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九歲,學棋快四年了,最近一次考級沒能考過。
我自小被父母哄騙著學了一段時間的棋,後來半途而廢了。
對於要不要讓小孩學棋的爭論,從我大學畢業那會兒到現在就沒停過。如今身邊的朋友也都有了孩子,也還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孩子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算了(所以他們的小孩可能學畫畫、學樂器,很少有讓孩子堅持學棋的)。
另一派,如我,則艱難地與孩子鬥智鬥勇,威逼利誘地讓孩子學棋。
還記得我小時候,哭著跟爸爸說我不想學棋了,爸爸只好去跟老師說。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年輕的男老師姓張,聽了之後就淡淡地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輕輕鬆鬆學會的。」
於是倔強的我又堅持學了幾年,直到高中,因為學業緊張就擱下了。所以,作為「受害者」的我,其實是反對強迫小孩學棋的。
不讓孩子學棋的理由大體如下:
1. 父母讓小孩學棋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2. 學棋有什麼用,難道能成為職業棋手嗎?
3. 素質教育?不會下棋就沒素質嗎?
4. 小孩的苦你們知道嗎?大人喜歡自己去學不就是了?
5. 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ta沒有那個天賦,學了也是浪費。
可是後來從我身上發生的一些事,讓我轉變了我的結論。
首先,小孩子除了喜歡玩就是喜歡吃,對於這些課堂之外的不會真心喜歡。這話可能有些武斷,反正我是沒見過,就算哭著喊著要學棋的孩子,在正規訓練下都有打退堂鼓的,為什麼?我的女兒就跟我爭論,她喜歡畫畫,為什麼不能學畫畫而一定要學棋。
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這個階段畫的畫,基本屬於自由發揮,不管你畫了什麼,再普通的兒童畫大人們都是叫好的。所以你畫畫的時候很輕鬆,沒有任何壓力。
相反,下棋則是一件很嚴謹的活兒,一步棋下錯了就意味著輸棋很大。布局階段沒布好,可能到中局就頂不住對手的壓力放棄認輸了。再加上學棋的確很難,需要手、眼、腦全身心的高度集中配合,所以會有很多孩子是畏懼心理。
那學棋究竟有什麼用呢?
我真正的目的,其實並非想讓孩子「棋藝多高」,而是讓她知道,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會是這樣子的,會遭遇困難、瓶頸,需要枯燥的練習,累積足夠的時間,還要找方法,耐著性子慢慢磨出來。
對於學習新技能,我有著無比的自信,大概都跟從小學棋的經歷有關,對於這一點的領悟是從我跟孩子她爸的對比當中發現的。其實要論智商,孩子她爸應該比我高。他在很多方面頗有天賦,也曾經想跟我學棋,並且上手很快。但是很快我就發現,孩子他爸缺乏耐心。很多聰明人都會犯這樣的毛病,因為習慣了學什麼都上手很快,對於那些接受力差的人,有種優越感。
可是你再聰明,隨著技能的升級,很快就會碰到瓶頸,這個時候,這些聰明孩子反倒失去了最寶貴的品質:恆心、毅力、耐性。他們會放棄,然後去新領域裡蹂躪菜鳥,保持這種優越感。而對於我這種資質平平的人來說,我知道學習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從來沒有奢望能比別人學得更快,但我知道我能比別人學得更遠。
我知道下棋會越來越難;我知道不會的東西需要重複練習;我知道會遇到很難過去的坎兒;我還知道每天要做些枯燥的基礎訓練,對弈練習,我還知道每天練30分鐘,強過一周一次練10個小時……這些,就是學習的規律。不只是知道而已,而是我通過學西洋棋能深深體認的事實。
而孩子她爸雖然也明白這些道理,但自己就是做不到。我們曾經深入探討過這個問題,最後找到了上面說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堅持讓孩子學棋,我想讓她從小去體會認識這些。
我不得不一次次抵受住她的眼淚和反抗,耐心地跟她講道理,在她困難的時候陪著她一起想辦法找方法,在取得小小成就的時候讓她去體會當初努力的價值,鼓勵她。如今,雖然還是會鬧情緒有些不太情願,但是,已經把下棋當作每天必做的功課,也時常能體會下棋的樂趣。
我知道,當她有一天離開我去上學,我不可能再逼著她每天下棋了,也許她就會放棄荒廢,一如從前的我。但是我也知道,這段經歷將帶給她學習的力量,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她會從中得到啟發。只要堅持不懈,不斷努力,成功就在前面不遠處,咱不急。
寫在最後,所有棋類都一樣,無論是學西洋棋,圍棋,還是中國象棋等,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習任何一種棋類,都會是這樣子的,會遭遇困難、瓶頸,需要枯燥的練習,累積足夠的時間,還要找方法,耐著性子慢慢磨出來。堅持下來,曙光就在前面。
轉自胡濱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