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念叨著「索尼大法好」、「黑科技」,但仍然頻傳倒閉,2014年把VAIO品牌賣掉,前幾個月還有傳言稱,索尼CEO平井一夫說索尼手機業務再不盈利就把其賣掉……
這不經讓人感嘆,當年的索尼已經「日薄西山」了,其當年所推出的產品無疑都是滿滿的「黑科技」。
索尼也曾輝煌過
VAIO UX系列小型電腦,索尼在2006年前後推出這系列產品的時候,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筆記本電腦或許是當時普通消費者能接觸到最「聰明」的電子產品,而索尼將其做的極為小巧可以隨身攜帶。
VAIO UX筆記本是緊跟著UMPC(移動便攜電腦)的大潮而推出的,不過它的出現,立刻讓那些以輕薄、時尚為名的UMPC產品黯然失色。在當時,它的出現也顛覆了很多用戶對筆記本電腦的傳統觀念。部分型號甚至搭載了指紋識別和2G網絡,這在當時已然是個「黑科技」了。
再往前看,在1999年索尼曾推出過一款名為AIBO((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電子機器寵物狗。在當時這款產品被認為是一款極富「智慧」的電子寵物,通過算法和處理器,它會像真狗一樣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如擺尾、打滾……
它也能懂得分辨對它的稱呼和責備。機器狗也會自己學習,相處久了以後它會記得「主人」的聲音、你的動作,還有你的容貌。特別是,如果主人精於計算機編程,還可以為它設計一些新的動作。雖然這款產品在現在看來很普通,不過在當時確實引起了不少的轟動。
在1980年7月,CD的國際標準誕生。1982年10月1日索尼就發布世界第一臺CD播發器CDP-101,同時,CBS/SONY 唱片公司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錄有 50首音樂的 CD 唱片,這臺機器在當時售價700美元,雖然售價比較貴,但是仍然有不錯的銷量,被很多人認為其革了黑膠唱片的命。在1984 年索尼發布世界首臺CD隨身聽D-50,一直到 90 年代之前只有索尼和飛利浦才有 CD 隨身聽。
在1979年7月1日,索尼發布第一款標誌性的盒式磁帶隨身聽TPS-L2,從此小夥伴們不用扛著大音響上街了,Walkman迅速風靡全球,成為了索尼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品牌。關於Walkman自然是不用多說,所有聽過磁帶的小夥伴都將其奉為聽歌「神器」。
當年的索尼是輝煌的,「黑科技」產品不勝枚舉,諸如:世界上第一款OLED電視XEL-1、NSA-PF1全指向有機玻璃音箱、MDR-R10耳機、NW-MS70隨身聽、TV-8-301可攜式電視機、TR-1825收音機等等。
現在的索尼,似乎並不怎麼樣了,對此筆者並不否認,索尼的業務狀況視乎並不那麼樂觀,但是現在仍然不乏黑科技。
影像厲害起來,自己都怕
就在本月初,飛思Phase One發布了XF100MP數碼單眼相機,這款單反採用的是索尼1億像素的中畫幅CMOS傳感器,傳感器尺寸為53.7x40.3mm。動態範圍達到15檔,16bit的色深,並且提供最高12800的ISO。簡單說,飛思和索尼聯手使使數碼單眼相機正式邁入過億像素的時代。搭配Schneider Kreuznach 80mm LS鏡頭的套機售價為48990美元,而且飛思還說「對於資深專業人士來說,它一點也不貴。」值得一提的是,這臺相機拍攝的原圖有500多MB。
影像一直都是索尼拿手的看家本事,每次出的手機圖像傳感器基本都是不愁賣,諸如蘋果的iPhone 6s、三星Galaxy S6都有採用索尼的圖像傳感器。當前,知名影像評測網站DxOMark手機影像排名頭名為三星Galaxy Edge+和索尼Xperia Z5並列,值得注意的是Galaxy S6 Edge+使用的主攝像頭也是基於索尼Exmor RS IMX240傳感器。
相機方面,索尼同樣也處於領先地位(下圖),其中拔得頭籌是索尼在2015年6月推出的A7R Ⅱ。
其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就是RX1卡片相機,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就是將一個全畫幅傳感器塞進了卡片機裡了,到這裡其實筆者只想說一句「大法請收下我的膝蓋」。值得一提的是,尼康有很多中高端消費級單反都是採用的索尼傳感器。
攝像機方面表現同樣也是相當不錯,其在2011年推出的攝像機CineAlta F65,常常被人稱為「怪獸機器(Monster Machine)」F65使用的是索尼自行設計製造的Exmor Super 35mm 8K CMOS,總像素約2000萬,有效像素約1900萬。銅元素底層布線,用一塊比APS-C還小的CMOS實現:14檔寬容度+77.6dB的超高靈敏度。是當年總多電影攝影機中最小的。
索尼的次旗艦PMW-F55攝像機,也是非常厲害的,是各種演唱會、電視節目、綜藝節目常客,而且價格也不貴,當年逼得一向高端的RED的同類產品,全線降價。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索尼更好的賣傳感器,索尼還成立一家新公司,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2015索尼傳感器方面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左右,在2014年,其傳感器的銷量已佔到全球範圍內的40%。
