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照相館最有生活的儀式感,走進照相館必定是要記錄某個重要事,那些老照片凝固了一個個歷史瞬間,記錄了歲月痕跡和美好,更是歷史的忠實見證。在這些「忠實」的記憶裡,都有上海照相館的背景。
上海早期有哪些照相館?「四大天王」照相館是指哪四家?老底子照相館裡是怎樣拍照的?一起來了解上海照相的前世故事~~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傳教士、商人、旅行者攜帶問世不久的照相機進入上海。當時照相是奢侈之事,光顧者多為達官顯貴或富豪名伶。據記載,拍全身照需一、二元大洋,拍攝並放大一張24英寸著色照相要12元大洋,約等於400斤大米,非一般人可問津。
▍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
上海最早的照相館
1852年,外商赫爾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經營銀版攝影和肖像著色。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專門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館
後來,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技法嫻熟,照片「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當時很受推崇。
攝影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發展很快,至1876年,在從廣東路至南京路一帶有「宜昌」、「蘇三興」、「華興」、「同興」、「日戍」、「恆興」、「時泰」、「公芳」等近十家國人開設的照相館。
▍清末勞合路(今六合路)上麗華照相公司
據《上海新報》刊出的廣告,「宜昌」於1864年5月20日開張,是上海最早的有確切創辦日期的照相館。「蘇三興」原在香港,1870年前後遷至上海漢口路,以拍攝名媛魅影聞名,「凡柳巷嬌娃、梨園妙選,無不請其印成小幅,貽贈所歡」,這種「小幅」類似於現在的肖像名片。
老底子是怎樣拍照的?
早期的攝影師在中國被認為是匠人,照相機的昂貴,很少有照相樓同時擁有兩部相機,因此,攝影師和照相館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十分少見。
畫像和攝影並存成為早期中國的照相館一大特色。那時沒有放大技術,沒有彩色技術,市場對大的彩色肖像有巨大的需求。畫師根據照片來畫,收費多少依據畫幅大小來定,學徒畫手和腳,師傅畫面部,流水作業,一般24小時完成畫像和裝框。畫樓的照相館,保留了畫樓的很多業務。
▍老上海照相館拍照情景
▍福州路時報照相館
早期的照相館設施簡陋,在玻璃棚內攝影,不用燈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過頂棚的日光。所用底片為碘化銀溼片,感光速度很慢。為保證影像清晰,被攝者須端坐或直立,攝影師一敲木板,打開鏡頭蓋,大聲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數到十,有時甚至數到二十,被攝者才可動。長時間的曝光好像經歷了一個世紀,當最後他們聽到敲擊帽子的聲音時,發現照片拍攝拍攝完了。
▍照相館裡的九曲橋布景
照相館為了招徠生意,以新巧布景取悅市民。攝影室一般備有山水風光、亭臺樓閣或西洋油畫、自鳴鐘等布景,陳設茶几花瓶、高腳痰盂,有的還搬上了模型汽車、遊船等,拍出的照片多為道具堆砌,人景不配,造型呆板滑稽。
上海照相業「四大天王」
19世紀末,上海照相館最著名的有「耀華」、「寶記」、「保錩」、「致真」四家,號稱「四大天王」,分別開在南京路、福州路和廣東路上。
「耀華」老闆施德之積極探索光影造型,主張「以黑出白」,所攝人像層次豐富立體感強,並擅長放大巨幅照片。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耀華」送展的照片獲得獎憑,成為清末中國唯一在世博會上獲獎的照相館。
▍耀華照相館1900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所獲的獎憑
唯一的女子照相館
隨著照相乾片的使用,感光速度快,加之電燈照明,不受天氣影響,被攝者造型表情較為生動自然。民國初,國外膠片大量進口,拍照價格降低,留影者漸多,上海照相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城內九畝地的「畢肖樓」,經營者和攝影師均為女子,是上海唯一的女子照相館。
▍畢肖樓女子照相館店標
王開照相的故事最傳奇
上世紀二十年代,不少傳統照相館在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擁有先進設備的同行衝擊下,紛紛改行、歇業,風光不再。
然而還有一家創業歷史達80餘年的老店,依舊盛名不衰、青春常在。不僅「老上海」對它念念不忘,而且外地顧客,乃至海外遊子都留戀著曾在這裡享受過的優質服務,有的老人甚至指定兒孫輩一定要到這裡來拍婚紗照,為的是一個「放心」。這家大名鼎鼎的照相館,就是1920年開設在上海南京路上的「王開」。
▍上世紀20年代上海王開照相館前街景
▍父輩的結婚照
創辦王開照相館的是廣東人王熾開,開始他是在上海照相業「四大天王」中的耀華照相館裡學生意,他心靈手巧,一心鑽研拍照技術,耀華的看家本領是出門外拍,他在此學到一手外出拍照的技術。在耀華滿師後,王熾開又到一家美商所開的照相館就業。
▍王開照相館的創始人王熾開
在此期間,孫中山、宋慶齡曾到這家照相館拍照,王熾開還有幸接待了這對偉人。1918年的時候,王熾開先與一位原來的同事合夥開了一家英明照相館,但不久便拆夥分道揚鑣。到1920年底,王熾開獨自創設了王開照相館,然後再慢慢創出了牌子。
「王開」真正出名,是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
一件事是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王熾開通過關係,派出攝影師前往北京,再跟隨為中山陵選址的人們到達南京,然後再回上海,拍攝了人民群眾送行的歷史性場面。王熾開將這些珍貴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與中高層軍政人員,影響很大,「王開」一時聲名大振。
另一件事是在1927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王熾開不惜代價地投標獲得了賽事的攝影權。「王開」派出了技術最好的攝影師,組成四個攝影小組,還特意使用了當時比較高級的「羅勒發來克斯」快鏡,搶拍了許多精彩的比賽場景,並趕在當天晚上衝洗出來。
▍提供「遠東運動會」新聞照片
當時上海灘各報社大都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但老百姓們卻十分關注遠東運動會的情況,尤其是賽場上的實況鏡頭,於是各大報社競相向「王開」購買每天的競賽新聞照片。「王開」的照片價格開得不高,但有附帶條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
由於當時在上海舉行的遠東運動會是這一階段上海大小各報每天必登的頭條新聞,競技的特寫照片更是廣大讀者十分歡迎的內容,而「王開」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報紙的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市的報紙也紛紛轉載,這使得王開照相館在全國亮出了招牌,信譽和知名度大增,不僅上海、全國各地的顧客都慕名而來。「王開」的招牌成了名牌,生意越來越興隆。
▍今天的王開照相館
讀者話題
老底子拍照都是上照相館,
它曾經帶給您怎樣的年華記憶?
歡迎留言分享哦!
文章來尖:上海檔案信息網《上海早期的照相館》,作者景智宇
配圖來源:上海黃浦和網絡
來源:看懂上海、老友新朋
原標題:《憶說上海最早的幾家照相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