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線城市孩子那麼牛,
以後我的孩子能追上他們嗎
今天的話題源於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問題:
現在一線城市雞娃家庭,孩子真的很牛嗎?學前快樂教育但零基礎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們嗎?
提問者生活在二線城市,主張快樂教育,學前啥都沒教,偶然聽朋友說起一線城市雞娃圈的孩子,他覺得有點恐怖……
原話是:
「據說很多孩子從小看大量英文書,聽大量的材料,
「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
「中班大班就中英文自主閱讀,英語自由對話,發音地道,
「中文很多孩子已經會背誦經典,大量詩歌,
「四五歲就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
「而且閱讀的書籍很多,知識面豐富,
這些是我以前沒有想像過的。不知道這些是真的嗎?」
聽到同齡孩子這麼厲害,他前所未有的,隱隱的開始擔心:以後我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們嗎?
相信有這種擔憂的不止這一個家長。
2 我所看到的,
海澱娃的真實水平
海澱家長,是一線城市雞娃家長的代名詞,媽媽圈裡常有他們的傳說。
我在海澱生活、工作了10多年,在兒童腦科學教育公司工作期間接觸不少海澱教育高地的家長和孩子們,我來說說我所看到的情況。
傳說中的「很多孩子從小看大量英文書」「中班大班就中英文自主閱讀」「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四五歲就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情況基本屬實。
不過,也別被嚇著,這是海澱娃給人的整體印象,並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是這個水平。每個地方都有「雞血」家庭,也都有「放養」家庭。我也見過孩子連幼兒園都不上的海澱家庭。所以,沒必要拿海澱娃的集體優勢,跟自家一個孩子較勁。
而且,我個人認為,有些東西也並不值得推崇和效仿(比如兩三歲認識幾百個漢字、四五歲乘除法);而有些東西,我們找對方法,大多數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綜合考慮,我覺得學前零基礎的孩子,想追上一線城市雞娃也並非不可能。
3 怎麼追?
「傳說」中的那幾點,概括下來不外乎:英語、語文、數學+見識,我們明確了問題,再來看怎麼追。
❶先說英語
「傳說」是:大量聽、讀→中大班自主閱讀
英語是雞娃標配,這種情況在海澱雞娃家庭非常普遍。
不過,英語是那種只要下功夫,就能有收穫的科目。雖然早學有早學的優勢,但小學階段開始「雞」,也是能追上的。
我身邊有學齡前散養,升小學後強化訓練一年多過PET的。這個孩子五六歲時曾在英語機構蹦躂一年多,不能說學前絕對零基礎,但口語說不上幾句,單詞也沒認識多少,聽、寫是約等於0的狀態。
一年級寒假的時候,看到班上有同學已經能獨立閱讀英文橋梁書,這個媽媽急了。不過,難得的是,她能步伐清醒、理智地給孩子制定英文進階方案,每天45分鐘閱讀+1小時以上的聽力訓練+階段性模擬糾偏。
就這樣「盯」了一年多,這孩子英語水平的提升肉眼可見。不是孩子有多聰明,家長的方法+策略+家庭環境太重要了。
說到具體方法,其實從小大量聽讀,到中大班實現英文自主閱讀,已經大致給出了「追」的路徑。
我是在捲兒升中班後,才開始系統給她做英語啟蒙的。我們之前的水平就是會唱幾首英文兒歌,知道一些名詞之類的。
現在堅持每天聽+讀,2個多月下來,外研社英語二級繪本中的很多Sight Words已經能自己讀出來了。這個級別繪本的「自主閱讀」也指日可待了
。
繪本難度給大家做個參考。
一頁只有兩三句話,句型重複較多,便於孩子理解記憶。
他們用的教材也類似,基本每幅圖孩子可以用一句話描述。
所以,別被「自主閱讀」嚇到,英語讀物的自主閱讀是分級的
。一口吃不了胖子,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
❷再說語文
「傳說」是: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會背誦經典,大量詩歌;大量閱讀,中大班自主閱讀。
現在提倡大語文,一線城市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閱讀量,有了閱讀量,到中大班實現中文自主閱讀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兩三歲就認識好幾百字絕對不鼓勵,背誦大量詩歌我個人也不主張。
漢字是一種符號,是抽象的,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還不具備理解抽象符號的能力。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做過兒童識字類產品,做調研的時候,有家長說,不對啊,我家孩子能認很多字卡。
但跟這類孩子一接觸就會發現,你指字卡上的字,孩子都認識,但放到書本裡,放到其他地方,孩子就讀不出來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漢字在3歲之前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堆線條,他能記住字卡,是因為反覆指認,孩子記熟的字卡的特徵。
比如這個,你注意到字卡上圖像的細微差別了嗎?
