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落戶廣州。
12月21日,廣州市政府、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籤署了舉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協議。
據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選址南沙,鄰近高鐵慶盛站,佔地1.13平方公裡,相當於香港科技大學本部面積的兩倍。
根據今年10月公布的QS亞洲大學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排名亞洲第七,內地僅有清華、北大、復旦三所高校排名在其之前。
這所學校何時開始招生?
學校周邊情況如何?
這些消息早在此前
就被各大媒體「劇透」了不少
事實上,早在去年3月份,廣州市和香港科技大學就已開始商談合作辦學,10月14日,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在香港籤署了合作辦學意向書。
今年10月份,廣州市國土規劃委公布的一份關於南沙慶盛區塊的文件顯示,廣州在該區塊西部的沙灣水道旁,規劃了大片的高等院校用地,而當時香港科技大學已證實,選址就在南沙區高鐵慶盛站旁。
隨著廣深港高鐵的開通,由高鐵香港西九龍站出發至慶盛站,最快25分鐘到達,使得科大本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科大位於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構成了便捷的生活圈,有利三方的緊密合作和交流。
戳開可看大圖
紅框內A31地塊即為慶盛區塊規劃高校用地
根據規劃顯示,廣州地鐵四號線將行經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且設有公共運輸站場站等用地,據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表示,廣州校區也將建一個與香港本部校區一樣的雕塑「日晷」,表明這兩個校區的重要性是一樣的。
史維表示,開辦分校並非因內地資金充裕,而是想增強科大本校欠缺的部分,期望分校與本校發揮協同效應,促成學生以至香港與大灣區內城市的良性互動,創造雙贏。
在今天的籤約儀式上記者也獲悉,廣州市將給予建設、辦學經費等各方面的保障;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及校方以全校之力推動學校落戶南沙開展合作辦學。
據史維在10月份透露,目前該校廣州校區正在向教育部申請建校批文,如果短期內順利拿到批文的話,預計三年之內可以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而校園仍將繼續建設。
南沙慶盛樞紐
據廣州南沙發布此前報導,1991年建校的香港科技大學是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在物理、工程、工商管理、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均取得突破性成就。
港科大擁有香港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有最多的政府投入、最牛的師資和最好的學術氛圍,當然港科大的競爭壓力也不小。科大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國際化程度高,亞洲以外的學生比例最高,商學院內地同學的數量不超過20個。
港科大(資料圖)圖源見水印
港科大的王牌專業,一個是電子工程,一個是工商管理,一個QS排名全球17,一個全球18,都在港大的前面。業內一直相傳,科大的教授都非常敬業,學術水平和授課質量都相當高。
還有這些超厲害的榮譽
▼
而廣州未來,可不止新增這一家高校。
在8月30日舉行的第十四屆穗臺校長論壇上,透露了一個重磅消息。
廣州將以廣州航海學院為基礎,創辦新的大學「廣州交通大學」。目前,籌建工作已經展開,將投入1000畝土地,計劃2020年啟動招生。
「基本建設投入是62個億,要建交通科技創新平臺是30個億,包括引進人才、信息化建設等,大概總的投入是100個億。」
廣州航海學院院長鄒採榮表示,依託交通院校、包括廣州大學等高校的支持,一定能建設出高水平的「廣州交大」。
事實上,關於廣州交通大學的設想,早在2017年就曾有政協委員提出。
提出此設想的政協委員曹志偉,面對現場發問甚至表示: 「如果有幸讓我加入的話,我願意先拿10個億出來做啟動資金,如果不讓我加入的話,我願意個人捐1個億做啟動資金。辦教育是功德無量的事」。
而在今年9月,曹志偉就「廣州交通大學選址問題」,向市教育局發問。
廣州市教育局規劃建設處負責人崔萍回應稱,航海學院正在做清產核資和人財物的劃撥工作。且廣州交通大學的選址工作,還需要多方面考慮,正在進行比對和比較,待方案成熟後由市政府做出決定,再由市教育局推進相關工作。
「省裡把資源放在廣州,也是對廣州經濟的支持。因此選址非常重要。如果選址沒有落實,會影響今年開建,2020年招生就無從談起,我非常關心這個進程。」曹志偉表示。
而據廣州航海學院官網顯示,該校黨委副書記招樂輝在12月12日的一次會議中,曾提及廣州交通大學籌建問題,他表示該籌建「進入了倒計時,需要分階段統籌推進」。
除此之外,在今年年初,廣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黃埔區政府、天河區政府籤署框架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
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類似,國科大廣州學院同樣為研究型大學,屬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二級學院,同時是獨立的地方法人。
該學院設天河、黃埔兩個校區。天河校區擬選址華南植物園內符合規劃的地塊,黃埔校區擬選址中新廣州知識城南部旺村文教區。
華南植物園。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攝
該學校將主要承擔研究生教育,建成初期在校生規模約6000人,其中天河校區約4200人、黃埔校區約1800人。
據中科院廣州分院官網消息,國科大廣州學院建設分為兩期,其中一期建設時間為2018年到2022年,二期到2030年。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霞虹、張姝泓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方金鎔
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龍錕、廖靖文、葉碧君)、廣州參考(gzcankao)、中國廣州發布(ZGGZFABU)、羊城派、南方日報
想第一時間找到廣報君了解最新資訊?
辦法很簡單,
先找到廣報君,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