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出能感知疼痛的機器人,有望實現對人類感同身受

2020-12-20 IT之家

IT之家2月24日消息 IT之家獲悉,日本科學家宣稱已經製造出一種可以「感覺」疼痛的機器人,專家稱它們離1982年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的人造人不遠了。

日本大坂大學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機器人,將疼痛傳感器編碼到機器中,當其「皮膚」接受電荷時,機器人會退縮,這能幫助他們對人類的疼痛產生感同身受。反過來,這也被認為可以幫助他們成為更有同情心的夥伴。

首席研究員、日本機器人學會主席淺田稔教授說: 「在日本,我們相信所有無生命的物體都有靈魂,因此金屬機器人在這方面與人類沒有什麼不同——人與物體之間的界限更小。」

當被問及《銀翼殺手》中描繪的未來是否可能時,淺田補充道: 「我認為從技術上講,我們離這個目標並不遙遠,但從道德上講,這顯然是另一回事:

我們在機器人身上植入了觸覺和疼痛神經系統,讓機器人感覺到疼痛,這樣它就能理解別人的觸覺和疼痛。如果這是可能的,我們想看看移情和道德是否能夠出現。我們的目標是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構建一個共生社會,而能夠感受疼痛的機器人是這個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日本是一個老齡化程度很高的社會,許多老年人都是獨居,所以這類機器人可以提供身體和情感上的幫助。

IT之家獲悉,這個人工疼痛系統是在最近於西雅圖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上亮相的,該系統已被內置在一個栩栩如生的機器人兒童頭部中,名為「Affetto」,該機器人兒童頭部於2018年亮相。

協助設計這個機器人的石原久石博士說,移情和人類特徵對於機器人和人類最終生活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我相信當機器人有一個更敏感和更具表現力的身體時,它們會更有效地與人類建立社會聯繫,」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正在嘗試開發一種表現力強的機器人頭部和敏感的觸覺傳感器。當然,我認為有一天我們人類會創造出難以與人類區分的機器人。然而,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機器人和人類到底有什麼不同,儘管事實上他們明顯不同。例如,許多機器人可以顯示笑臉,我們可以感覺到有些不對勁。」

