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治療眼癌新方法

2020-12-20 求是網

  美國科學家日前對患有眼癌的兒童進行了研究,通過比較兒童的基因序列,他們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細胞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導致癌症擴散的原因。研究人員利用實驗成功地在斑馬魚和人類細胞中找到事件鏈的阻斷部分,從而讓眼腫瘤細胞停止生長和擴散。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新發現使治療兒童最常見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變得前景喜人。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這種癌症估計每年影響7000~8000人,全球每年死於該病的兒童數量多達4000人。

  研究人員在11月出版的《致癌基因》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助理教授Laura Asnaghi表示:「目前,擴散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在腫瘤擴散之前能及時發現,科學家就有機會治療這種致命癌症。因此,我們研究了腫瘤侵襲的原因,這可以幫助我們開發靶向治療以防止這種侵襲。」

  為了揭示腫瘤擴散相關的一系列分子作用,該校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10名不同患者的組織,其中5人患有侵襲性腫瘤,5人患有非侵襲性腫瘤。他們比較了這兩組腫瘤的核糖核酸(RNA)譜,發現與非侵襲性細胞相比,在侵襲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中,編碼激活素A受體1C型(ACVR1C)的基因的RNA水平增加了2到3倍。

  這一發現非常重要,因為目前醫學界已知激活素受體基因在其他癌症中的作用,包括膽囊癌和乳腺癌。研究人員認為,激活素受體可能是抑制視網膜母細胞瘤擴散和生長的關鍵靶點。

  通常而言,當激活素受體檢測到生長信號後就會觸發細胞生長和分裂。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名為SB505124的藥物處理細胞,阻斷活化素受體檢測其他生長信號,進而觀察會發生什麼。他們將藥物和細胞放在過濾器上,通過觀察過濾器的細胞數量測量侵襲情況。結果顯示,用藥物處理後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在生長、增殖和侵襲方面的抑制程度達到60%至80%。

  在確認了激活素受體在擴散型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中的作用後,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了解其是否適用於活體動物。他們接下來在斑馬魚胚胎中進行了試驗,因為其胚胎尚未完全發育出免疫系統,並且不會排斥移植其中的其他類型細胞。在試驗中,人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被注射到兩天大的斑馬魚眼中,隨後在接下來的4~6天內測量眼腫瘤的直徑,監測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

  之後,相同的藥物SB505124被用來抑制斑馬魚眼睛的激活素。研究人員表示,與未注射該藥物的斑馬魚眼相比,用藥後的眼部腫瘤直徑減小了55%。Asnaghi說,總體而言,實驗顯示阻斷激活素受體可以有效抑制侵襲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在體內的生長和擴散。

