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小康——「十三五」規劃建議新提法
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發展,其中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新舉措,透露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信號。
「三大戰略」「五大工程」引領創新
「十三五」時期,創新將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建議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其中「三大戰略」和「五大工程」引人注目。
——培育發展新動力方面,為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作出定位,提出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
——拓展發展新空間方面,區域發展在「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基礎上,提出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同時提出兩大戰略和兩大工程,即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也明確將實施一大工程,即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科技創新上,提出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等。
——農業現代化方面,為確保農業安全、提高糧食產能,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還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構建產業新體系方面,提出實施工業強基、智能製造兩大工程,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十三五」是全面部署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創新是事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大戰略,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
「四大領域」重點發力形成平衡發展新結構
建議從發展整體性出發,強調處理好發展中的重大關係,特別是在「四大領域」打造平衡發展的新結構。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提出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依託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
——在城鄉協調發展方面,強調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方面,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
——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方面,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到2020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體系建設,提出制定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專項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雲中說,在中國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從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後勁,實現中國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五招「大棋」布局「綠色中國」
建議濃墨重彩描繪綠色發展,展現出一幅美麗圖景。為此,布下五招「大棋」,亮出「綠色」舉措。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推進能源革命,有序開放開採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建築節能標準,主動控制碳排放,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
——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
——實施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提高環境質量,未來將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既從綠色中惠民,又從綠色中富國,規劃建議全景式的部署印證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經濟越發展,百姓對環境質量要求就越高,「十三五」建設「綠色中國」必須全社會共同行動。
「三大布局」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建議可以看出,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是「十三五」對外開放的著力點,「三大布局」將帶來「開放中國」的全新格局。
布局決定全局。建議特別強調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包括對外開放區域、對外貿易和投資「三大布局」。
布局之下,提出建設一批經濟走廊和經濟區:區域布局上,開闢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位造基地和經濟區;投資布局上,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推進「一建一路」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共建境外產業集聚區。
對外開放上強調形成新機制,包括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說,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一項長期任務,一方面要立足當前加快涉外經濟法制建設步伐,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促使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公平+保障」中實現共享發展
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理念,共享發展更加著眼於「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扶貧,衡量著共享發展的水平。建議用相當篇幅部署「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明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給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線圖:
——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
——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
——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
教育方面,「十三五」時期著眼於「提高質量」,除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外,還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建立學習帳號和學分累計制度。
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十三五」時期,養老、醫療制度將在制度整合、水平提高上「深耕細作」,將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等。
在「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中,將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在縮小收入差距上,提出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等一系列舉措。
「共享發展就是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說,建議中的民生部署十分細化,這意味著改革舉措的實施將更加精準,民生改善也會更加明顯。(記者趙超、韓潔、何雨欣、安蓓、王優玲)
大綱領中的小細節——「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新「讀法」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日公布。這份兩萬多字的綱領性文件,蘊含了很多小細節,讀之富有深意。
「行動力」明顯增強
實施優進優出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資料庫戰略、藏糧於技戰略、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細數「十三五」規劃建議可以發現,「戰略」「行動」成為熱詞,多次出現於這份2萬多字的文件中。
這些出現在文件各處的「戰略」和「行動」,涉及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行業,涵蓋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民生,可以說,涵蓋在經濟社會發展多個方面。
戰略,指「特定時期指導全局的方略」,它多次出現在這份文件中,體現出高層對未來發展的整體考慮和頂層設計。而更具動感的「行動」一詞的多次出現,則體現出中央在決勝小康關鍵時期的歷史緊迫感。
「在歷史發展坐標中,『十三五』將屬於非常關鍵的中間節點,是由舊模式向新模式過渡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五年。這一階段黨中央如何布局,將決定未來國家走向,十分關鍵。」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戰略、行動表述多次出現,凸顯了黨中央對這一關鍵時期的清醒認識,以及對未來的總體布局和駕馭能力。
「網際網路」貫穿始終
「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網絡提速降費行動、國家大數據戰略、網絡強國戰略、網際網路金融、網絡安全、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規劃建議中涉及「網際網路」方面的內容有十餘處,貫穿整個文件,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均有體現。
