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曹村位於古萊城的西門外。古時萊蕪城裡有一條青石板石路,從城裡一直到南北十里舖,十里舖是青石板路的盡頭,長有十裡,這是一條官道。沿這條路走出萊蕪城西門是小曹村,往西過胥家莊(現在與小曹村一個村)、曹村(曹東,曹西兩個村)、孟家莊,葉家莊,再就是終點十里舖了。明嘉靖時曾在十里舖設郵鋪,名鍾徐鋪。清朝時期,泰安府派官員來萊蕪上任時,重要的官員的迎送,本縣名人紳士必須到此迎接,因從萊城衙門口到此處正好十華裡,自清朝起故稱十裡長亭,也叫作「更衣亭」。這條青石板路相當於現在的紅地毯。七十年代,只有西關街還是青石板路,其他的都沒有了,我和父親推獨輪車到城裡官寺市場買菜時,就走西關街的青石板路。八十年代初,我在萊蕪一中上學時,一中南門外的西關街石板路還有。離開了一中後,就很少再走這條路了。在2010年左右一個夏天的晚上,因為有事到萊師附小,我還特意開車到老西關機械廠,下車往東走了走這段路,青石板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已是水泥路面。
和同事閒聊時,聽他說他家裡就是老房子,小瓦屋,四合院,有三重大門,是他的高祖所建。是用來接待來往官員,叫「接官庭」。現代社會發展是日新月異,在城裡還有老房子?簡直是不敢相信,總想著找機會去看看。上周日(2018.11.25)中午和朋友在一起喝了酒,過後便乘公交車到了小曹村。小曹村中的老泰萊路兩側是高樓林立,老泰萊路也正在改建,新鋪了瀝青路面,重修了人行道,掃尾工作正在進行中。
沿村中的一條大路進到村裡,路邊都是現代化的房屋以及高大的樓房。轉了一圈,順路又向西,轉眼間到了我同學家,這裡雖然大都是平房,他自己已經蓋起二層樓房多年了。在其院子西側的路邊有一棵老槐樹,樹幹已枯,但又長出了新皮新枝,仍然是生機勃勃。上一中時我就經常路過這裡,但時間改變了一切,只有老樹和樹下的碾還能說明曾經的去過。社會飛速發展使這裡變的物非是,人也非了。就在這附近我還真找到了一座古宅,這座宅子就在路南臨街,由於屋面換大瓦,牆麵粉刷,要不是胡同裡的古老青磚大門,是不可能看出這裡是古宅的。大門是小山框,檁條椽子,疊脊馬頭小瓦屋面,梢頭也是疊脊,還有龍頭,山牆有雕花,大門鎖著。起初認為這裡就是王家大院,一位大娘看我在照相,走來問我是不是也要建造一樣的大門,我說先照個照片,隨後問她貴姓?她姓亓。原來這裡還不是王家,問他王家大院她說在北邊。我又轉向北去,快到鳳城大街了,也沒有看到老宅子。打聽村裡的清潔員說,這裡是胥家莊,姓王的都在小曹村。我才知道還有一個叫胥家莊的地方。我又轉向東,又打聽幾次,終於在高層樓房的南面,老泰萊路的北面找到了王家大院。
進沿街樓間的胡同,不遠就看到了古老的建築,一座大門只剩下西山牆了,地面的石板還在。從殘存建築和地基來看,此大門非常高大寬敞。進門在一個東屋山牆上建造了一個影壁牆,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為複雜的最為豪華的影壁牆了。在屋山牆上又砌出來一磚半的牆體,影壁牆的上面有小瓦屋面,也有疊脊和兩端的馬頭,走簷瓦梢,應有都有,簷口下是磚雕波浪紋,正中間是方磚貼面,在方磚面上雕刻了近似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圖案,再往下還有磚雕框,是相當的複雜豪華。
從此左轉是一個挑擔式二門子,也是小瓦屋面,疊脊是兩層磚磊砌,進入此門左手是一排南屋,已坍塌過半,右手在東屋西屋的山牆邊,在正中是一個獨立的山屏門,也已倒塌過半,上棚全無,豪華的木雕迎風板子和兩側畫棰仍在,這個門結構更為複雜,青磚磊砌的方垛是山牆,支撐著過木挑擔上棚,門內還有兩根支撐挑擔的木柱,現只有柱墩子了。進入了這個門口,就是寬闊正房北屋三間和東西小北屋,東屋、西屋。進入二門子後,有北屋,東屋,西屋和南屋,這裡是一個四合院。但按現存的建築來看,這個四合院是長方形,為什麼不方正呢?再說進大門口就左轉,大門口也不在正中,這也不符合對稱美學原理。
周一和同事又聊起他的家,說到這個問題。他說這個院子的東側還有一個院子,只是那個院子沒有蓋完整,只蓋有北屋和南屋。不過現在那個院的老房子都拆了,重蓋了新房。這就對了,進大門左轉是現在的院子,右轉也有一個院子。這樣大門口就在正中了,整個大院也方了。同事進一步介紹,他家的老宅過去叫「接官庭」,是其高祖父王續怡所建造的,是一座標準的四合院,現存院子的主屋北廂房的梁檁上寫有「大清八年桃月建修,木匠谷林,泥匠曹勤」字樣,至今字跡清晰可見。北廂房很寬大,屋內地面鋪有大塊方磚,改造前房是小瓦,建築樣式為「五脊六獸」,富麗堂皇,看上去甚為壯觀,當時在十裡八鄉也獨一無二。大門的建築是垂珠連龍,鋼叉門樓,獅子把門,兩邊有鑲石,九級臺階。「接官庭」內原有個約3畝地大的後花園。王家當年官職相當於縣官(七品),雖無實權,但很有威望。那時但凡從京城或州府來的大官要到萊蕪巡查時,萊蕪縣官總是先到「十裡長亭」(十里舖)迎候,待官員休息更衣後,再有縣衙大人親自接到小曹村王家「接官庭」安排休息或食宿,官員進大門後,二門,再進山屏門到主房,隨行人員則在山屏門外的南屋休息。要是在此等待的時間長或要過夜,那官員可到後花園散步。待城內安排妥當,再鳴鑼開道迎進裡城。由此可以推斷,這「接官庭」相當於現在的接待處、賓館之類的有官場背景得場所。王家有七品無權官職,也是不足為奇。我同事和他的高祖相差是5輩子,按每代人相差25歲算,這個「接官庭」是125的歷史,況且,富家之人代差年齡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