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芬奇是我最喜歡的導演,沒有之一。他非常認真,認真到什麼程度,影片的開頭傑西·艾森伯格飾演的馬克·扎克伯格連續不斷以常人說話的兩倍速度說了五分鐘臺詞,而這段戲拍了整整99遍,大衛芬奇一遍又一遍的要求卷西快點再快點。
影片的故事原型來源於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講述20歲時還不名一文的高智商宅男扎克伯格,短短數年內成長為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年輕巨富,在這個過程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得失故事。
沒有火爆動作,沒有懸疑驚悚,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情節,即便如此,芬奇導演照樣將這種傳記片,拍出了濃鬱的芬奇風格:非線性、快節奏、信息量超大、介於真實與荒誕之間。《社交網絡》是一部憤世嫉俗又有兼具娛樂性的電影,故事取材於facebook發展史,將WEB2.0時代的網絡社交人際關係新模式,挖掘的淋漓盡致。
伴隨著公司呈幾何級數成長的,一邊是天才的idea與超高效的執行力,一邊是友情的背叛與面對機會的冷酷無情,不同的人看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片中扎克伯格身上所具有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教授的,在facebook只有7.5萬用戶時,他就能看到facebook10億市值的未來,而他的朋友薩維林能預見到的規模,只相當於一家百貨商店。這個區別,正是兩人無法走向同一目的的重要分歧。有人嘲笑薩維林平庸短視,有人責怪扎克伯格冷酷無情,但無論影片一開頭被女友甩掉後奮力編程,還是最後看著用戶數量不停增長的刷新,扎克伯格一直是孤獨的。沒人跟得上他天才的節奏,沒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甚至他自己,也只不過跟隨自己無法掌控的心靈微光,踽踽獨行。
此外《社交網絡》斥資5000萬美元,卻花了一半的錢在CG特效上,這部影片的使用CG特效的部分比新版《哥斯拉》還多40個。主要是因為雙胞胎溫可沃斯兄弟。扮演他們的演員只有艾米·漢莫一人,所以芬奇找來另一位與他體型相仿的演員扮演「身體」,然後再用3D掃描建模,把臉替換為艾米漢莫。
如此大費周章只因為大衛芬奇的一句,「找不到合適的雙胞胎」。使用了如此之多的CG特效只為還原當時創建Facebook時的情景,光從這一點看來,《社交網絡》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如此認真的導演,配以如此有爭議性的故事是非常能夠吸引觀眾眼球的。
這部電影不僅僅劇作和拍攝很棒,背景音樂也可圈可點,《社交網絡》已經播出,其電影的原聲帶就迅速佔據各大因為網站熱播榜。大衛芬奇所有的電影原聲帶都非常棒,只是他很少拍這種偏文藝的電影,所以這部電影的原聲帶才被突出出來,很適合文藝青年欣賞。其實對整部影片來說,最值得稱道的其實是演員們的演技,從開始兩個人毫無保留的信任到最後被背叛的憤怒,安德魯·加菲爾德的表演非常棒,最後「摔電腦」的戲份更是連續摔壞了十多臺電腦才拍攝成功。
我喜歡Facebook——迅捷、簡單、時刻關聯;但大衛芬奇這部關於社交網絡的電影卻讓我覺得慢一點,其實挺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都無法跟上金錢與科技的節奏,比如文藝、信仰、友誼、愛情。如果必須要做出選擇的話,那我真寧願一輩子當個窮光蛋。你說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罷,總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東西永遠也不能拿來交換,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