這些「觸網」的內容,有的為創新發展拓展新空間,有的推進農業現代化服務,有的在構建產業新體系中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有的在完善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網際網路不僅為中國經濟插上騰飛翅膀,也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劃建議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遠程醫療;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發展遠程教育;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傳播正能量,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中國財經大學金融法學院教授黃震表示,「十二五」期間網際網路加速普及,實實在在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開創千古未有之變局。「十三五」必須緊抓這一機遇,順應技術趨勢和市場規律,讓網際網路成為我國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助力器、新型產業創新壯大的孵化器。
「生活化」撲面而來
規劃建議作為指引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不僅有許多「高大上」的新指導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在諸多像國家公園、幼兒園、自行車等細節方面讓人們體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自己的生活影響巨大。
比如,在降低生活成本、增加百姓收入方面,規劃建議提出: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
在推動綠色生活、建設生態文明方面,規劃建議則提出: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製品非法交易;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
此外,和百姓密切相關的「動作」舉不勝舉:實施居住證制度;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些細節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有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必將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記者董峻、王宇、吳雨)
十三五規劃建議的10大民生亮點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日向社會公布。這份引領未來5年我國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裡,關於百姓生活的事有哪些表述?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公共服務:讓人人共享發展成果
【百姓訴求】:「8月20日,上門理髮;9月15日,打掃衛生……」這是安徽安慶市75歲老人趙洵琦的「公共服務帳本」。老人長年癱瘓一直靠老伴照顧,非常想有人幫襯。去年,安慶實施城區70歲以上生活困難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圓了她的願望。
【建議摘編】: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表示,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就要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五中全會對人民怎樣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規劃了明確具體的路線圖。
「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努力實現全覆蓋;另一方面通過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他說。
扶貧攻堅: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百姓訴求】:要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貧困戶馬俊祥對未來的期盼,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拔掉『窮根』,手頭寬裕。」現在,像馬俊祥這樣的貧困人口全國還有7000多萬。
【建議摘編】: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專家點評】: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說,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易地搬遷安置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教育扶貧脫貧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未來五年,這『五個一批』政策,是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方向。
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百姓訴求】:家中貧困的湖南省寧遠縣高二學生小劉,最大的心願就是能順利完成學業,考上大學。不久前,他拿到了2000元國家資助。
【建議摘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促進教育公平。
【點評】: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說,建議強調教育公平,意味著未來五年,我國將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加大力度,保障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們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就業創業:讓人們的工作前景更光明
【百姓訴求】:不久前,抱著創業夢想的北京市民施京登錄了名為「網上會客廳」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發現很多曾經困惑的創業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相應的服務。他希望這樣的平臺今後更多,服務更全。
【建議摘編】: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
【點評】: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只要堅持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支持政策和措施,「十三五」期間我國就業工作前景光明。
縮小差距:讓農村和城裡都過上一樣的日子
【百姓訴求】:河南中牟縣官渡鎮大馬寨村村民鄭明水最近盤算著自己的「十三五」藍圖:「大棚面積擴大到5畝;家裡小樓小院裝修升個級。」他希望國家為農民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讓農村人過上和城裡人一樣日子。
【建議摘編】: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實行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點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湯鐸鐸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本分配的份額或者資本的收入往往越來越大,而勞動的收益越來越小,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要強調「兩個同步」,要在經濟增長的時候,讓大多數老百姓的收入能跟得上經濟增長,共享發展成果。
大病保險:讓人們不再「因病返貧」
【百姓訴求】:「一場大病消滅一個中產家庭」、困難群眾得了大病重病無錢醫治……這些現象讓很多人直呼「不敢病」「病不起」。實施大病保險,是群眾長期以來的共同願望。
【建議摘編】: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通過多種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
【點評】:「大病保險的全面實施能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說。一邊是健全社保網絡實現應保盡保,一邊是降低人們的就醫用藥費用,建議中提出的種種做法直擊「看病貴」問題,讓人們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
食品安全: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百姓訴求】:41歲的賈女士今年喜得千金。在欣喜的同時她又感到憂慮。不時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她對食品安全格外關注。「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女兒能夠吃得安全健康!」
【建議摘編】: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點評】: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中國老百姓的訴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放心。「順應這種訴求的轉變,在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食品安全領域,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做出了調整,把食品安全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說。
全面兩孩:讓人口發展更均衡
【百姓訴求】:在聽到我國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時,深圳市民劉女士欣喜萬分。她的兒子今年十歲,由於她與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再生一個」的願望一直未能達成。