  Asnaghi表示:「我們希望這項研究結果為視網膜母細胞瘤提供新的治療方法,在美國和全世界範圍內為更多受視網膜母細胞瘤影響的兒童提供視力保護並改善預後狀況。但目前我們只能持有謹慎樂觀態度,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安全地為患者開發或測試相關療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找到治療白髮和脫髮的有效方法—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6日報導,科學家已經找到治療白髮和脫髮的有效方法,上述問題將很快得到解決。 白髮變黑不再是夢 為了擺脫白髮的困擾,染髮已經成為一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過,他們面臨的難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因為科學家已經找到「白髮變黑」的妙招。
  • 眼癌的4種症狀,預防眼癌的8個方法要牢記,六類人群須注意
    眼癌的4種症狀,預防眼癌的8個方法要牢記,六類人群須注意 文/愛問360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智能化,但是人們對網際網路的依程度也越來越高,比如長時間玩手機,過度使用電腦,經常性使用IPAD,甚至很多人會去網吧打遊戲,打通宵的
  • 「看見未來:關注眼癌兒童」公益活動在京舉行
    相比之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摘眼率只有6%-12%,絕大多數眼癌患兒都能保住眼睛。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專業兒童醫療機構之一,英國GOSH兒童醫院兒童眼癌專家Dr. Catriona Duncan表示,如果早期發現,95%的眼癌患兒能夠通過治療康復,85%的患兒生存期超過20年。
  • Oncotarget:科學家們找到治療甲狀腺癌的新方法
    2017年10月21日/生物谷BIOON/---也許世界上比被診斷出有癌症還沮喪的事情就是癌症變得耐藥,或者惡化到難以治療的地步了。對於患有乳突甲狀腺癌並且接受Vemurafenib治療的患者來說,這的確是十分不幸的消息。
  • 科學家有望通過殺腫瘤病毒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
    當提到「病毒」這個詞時,人們常常會將其與感染或疾病聯繫在一起,病毒的主要目的就是感染並攻擊細胞,比如流感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等;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對病毒的理解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研究都闡明了多種病毒感染的機制,同時還有一些研究中,科學家試圖利用病毒的殺傷功能來作為治療之用,比如用於癌症治療。
  • 日本科學家的重要發現-AD的新致病機理和新治療方法
    然而到了晚期,各種各樣不同的病理糾纏在一起,找到治療方法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好像是滅火一樣,小火好滅。大火就困難了。 人們都在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單一的方法很難治好。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十幾年以來,開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努力和數百億美金的投入都變成滾滾長江東逝水。
  • 中英兒童眼癌公益活動在京舉行
    由中國大型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與英國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OSH)聯合主辦、中國SOS兒童村協會特別支持的「看見未來:關注眼癌兒童」公益活動近日在北京舉行。各方共同呼籲全社會關注兒童眼癌,推動眼癌「早發現,早治療」,讓更多的患兒看見未來。  據統計,我國每年確診的眼癌患兒約1100例,摘眼率在70%以上。
  • ...或同樣適用於結膜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紫外線|結膜|皮膚|眼癌|...
    【英國《醫學快訊》2021年01月11日文章】題:紫外線輻射導致罕見類型眼癌。由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和其他機構資助並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會導致一種罕見的眼癌——結膜黑色素瘤。已知紫外線輻射是引起皮膚黑色素瘤的主要環境因素,但其對眼部罕見黑色素瘤形成所起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 晚上關燈玩手機會得眼癌?眼癌到底是種什麼病
    昨日,武漢協和醫院眼科專家闢謠,關燈玩手機對眼睛肯定不好,但不至於引發眼癌。  「最近越來越多的三四十歲患者上門就診,因為他們在就寢關燈後,還使用智慧型手機。手機強光直射眼睛30分鐘以上,造成眼睛黃斑部病變,導致視力急速惡化。一旦得了黃斑病,就等於患上眼癌,只有等著失明。」這則標題為「年輕人眼癌增三成!晚上熄燈後千萬不要看手機!」
  • 眼癌男童鑫鑫昨摘右眼球
    本報報導見報後,市民的愛心向眼癌患兒小鑫鑫湧來。「從幾十元到數百元都有,捐款有3萬多元。」王偉說。得知職工王偉遭遇的困境,濟南鍋爐集團膜式壁廠的各班組長也發動職工捐款救助,450多名幹部職工紛紛捐款,短短幾天時間裡就為孩子捐款40434元。
  • 科學家有望利用殺腫瘤病毒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提到「病毒」這個詞時,人們常常會將其與感染或疾病聯繫在一起,病毒的主要目的就是感染並攻擊細胞,比如流感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等;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對病毒的理解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研究都闡明了多種病毒感染的機制,同時還有一些研究中,科學家試圖利用病毒的殺傷功能來作為治療之用,比如用於癌症治療。
