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概都有過因為天氣惡劣而導致航班延誤,在機場乾等的經歷。相較之下,高鐵對天氣因素的考慮更小,只憑這一點就對旅客更有吸引力,而且高鐵的速度仍在不斷進步中。
根據Journal of Advanced Traspotation的研究,在不超過1000公裡的行程裡高鐵都能夠與飛機相匹敵,但在未來幾年或者幾十年裡,高鐵的競爭力會上升。
「時間對於不同的運輸方式來說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佛羅裡達坦帕大學去年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提到,目前,從北京飛上海的時間是大約2小時,高鐵是4小時,同時飛機的價格也是高鐵的兩倍;馬德裡到巴塞隆納的高鐵時間已經追上了飛行時間。雖然這些說法好像是在支持「高鐵正在取代航空」的理論,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畢竟不是零和遊戲。
上海的磁懸浮列車
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西歐,快速廉價的列車服務出現的確侵蝕了航空公司,但並沒有導致可用航班減少,每年都在新開機場和航線。價格合理的火車票實際上刺激了新的旅行需求,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廉價航空的出現。
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高鐵市場,在研發最快列車上也是雄心壯志。北京至上海的京滬高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線路,目前時速達到351公裡每小時,1247公裡的距離時間縮短至4小時28分鐘。工程師還在研發更高的行駛速度,600公裡每小時,如果這一成就達成,會徹底改變空中和地面旅行的區別。
日本的新幹線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時速是每小時199公裡,東京至大阪的旅程為2個半小時。同時,在東京至大阪之間也提供航空服務,全日空和日航都有時間約為70分鐘的航班在這兩個城市之間往返,但是在機場候機等待的時間也讓整趟旅程花費的時間直逼120分鐘了。
日本子彈頭列車經過新神戶站。
看起來是對手的運輸方式在很多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低成本的航空公司關注的是短途旅行,和高鐵的選擇一致。像法航這樣的大航空公司也果斷放棄了對短途運輸的控制,減少對人口稀少城市的服務。全球消費結構的升級也會給長途旅行帶來更多的機會,所以目前來看,高鐵只是影響了短途運輸。
美國在高鐵方面一直默默無聞,的確,美國最快的列車Acela的時速僅為241公裡每小時,其他列車很少有能超過161公裡每小時的,這是由於軌道已經老化,而且美國更習慣使用飛機出行。在1957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95號州際公路上,經常能看到小汽車超過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