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金程英語網課
(有需要的找我,你就可以擁有這個課程)
需要此課程的同學可加入學習哦!更有全網各大機構考研課程與你共享!
【每日更新,涵蓋全網各大權威機構,需要某個機構直接私信我】
歡迎熱愛學習的小夥伴,一起自我提升,一起互相幫助,一起長成更優秀的自己!!
有能力的朋友可以去官網購買,支持原作
有需要的掃描下面二維碼找我。如果二維碼失效,
複製微信添加:1150192452,獲取課程
免責聲明:資源收集於網絡,僅用於試學及購買課程之參考,請於24小時內從您的電腦中徹底刪除上述內容!如您喜歡請購買正版學習,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務。如有侵權請聯繫公眾號進行刪除,感謝您的理解與包容。
以下忽略,為內容填充
唐末五代以來,軍閥長期割據。宋太祖建國後,繼續統帥後周的禁軍,後周官員也都繼續任職。滅江南各國後,也仍然任用原有的大批官吏,並收編了各國的軍隊。為了防止割據勢力的復闢,宋王朝把軍事、政治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以鞏固它的統治。
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主要是兵制和官制,在太祖、太宗兩朝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
一、兵制
宋朝軍隊的主力,是朝廷直接統領的禁軍。唐初,設十二衛,唐玄宗改設曠騎(彍音擴kuò),宿衛京師。天寶以後,彍騎虛弱,邊鎮兵強大,形成長時期的藩鎮割據。後周時,仍沿用禁軍制度,但軍士累朝相承,多已老弱,又驕橫不聽指揮,實際上已不可用。周世宗制定「兵務精不務多」的方針,命宋太祖統領禁軍,精銳者提升,老弱者除去。又召募各地壯士,選擇尤強者編入禁軍,加以訓練。禁軍由此成為一支強勁的軍隊。周世宗對外作戰,屢獲勝利,禁軍的整頓是有作用的。宋太祖在後周統領禁軍六年,依靠這支兵力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他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即位後從各方面加強禁軍的實力,集中掌握兵權,沉重地打擊了割據勢力。
選練——來太祖即位的次年,九六一年,即著手加強禁軍,進一步揀汰老弱,補充精壯。這年五月,下令各州揀選勇壯兵士,升為禁軍。又除去禁軍中的老弱,設「剩員」處理。退兵下到諸郡,仍給兵傣。諸郡多用來看守倉庫。九六五年,又選強壯兵定為「兵樣」,分送各地。各地軍隊按兵樣選拔,送到京師充禁軍。此後多次派邀使臣到各地選擇精兵收補。禁軍聚集在京師,太祖親自教閱,加強訓練,並給以優於外州的俸給。宋朝統一南方各國的過程中,也從各地的降卒中選擇精銳補入禁軍。軍中並制定「階級法」,使上下有制,不可侵犯。由于禁軍的不斷選練,宋朝極大地加強了中央直轄的兵力,削弱了地方的兵力。
地方的鎮兵,五代時駐守城廂,又稱「廂兵」。九六六年,宋太祖下令禁止將帥選取軍中精銳作牙兵(衙兵)。廂兵中的精銳,經多次選拔,全被收入中央的禁軍。留在地方的,不再訓練,只服雜役。廂兵實際上已成為不能作戰的役卒。後來司馬光曾評論說:選練禁軍後,「各地方鎮都自知兵力遠不是京師的敵手,誰也不敢再有異心」。這就是說,鎮兵力量遠比禁軍薄弱,沒有割據反抗的可能。唐末以來的軍閥割據勢力不能復闢了。
建置——太祖開寶(九六八——九七六年)時,有禁軍馬步兵十九萬三千(全國兵額三十七萬八千);太宗至道(九九五——九九七年)時,禁軍馬步兵三十五萬八千(全國兵額六十六萬六千)。起初,禁軍都駐在京師,後來也部分地出守各地。太祖時以十萬駐京師,十萬派守外郡。戍守邊地重鎮或內郡要地者稱屯駐,隸屬於總管司者稱駐泊。此外,因糧價低廉暫留某地者稱就糧,人數不多。屯駐軍由兵馬鈐轄(鈐音潛qián)、都監等統領,當地州官不得幹預。派出的禁軍定期輪換,因而有所謂「出戍法」(或稱「更戍法」)。出戍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江南、淮南、兩浙、荊湖、川、峽、廣東等地的,三年一輪換。廣西等地,二年一輪換。陝西兵,半年一換。禁軍家屬妻子都在京師。據說更替出戍,可以使士兵「習勤苦,均勞逸」,免得留戀家室。短期在外地,也不會想反抗朝廷。禁軍軍官提升時,都調離原來的隊伍。統領駐泊、屯駐的禁軍的將宮由朝廷任命,也不固定。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不使上下人情習熟」。宋太祖、太宗時期,在禁軍制度上,從各個方面消除唐末五代以來方鎮割據的積弊,形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禁軍將領也不能擁兵割據了。
軍權——聚集在京師的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稱為三衙或三司。三司只在平時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遣。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掌管。樞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揮,只有皇帝才能派迫禁軍,調動兵馬。禁軍中又選出勇壯,作護衛皇帝的親軍,稱「諸班宜」,地位在一般禁軍之上。
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製定作戰方略,指示將領,甚至授以陣圖。諸將領兵作戰,須按照皇帝的部署行動,不得擅改。宋太宗戊北漢、遼朝,都是領兵親徵,臨陣指揮。太宗對宰相們說:「五代承襲唐季喪亂之後,權在方鎮,徵伐不由朝廷,所以享國不久。太祖竭力挽救這個弊病,我做皇帝,也總在考慮這事」。宋太祖、太宗一直在盡力摧毀方鎮擅權割據的舊制,經過兩朝的逐步改革,全國軍隊的精銳都集中在禁軍,而禁軍的選練、建置、駐守、出徵、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了。
宋太祖即位的次年,就相繼解除後周將領慕容延別、韓令坤等人統領禁軍的兵權,出為地方節度使。經過兵制的改革,地方兵權歸各州,節度使成為無權的虛銜。九六三年,宋太祖開始用文臣管州事。當時,後周擁州兵割據的異姓王和帶相印的大藩仍有數十人。宋太祖或藉故把他們調遷,或遙領他職,或在他們死亡時不再使子孫裘職,逐步任命新的文臣來代替舊的武將。
宋太祖對趙普說:「我現在用儒臣百餘人分治各藩,縱使都去貪汙,(為害)也不及一個武將。」宋太祖從消滅藩鎮割據的角度,認為文臣比武將為害百不及一,從此軍中多用文臣。統一各國後,太宗繼續實行這個方針,逐漸成為定製,並利用內臣即宦官領兵或充監軍,以挾制將帥。九八七年又正式下詔:「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許換秩」。文臣換充武將,武將調離軍職,從而進一步堵塞了軍閥割據的道路。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歷史上,秦朝和隋朝統一後,都曾用收繳、銷毀武器作為鞏固統治的一個辦法。宋太祖沒有專從武器方面著眼,而是親自掌握禁軍,對軍事制度逐步加以改革。相沿百餘年之久的軍閥割據,一變而為高度的中央集權。這一重大改革的完成,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作用是顯著的。但宋王朝也由此掌握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加強了對農民的鎮壓。
二、地方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