  • 小鳳雅的眼癌到底是什麼?
    據統計,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這與篩查的普及有關,也與RB的治療方法的進步有關。因為RB治療存活率提高,RB後代也自然多起來(有35-45%的RB患兒屬於遺傳型);此外環境汙染造成的基因突變也參與了疾病發病率的升高。RB具有很強的個體特異性,每個患兒的瘤細胞分化程度、發展速度、累及範圍都不一樣,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RB都是一種對視力和生命有威脅的疾病。如到晚期,可發生顱內或遠處轉移,危及生命。一旦發生,對整個家庭的打擊極大。
  • 我國科學家找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鑰匙」
    新華社上海8月25日電(仇逸、孫國根)經過12年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免疫生物學研究所及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熊思東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帶領其學生、項目主要參與者張偉娟博士等首次發現,人體血清中正常存在著一種可以與DNA結合的重要血清澱粉樣蛋白P成份(SAP蛋白),並首次提出「SAP蛋白」具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新功能。
  • 救救我的眼癌寶寶
    廣告垂詢 0371-55617468 0371-55917785 設為首頁 救救我的眼癌寶寶劉鵬急忙上網翻查這一症狀到底是何病症,並電話聯繫相關醫生,結果令他驚呆,這種症狀不是先天性白內障,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也就是"眼癌"。   心急如焚的夫妻倆急忙帶著孩子陸續前往開封眼病醫院、開封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病症被鑑定為視網膜母細胞瘤,而孩子的右眼已經完全看不見。對於左眼,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摘除眼球",更可怕的是即便將眼睛摘除也不一定能保住性命。
  • 眼睛也會患癌 「真假」眼癌如何辨別?
    點擊查看 想必肝癌、肺癌都是大家熟悉的癌症類型,但眼癌就比較少接觸。其實,就眼睛疾病而言,原發於眼睛的惡性腫瘤(俗稱「眼癌」)很少,但卻是眼睛重大疾病之一,不多見卻也絕對不容忽視,然而,發現可疑病徵,亦無需過分擔心,因為有些眼疾表現出來的表徵與惡性腫瘤十分相似,所以,一旦出現可疑病徵,應儘快求診。這次主要介紹一些容易與眼癌混淆的眼疾,之後我們會陸續推出更多介紹有關眼癌的知識。
  • 受牙齦快速癒合啟發,中美科學家找到加速皮膚傷口癒合新方法
    一個中國和美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3月14日報告說,他們從牙齦快速癒合的能力中得到啟發,找到一種新的促進皮膚傷口癒合的方法。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寇曉星對新華社記者說:「相比皮膚而言,口腔牙齦及黏膜的傷口癒合能力更強,且癒合後幾乎沒有瘢痕,但科學家對其背後的原因一直不太清楚。」研究人員利用小鼠牙齦和皮膚上的間質幹細胞展開的研究發現,受傷時,牙齦結締組織幹細胞會釋放出比皮膚組織幹細胞更多的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劑。
  • [視頻]聰明不必"絕頂" 找到治療脫髮的方法
    [視頻]聰明不必"絕頂" 找到治療脫髮的方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12:40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30分]>>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很多有脫髮苦惱的朋友都用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生發
  • 維也納醫科大學:科學家確定一種新腸癌治療方法
    維也納醫科大學:科學家確定一種新腸癌治療方法 2020-06-2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復旦大學科學家找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鑰匙"
    中廣網上海8月2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孫國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免疫生物學研究所及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熊思東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帶領他的學生、項目主要參與者張偉娟博士等經過十二年的研究首次發現,人體血清中正常存在著一種可以與DNA結合的重要血清澱粉樣蛋白P成份(SAP蛋白),並首次提出「SAP蛋白」具有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新功能。
  • 睡前刷屏會不會得「眼癌」?
    溼性黃斑變性雖然發病率少,但卻是90%以上患者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需儘早治療。溼性黃斑變性病情發展迅速,如未治療,40%以上患者在一隻眼發生新生血管後,另一隻眼在5年內也會發生血管異常。 對於傳言中提到的「黃斑變性是眼癌,無法治療」,眼科專家表示,黃斑變性並非癌症,也不一定會導致失明。是否會失明,要看黃斑變性發展到什麼程度,在什麼部位,是否得到正規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