法的案例中所佔比例最高。」朱巍說,教育不應當是一個產業,如果未成年人的教育讓商業機構過多介入,必然會造成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久而久之,一種不正常的教育氛圍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