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酷愛桌球的朋友們在一些桌球自媒體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
究竟是步「伐」還是步「法」?
筆者曾把這個問題通過後臺拋給編輯,一位編輯回應說:「它們二者是一樣的,不影響練球。」還有一位編輯把我的留言加精未回應,但我看到其悄悄把「步伐」改成了「步法」。
這裡首先說明,毫無疑問,正規的表述應該是「步法」。
就這個問題,我也「請教」了一些基層的桌球教練,他們給出這樣的反饋:
1.是「步法」,理由是一些教科書上這麼寫;
2.是「步伐」,因為看過很多文章都這麼寫;
3.「步伐」還是「步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技術練好,要想打球放鬆,就得腳下生風,打球的時候腳下要動起來……」
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說道說道。
翻閱《現代漢語詞典》,「步法」和「步伐」均有收錄,對兩個詞是這樣解釋的:
【步伐】bù fá,名詞,①指隊伍操練時腳步的大小快慢。如,步伐整齊;②行走的步子,如,矯健的步伐;③比如事物進行的速度,如,要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
【步法】bù fǎ,名詞,指武術、舞蹈及某些球類活動中,腳步移動的方向、先後、快慢等的章法或程式。
由此可見,正確的表述應該是:「步法是桌球靈魂」,而且這兩個詞的發音就不同。
那為什麼很多文章(特別是自媒體上的文章)總把「步法」寫作「步伐」呢?
筆者分析,很大程度是因為有些編輯朋友對這兩個詞在運動學中的含義並沒有真正理解。
早期版本的《現代漢語詞典》並沒有收錄「步法」這個詞,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一些體操或者武術教材中,涉及到「步法」方面的內容時,「步伐」和「步法」這兩個詞時長被交替使用。
我們注意到,一些核心期刊雜誌上,涉及球類運動或舞蹈的腳步動作時,許多文章也是用了「步伐」一詞。
這樣久而久之,以誤傳誤。
此外,近年來,一些編輯朋友在電腦或手機上多使用智能拼音輸入法,當輸入「bufa」這個拼音時,「步伐」的使用率較高排在前面,所以不太細心者就選擇了「步伐」而忽略了「步法」。
筆者試著在某搜尋引擎中檢索,發現「桌球步伐」有5190000個檢索結果,而「桌球步法」則是1650000個,「步伐」雖然比「步法」顯示結果多,但具體內容裡,還是包含著「步法」,而且許多文章中,步法和步伐是混著用的。
當然,桌球運動的訓練是注重實操的,「步伐」還是「步法」,一字之差不影響一名合格的教練教球,也不影響酷愛桌球的桌球愛好者日常訓練,但我們在表達時,還是要規範一些,以體現我們的專業性。
既然談到步法,我們就多談一些。
我們在欣賞桌球比賽時,往往只關注了運動員揮拍那一瞬間的瀟灑,其實沒有腳下生風的步法,運動員是很難做到瀟灑自如的。
在上世紀80年代,著名桌球運動員莊則棟曾出版了一本總結自己打球心得的著作《闖與創》,提到「步法是桌球運動之母」,那什麼是桌球運動之父呢?手法。
「光重視手法的訓練,只做到了事情的一半,只有把步法也訓練好,才算做了一件完整的事情。」這是莊則棟的啟蒙教練黃應麟在莊則棟初步系統學習桌球的時候強調的。
對於許多業餘桌球愛好者而言,欠缺的往往是步法。
步法好不好,一到比賽中就檢驗出來了,步法不好,打球時用手法去遷就步法必然會破壞手法。
桌球雖然不大,但是學起來並不容易,在我們學習桌球的初期,攻、搓、拉、撥、挑、彈、撕……這些技術項目就佔用了我們的很多學習時間,其實這些都屬於「手法」,在學習「手法」的同時,也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進行「步法」的訓練。
業餘愛好者往往是學了幾個手法動作,就開始與球友們乒桌球乓開賽,即便練球,也往往是原地練習手法,這樣其實往往達到更高的競技水平。
不僅是業餘,桌球運動發展的早期,很多專業運動員也是重視手法而忽略步法。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那些步法快速敏捷的運動員逐漸成為世界乒壇的佼佼者,並帶動和啟發各國選手把步法和手法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我們打球靠的不僅是手,還有腿,靠步法準備了條件,靠手法完成了任務,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
關於桌球步法的種類,以及如何訓練步法,不少文章和教學視頻裡已經談得很多了,本文就不贅述了。還是那句話,步法是桌球靈魂,作為業餘桌球愛好者,當你的球技遇到瓶頸時,不妨試著三分手法七分步法,逐步把「步法」的訓練當做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