【建議摘編】: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
【點評】: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對於人口年齡結構有一定的修復作用。經過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後,我國家庭逐步簡約化,全面二孩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結構,有利於家庭經濟社會功能的發揮。
戶籍改革:讓群眾公平享有合法權益
【百姓訴求】:「城裡人拿的是戶口,我們辦的是暫住證,沒有固定住所,紮根不易。」23歲的農村姑娘陳雙在外漂泊五年,始終沒有放棄在城市追夢。
【建議摘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說,戶籍制度改革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群眾切身利益。當前要在不斷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覆蓋面、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上下功夫。
改善生態:讓人人在藍天下呼吸
【百姓訴求】:即將進入一年中的供暖季,年近60歲的北京市民劉紅嘀咕:「霧霾天又該時常造訪了。什麼時候才能每天都是『APEC藍』『閱兵藍』?」
【建議摘編】: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點評】: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事關全面小康和發展全局,刻不容緩。(記者齊中熙、趙曉輝、樊曦、華曄迪、趙文君)
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解析「十三五」規劃建議三大關鍵詞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日發布。規劃建議提出的「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引人注目,更令人期待。
美麗中國: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
【中央建議】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專家解讀】建設「美麗中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是重中之重。規劃建議確定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這與多年來「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初步控制」「生態環境質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本質差別,表明汙染防治階段和要求的轉變。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形成政府、企業、公共共治的嚴格、嚴密的環境治理體系,才能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家園。
【中央建議】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專家解讀】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幹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規劃建議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於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
【中央建議】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託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
【專家解讀】這對於提出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為克服「大城市病」提出了治本之策。近年來,我國新興城市崛起很快,原有城市也大規模擴展,出現了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環境汙染等問題。這次規劃建議通過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整城鎮化發展戰略,增加發展的綠色元素和生態功能,可以引導城市發展走上綠色化道路。
健康中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實行「三醫」聯動
【中央建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專家解讀】「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新目標、新任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群眾健康的高度重視。要想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必須把人民的健康問題解決好。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代濤認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特別突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需要切實轉變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方向,從原來的以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向促進和保障人民健康轉變。
【中央建議】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專家解讀】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旨在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惠及老百姓;就是要通過調動改革主力軍的醫務人員的力量來繼續推動醫改事業和發展,最後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服務的目標。
代濤認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有助於加強醫療服務業發展,實現包括醫養結合、健康保險等在內的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建立協調、整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中央建議】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
【專家解讀】「分級診療制度就是為了緩解大家在看病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方便民眾就醫,保證醫療的質量和效率。」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重要環節,而這除了通過全科醫生的規範化培訓和籤約以外,最快的辦法是讓大型公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直接「下沉」,讓高水平的醫生直接指導、參與基層醫院的診療。
平安中國: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央建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專家解讀】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是平安中國建設的源頭性工程。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平安中國建設才能擁有不竭動力。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是實現社會善治的過程,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努力形成政府和社會共同防範化解管控風險的良好局面。要善於運用新思路新辦法,調動社會成員維護公共安全的積極性,推動形成平安建設人人參與、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同時,也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謀劃、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各項工作,善於運用法治方式研究、解決平安中國建設面臨的問題。
【中央建議】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幹預機制。
【專家解讀】基礎性制度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起著關鍵作用。一段時間以來,身份不實、信用記錄缺失等問題制約著整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只有抓好基礎制度建設,才能夯實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根基。當前,為實現全國戶口和公民身份號碼準確、唯一目標,公安機關持續開展專項行動,重點解決戶口登記管理錯、重、假問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逐步建立,推動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加速完善。此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也在建設之中。
【中央建議】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建設基礎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專家解讀】社會治理現代化中,體制機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當前,公共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與體制機制不適應也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涉及打防管控等環節,如果沒有有效的體制機製作支撐,就難以有機銜接、有效運行。只有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工作機制,統籌好部門資源,利用好社會資源,才能形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強大合力。(參與採寫:鄒偉、楊維漢、陳菲、胡浩、王思北、餘曉潔、崔靜)(綜合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