容量有185TB的磁帶
索尼在2014年曾推出過一款新型盒式磁帶,容量可以達到185TB,其磁存儲密度高達148GB/平方英寸,是標準磁帶密度的74倍,這簡直就是磁帶中的「戰鬥機」。
有很多人的磁帶早已消失無影無蹤,但其實超高密度磁帶仍是當下很多企業和政府機構進行存檔的關鍵介質。它們更便宜、更省電,比基於磁碟的存儲更加可靠。
電池技術的革新
不久前,有消息稱索尼目前正在研發一種新型智慧型手機電池,其將在鋰離子電池的現有基礎上提升 40%。不過索尼這種電池最早可能也要等到2020年才會進入消費者市場。而中電池並非傳統鋰離子電池,而是一種使用硫磺化合物製作的新型電池,其容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
硫磺來製作電池此前已經有過相關的研究,其之所以沒機會量產,主要還是因為作為電極的硫磺化合物在充電循環的過程中承載電力的能力會急劇減弱,這樣根本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過據報導稱,索尼似乎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正在做安全性試驗。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最早開發出商用鋰離子電池的也是索尼,其在1992年發明了以炭材料為負極,以含鋰的化合物作正極的鋰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沒有金屬鋰存在,只有鋰離子,這就是鋰離子電池。
想讓所有電視都用上HDR
當下國產電視流行分體,很大原因是這樣可以將電視做的更薄。索尼在不剝離這些元器件的情況下,還可將電視做的很薄,以其X9000C這臺電視為例,其最薄處僅有4.9毫米。
同時索尼還想讓所有的電視都有HDR,在去年低,索尼正式展出了所謂的HLG(Hybrid Log Gamma)標準。簡單的說就是單一信號可以同時支持HDR電視和非HDR電視。
HLG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碼HDR信號中的高光部分和低光部分,前者採用對數曲線,後者則是標準的伽瑪曲線。與正經的HDR電視相比,接收HLG的非HDR電視在顯示效果上略有區別,但觀感很接近,讓普通電視也提高了觀影效果。
所謂HDR技術,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讓圖像高光不過曝,低光不欠曝的技術,也就是說讓圖像的各處都能夠清楚展現出細節來。隨便一提,接下來HDR將會成為4K、LED一樣的電視熱點。
情懷依舊,但不乏創新
在今年CES展上索尼帶去了一款黑膠唱機PS-HX500,黑膠唱機在當下被很多人視為一種「古董」,其實有很多廠商目前仍然在生產黑膠唱機。
為什麼在數碼時代還要玩這樣的「古董」?「玄學」的事情筆者其實不是很懂,但是有很多人認為黑膠唱片那種空靈感和現場感是現在的CD無法取代的。他們還認為,在不談參數的情況下,各種音樂記錄材質中(黑膠唱片、磁帶、CD)黑膠唱片的音質最接近原聲。現在黑膠唱片和唱機仍是很多音樂發燒友的必須「剁」之物。
而索尼將這款黑膠唱機連接至了「未來」,這款唱片播放器不僅能播放黑膠唱片,還可以通過數模轉錄成Hi-Res標準的音頻文件 (包括DSD格式,或24位WAV格式),並支持全新的應用程式快速編輯轉錄的音頻文件。據說「轉錄的Hi-Res音頻文件能夠準確地還原黑膠唱片的溫暖和獨特的音色」。這對於黑膠唱機來說已經是一款「黑科技」產品了。
PlayStation 4,遊戲神器
PlayStation系列簡稱PS,一直以來都是遊戲愛好者心目中的神器,長期穩坐遊戲主機的頭把交椅。而PlayStation 4遊戲機是系列的第四代遊戲主機,當前仍佔據了全球市場百分之50以上的市場份額。有很多人覺得PlayStation並不「黑」。筆者以為,其用不到中高端PC一半的價格卻帶來了毫無差距,甚至是更好的遊戲體驗,已經很「黑科技」了。
並且很快PlayStation 4會迎來它的黑科技小夥伴PlayStation VR,這款虛擬實境設備將於今年年初發售。Oculus、HTC的同類產品需要搭配1000美元左右的PC才會有完整的體驗,而索尼的PlayStation VR僅用搭配350美元左右的PalyStation 4運行,相比之下要划算不少。
總的來說索尼還是一家充滿黑科技的廠商,在很多領域的都表現很突出,不過手機業務確實表現很糟糕。雖然新出的手機Xperia Z5在工業設計、參數以及拍照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但依然賣的不好(表現更不好的PC業務已經被賣掉了)。
除開索尼自身的宣傳、營銷方面的問題,這臺手機也展現了索尼的一些弊病,比如UI難用,並且風格老舊,甚至可以說索尼在手機UI上是不思進取的。
還有就是工業設計風格太過同一,所有索尼Xperia Z系列手機大致都可以用三明治結構、雙面玻璃、見稜見角、金屬邊框這幾個詞概括,有的機型的區別比iPhone 6s至於iPhone 6區別還小,叫那些買了新款的消費者怎麼炫耀啊。當然索尼仍然是一家牛逼的公司,筆者以為這幾年索尼是肯定倒不了的,未來?未來誰知道呢。
(封面圖來源於:puregraceful)
原文連結:http://www.leikeji.com/article/4372
文章首發雷科技,轉載請聯繫。
雷科技(ID:leitech)支持投稿啦,不管你是科技達人還是數碼發燒友,只要在雷科技投稿成功,一大波智能科技產品等你來收!詳情請添加雷小編微信號(leikeji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