相關焦點

  • 觸覺傳感器能令機器人感受疼痛!人類的疼痛可以讓機器人代替嗎?
    近日,一組來自日本的科研團隊設計出了一套能可靠識別一系列觸碰的觸覺傳感器,當這套傳感器與機器人相連時,機器人會發出情緒信號。科學家表示,在此基礎上經過技術進一步升級後,未來極有可能研製出一款和人類一樣擁有觸覺並且能夠「感受」身體疼痛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在生理上能夠和人類感同身受。
  • 觸覺傳感器能令機器人「感受」疼痛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淺田稔和同事設計出了一套能可靠識別一系列觸碰的觸覺傳感器,當這套傳感器與機器人相連時,機器人會發出情緒信號。他們表示,未來科學家有望研製出擁有觸覺並「感受」身體疼痛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或許也能對人類的痛苦「感同身受」。
  • 工業之美丨能感知疼痛的機器人已來,擁有情感的仿生人還遠嗎?
    記者 | 彭強1機器人正在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前進。如果它們有了疼痛的感知,甚至擁有了情感,和人類相處會變得如何?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前,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感覺到「疼痛」的機器人,它在遭受到電荷刺激時,人造皮膚會明顯收縮,在表情上表現出疼痛。
  • 人類史上第一個活體機器人誕生,未來會製造出活體人類機器人嗎?
    活體機器人來了令人擔憂的事情終於出現了,最近美國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他們用非洲爪蛙胚胎的皮膚,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一種能夠被編程的機器人(它並非生物,不具備生命所有的功能和結構)。這種機器人雖然是活的,但它們的行動方式可以被電腦操控,當它們細胞裡儲存的能量用完後,它們又能像生物一樣死去,被微生物分解。儘管這種活體機器人目前只有1毫米左右,但人類卻擔心,一旦活體機器人技術成熟,科學家們會不會製作出一個活體人類機器人,到那時,人類又該會怎樣。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人類的觸覺足夠靈敏,可以感覺到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不同,哪怕這些差異僅僅是一層分子的區別。然而,現在大多數機器人的操作都是基於視覺處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他們最近開發的人造皮膚來改變這一狀況。根據他們的研究,這種人造皮膚在檢測觸覺方面,可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以上,並且在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方面,可以比人類眨眼速度快10倍。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 「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
    (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人類的觸覺足夠靈敏,可以感覺到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不同,哪怕這些差異僅僅是一層分子的區別。然而,現在大多數機器人的操作都是基於視覺處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他們最近開發的人造皮膚來改變這一狀況。根據他們的研究,這種人造皮膚在檢測觸覺方面,可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以上,並且在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方面,可以比人類眨眼速度快10倍。
  • 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1.業界|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InSight於11月2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上,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展開著陸器的太陽能電池板,為電池提供電源並使機器人手臂工作。在航行期間,將手臂摺疊起來,摺疊到自身上並用小鎖固定到位,使其在發射,進入,下降和著陸期間保持在適當位置。 3.業界|智慧機器人: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研究機器人大腦中的人類疼痛機制
  • 科學家給予軟體機器人以觸覺感知
    機器人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軟體機器人,它利用的是柔性材料,不是傳統的剛性材料。但由於軟體機器人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所以一直受到限制。一個好的機器人抓手需要感覺到它所接觸到的東西(觸覺傳感)同時需要感知手指的位置(本體感知)。這種傳感一直是大多數軟體機器人所缺少的。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
  • 美媒:觸覺傳感器可令機器人有「痛感」
    參考消息網2月18日報導美媒稱,有朝一日,一個具備觸覺的機器人或許既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疼痛,也能對人類的疼痛產生共鳴。目前,製造這種感官靈敏的機器人仍是遙不可及的事,但機器人觸覺傳感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更接近於實現這種可能性。
  • 仿生喉嚨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唱歌(圖)
    日前,日本科學家成功研製一款具有仿生嘴部和喉嚨的機器人,它能夠像人類一樣唱歌。日本香川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這款機器人非常獨特,它長著突出的橡膠嘴唇,與搖滾歌星米克-賈格爾的嘴部頗為相似。在演示過程中,這款機器人唱了日本童謠《可果美》,但音質有點兒不盡如人意,聽起來更像是損壞的割草機發出的聲音。儘管它發出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歌聲,但這仍是機器人技術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為了實現仿生學特徵,這款機器人具有類似人類的聲音系統,能夠通過麥克風放出聲音,然後調節音調以實現接近複製真實的人類發音。
  • 日本開發觸覺系統使機器人擁有類人感知,可輕柔地抓住蛋糕果凍
    如今讓機器人用恰當的力量抓取東西仍然很困難,因為其不能擁有人類的感覺,必然會在力量的使用方面缺少很好的把控。而真正的觸覺技術是在抓握時表現出來的「柔韌性」。就像人類在用指尖觸摸後感知事物,輕輕地抓住柔軟度不同的物體一樣。近日,豐田通商集團的先端電子有限公司及其集團公司先端系統設計有限公司(NSD)共同開發了一款可以使機器人擁有觸覺的系統,此款系統將配備モーションリブ株式會社的ABC-Core晶片,通過觸覺回放模塊為使用真實觸覺的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
  • 機器人的新技能:從修復身體到感覺疼痛
    有些人在想到機器人的時候,會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害怕人類無法阻擋這些機器最終統治世界。當然,機器人現在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在2016年,它們確實學會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技能,包括捕獵和感知疼痛。
  • 日本發明電子皮膚!比人類皮膚還薄10倍,還帶屏幕能顯示圖案
    它是一種可以讓機器人產生觸覺的系統,從結構而言相對簡單,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形狀,能夠讓機器人感知到物體的地點和防偽以及硬度等信息。可穿戴設備,宛如第二層皮膚皮膚往往能夠最直觀地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除此之外,通過這個「實時監控皮膚屏」還能看到什麼呢?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用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而不是用金屬材料構成的機器人。
  • 全球抗疫復工潮背後的機器人大軍:多場景接替人類工作
    Matsumoto說,這些機器人應該可以通過軟體升級來擴大使用範圍,讓它們能夠識別和抓取新物體,或者從新型垃圾箱中檢索物品。許多工業機器人,包括在汽車工廠中發現的工業機器人,都需要花費數小時來編程,而且它們無法輕易移動,並且會盲目地遵循精確的命令。這些較新的機器人系統所展現出的機器人靈活性,使得快速重新部署它們成為可能。
  • 智能製造包括哪些行業_智能製造十大未來行業趨勢
    一、 智能製造的定義 智能製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將智能裝備通過通信技術有機連接起來,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並通過各類感知技術收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通過工業乙太網等通信手段,上傳至工業伺服器,在工業軟體系統的管理下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並與企業資源管理軟體相結合,提供最優化的生產方案或者定製化生產,最終實現智能化生產
  • 機器人發展史(公元前1400-公元2015年),2045年有望超越人類
    奇點大學校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認為,2045年是奇點時代的元年,在那年機器的智慧首次超過人類,機器將全面取代人類事務。擺在人類面前的只有兩條道路:與機器融合,或者被機器毀滅。對於人類這一前景,目前業界說法不一。在日本,機器人已正在走進千家萬戶。就移動醫療而言,日本沒有大量的所謂的輕問診公司,但是卻有大量的醫療機器人問世。
  • 專訪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發起人北野宏明:AI 未來有望自主實現諾獎...
    與此同時,我認為到 2050 年,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會落地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要發展的技術有很多,比如要讓機器人能夠快速移動、理解其周圍充滿噪音和存在很多錯誤的環境、與其他機器人和人類進行互動交流等等。所以我嘗試提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涵蓋所有要求實現的技術因素在內的目標。
  • 英國科學家製造出「能說會跳」的超逼真機器人
    工程藝術公司(Engineering Arts)在安靜的康沃爾郡海濱小鎮研發設計超級逼真機器人,公司生產基地拍攝圖片呈現了機器人的製作過程,巧妙地將假肢技術、機器人學和藝術元素結合在一起,最終製造出逼真的仿生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