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0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為期5天的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落下帷幕,期間集中展示了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000項發明。復旦大學首次組織課題組參展,參展的四個項目中,2個項目獲得金獎、2個項目獲得銀獎,有一個項目還同時獲得羅馬尼亞技術科學院特別大獎。
▲大會主席 JEAN-LUCVINCENT(左四)與復旦參展團隊合影
在這屆展會上,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團隊的「柔性織物狀鋰離子電池」項目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肖力敏研究員團隊的「未封閉空芯光子晶體光纖」項目獲本屆發明展金獎。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文強攜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李馨蕾、徐夢龍的項目「中醫輔診機器人」獲本屆發明展銀獎和羅馬尼亞技術科學院特別大獎。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陳煒教授團隊的「可穿戴式新生兒驚厥監護系統」 項目獲本屆發明展銀獎。
首次參展就能獲得如此佳績,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奇發明? 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柔性織物狀鋰離子電池」項目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團隊發明了一類纖維狀鋰離子電池,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柔性的新型織物電池系統,具有透氣、導溼、高度集成等性能,並可以直接編進衣服穿在人們身上,有望解決目前可穿戴電子產品對柔性電源的迫切應用要求。電池衣服可以給手機、智能手錶、可穿戴醫療設備等供電,0.1平方米的電池織物可使iphone手機工作10小時。
「未封閉空芯光子晶體光纖」項目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肖力敏研究員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空芯光子晶體光纖,巧妙解決了空芯光纖氣體傳感中無法同時實現高靈敏度和高速響應的問題。該光纖包層是非對稱微結構且保持開放的微通道,傳感特性優異且保持極簡設計理念,保證低製備成本,可實現不同痕量氣體或微流體樣品的快速高靈敏度檢測,在工業可燃有毒氣體、大氣汙染檢測和生物醫療氣體微流體檢測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未封閉空芯光子晶體光纖
(a)截面圖,(b)3D傳感示意圖。
▲該光纖可實現不同痕量氣體或微流體樣品的快速高靈敏度檢測,在工業可燃有毒氣體、大氣汙染檢測和生物醫療氣體微流體檢測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中醫輔診機器人」項目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張文強教授團隊的「中醫輔診機器人」項目將人工智慧和中醫相結合,誕生了中醫輔助診斷機器人「復旦小華」。「中醫輔診機器人」項目通過機器深度學習和算法將中醫診斷標準量化,讓機器人也能通過望、聞、問、切實現中醫的面診、舌診、脈診等輔助診斷,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中西醫保健監測,提供藥膳、按摩、理療、食療等多方面的反饋內容,從飲食、作息等各方面提出綜合的健康保健建議。目前張文強教授團隊研發的智慧機器人已經到了第六代,今後還會繼續推進醫療機器人的遠程診斷和實時輔助功能。
「可穿戴式新生兒驚厥監護系統」 項目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陳煒教授團隊開發的一套全新的新生兒驚厥監控系統,可精準採集新生兒生理和行為信號,並通過信號融合判斷新生兒驚厥發作。適合長期、連續的監測,彌補了現有檢測設備中漏判、誤判、不能長期連續監控的缺陷。同時為新生兒提供更舒適更持久的監控,為醫生提供更全面的診斷數據,同時也給家長提供更好地了解孩子健康的機會。
賽事簡介
近年來,中國的發明專利越來越多地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在本次參展會中,中國是參展項目最多的國家。復旦大學作為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成員之一,團隊的四個項目和其他中國的參展項目共同亮相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展示了極高的科技含量和實用性,體現了中國發明創新的巨大活力。
據悉,日內瓦國際新技術新產品發明博覽會,俗稱日內瓦國際發明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of Geneva),創辦於1973年,展會舉辦周期為每年一屆,展館位於日內瓦市萊芒湖西岸的Palexpo。此大型國際展覽由瑞士聯邦政府、日內瓦州政府、日內瓦市政府、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舉辦,是全球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
來 源:科技處、各項目課題組
編 輯:陳莉霞、張永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