孩子對這些是很敏感的。
小侄兒3歲,我陪他玩一遍,第二遍他基本就能說出是什麼字了。我媽見了很開心,覺得孩子記得快,字卡真管用!
但其實這都是玩具設計的小心機。同樣的字,孩子在書中,在生活裡能認識,那才算真的掌握了。
說到這裡,我想到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識字之後再去閱讀,每天盯得很緊,但事半功倍。反過來,通過大量親子閱讀,讓孩子了解文字的意義,一開始慢,但卻是讓孩子「批量識字」的好方法。
我沒教捲兒認過字,閱讀我們堅持兩三年了,基本每天一本書的節奏,現在像這類字少的書,她基本也能自主閱讀了。
大量背誦、識記,我覺得犯不上。在這方面,電腦比人腦高效太多,沒必要犧牲孩子寶貴的童年去做電腦一鍵就能完成的事。
當然,通過詩歌韻律陶冶孩子情操,給他美好的文學體驗是必要的。但語文啟蒙,肯定不是背古詩。我更希望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學,在對韻律感興趣的情況下去學,而非機械記憶。
❸關於數學
「傳說」是:四五歲就100以內加減法,甚至乘除法
加減法還能理解,四五歲學乘除,我覺得那不是雞娃,絕對是坑娃。
前面已經說過,學齡前的孩子還不能記住大量抽象符號。3~6 歲孩子的認知,還處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
有朋友是北師大數學教育專業的,現在某知名校外機構當老師,我們聊過讓四五歲的孩子背乘法口訣的感受,她吐槽說:家長用英文背300位圓周率就懂了!
我不知道是否真有高段位的父母或老師,能把乘除法遊戲化到四五歲的孩子具體可感的程度。如果不能,還是不要通過這種方式澆滅孩子對數學的天然興趣。
學齡前最重要的是形成基本的數學思維,能認識到數字和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會發現規律,多算一道題,少算一道題真沒那麼重要。
數學啟蒙話題很大,具體方法這裡不展開說了,後續我會寫相關的專題文章。
▶ 捲兒媽碎碎念
跟大家透露點今天文章的「幕後花絮」:
平時我寫完文章會先發親友團,讓他們給我提意見。今天這篇發過去,我被批慘了。
什麼「你見識的海澱牛娃就這水平?你咋不寫人家誰誰5歲過Ket,8歲過Pet?」「什麼叫大量閱讀,多大量叫大量,你說這麼模糊沒有說服力呀?」「你的方法在哪裡?大量閱讀就能追上?」……
我接受這些批評,但我駁回了他們的提議,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不說個別牛娃的情況,是不希望製造焦慮。既然是個例,那他就不具參考價值。
既然是在描述一個群體,我也不想用具體的數字去「框」這些孩子的閱讀量、詞彙量。1500詞彙量在美國夠了,在海澱不夠之類的,當笑話聽聽就好了。
至於方法部分,我承認我寫的不夠具體,我無法通過一篇文章,幾個方法,讓所有孩子秒變牛娃,我更希望細水長流,一點一點把我知道的分享出來,通過跟你們討論、碰撞,一起找到更適合咱們自己孩子的方法。
總的來說,學齡前就那點東西,即便零基礎,想在「成績」層面追上都是有可能的。
比較難追的是見識、思維層面的東西。而且,父母的時間、方法、策略、思維格局一個都不能少。
說到這裡,我腦子裡又蹦出一系列問題有待討論:
「追」,意味著孩子要加倍付出,孩子加倍付出還會快樂嗎?
如果學前快樂教育,需要入學後N倍的雞血模式才能追上,你還會選擇「快樂教育」嗎?
這些問題你怎麼看呢?快來說說吧。
這些天連續碼字,頸椎又不好了,容我去按摩一會兒。
咱們明天再接著聊,不見不散哦!
·END·
◆ ◆ ◆ ◆ ◆
捲兒媽愛科普
一個相信方法論的媽媽,分享好方法
我是捲兒媽
4歲女孩小捲兒的媽媽
寫暢銷書,做兒童腦科學教育研究
朋友口中「能寫又懂教育」的媽媽
著有《好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時尚育兒》等
在小捲兒眼中, 我還是一個每天陪她讀書「很有原則」的媽媽
關注捲兒媽愛科普(ID:juanr-ma)
一起順勢雞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