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School Research?
顧名思義就是對學校進行調研,包括查詢學校的基礎信息(如排名,地理位置,學校類型等)尋找學校的特點(專業優勢,校園文化,特殊機會等),以及了解申請方面的一些細節(截止日期,文書數量/內容,補充材料等)。簡單說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學校。只有知己知彼,我們才能在後面漫長的申請路上走得更順暢,更輕鬆。通過School Research不僅能幫助申請者了解學校基本概況、強勢專業、學術氛圍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申請者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找準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從而找到契合自身特質的Dream School。另外,在申請季中,需要我們去了解一所學校的時刻有很多,而每一次我們了解同一所學校的目的都可能不太一樣,比如:
在敲定最初的school list的時候需要大面積快速高效的了解儘可能多的學校,然後篩選出20所左右值得深入研究的「候選者」;school research的目標就是「匹配」,在選擇學校時,深入的school research能夠讓我們在全方位地了解學校的優勢和劣勢的同時,探索和反思自身對於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偏好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校園。近一點說,在申請過程中的【why school 文書】部分,想要向招生官體現出「我很了解你」並且「我和你很配」,school research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開始前思考-我是誰?
在進行school research 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我是誰?在這裡可以簡單解釋為以下幾點:我的標化成績是怎麼樣的?在以往的成長經歷裡我關注的問題是哪些方面的?我是怎樣的性格?我的學習風格是什麼?我對於我的大學有哪些期待?我喜歡學習是為了去運用這些知識,還是只是喜歡深入鑽研的這個過程?我喜歡做學術研究嗎?我喜歡社交嘛?我的學習效率是在大班中高,還是在小班裡高?我獨立學習的能力強嗎?我畢業後會選擇直接就業嗎?從這些問題著手,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
為什麼要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在了解自我屬性後,我們才能在做school research的時候事半功倍。所以當我們對自己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我們school research的以第一步了。Btw在開始之前,建議大家一定要建立一個標準的數據表格,因為school research是一個多做一定不會錯的事,所以在大量的數據收集後,一個標準的表格數據,會讓你在大量數據中快速的對數據做出判斷。
第二個入手點就是自己的能力區間。從自己的標化大概對應的學校排名區間是哪。此時你需要去網上搜索TOP50、TOP30、TOP20(參考USNEWS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The THE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等不同區間學校的SAT average score range,這是最快定位target、dream school的指標。明確了一個籠統的區間後你還需要知道這些學校裡哪些能滿足你在上一條裡明確的那些標準,此時你需要籠統而不失準確的get大概30+所學校的基本特點並和自己心裡的與其進行比對然後淘汰掉不適合的那些。
在近一步從「匹配」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第一套搜索關鍵詞
About:學校位置
地理位置對於很多學生是一個較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都知道加州華人很多,南部比較傳統,中部比較偏,東部有紐約和常春藤。這些信息實際上用處不大。其實從長遠來看,學生更多該考慮的是學校附近有哪些企業、研究所等等學術資源會有助於自己未來專業的發展。有的人喜歡冷。有的人喜歡熱。有的人喜歡繁華而有的人喜歡郊區一點的地方。這些考慮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你有非常強烈的傾向,也許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到底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想法,而不首先就讓它限制你將來選校的方向。
About:學校類型(大U或者文理)
愛熱鬧的學生可能會更喜歡大公立學校的氛圍,而文靜一點的學生也許會選擇去小一點的學校,甚至優先考慮一些文理學院。美國分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綜合性大學也分私立和公立大學。各有各的優勢和局限。簡單的說,綜合大學的科研資源會比文理學院多,但是文理學院以專注「本科教育」見長,師生比也會比綜合性大學高很多。一般來說理科生會比較傾向於綜合性大學,文科生有可能會更喜歡文理學院,這些都是每一個學生自己通過school research去探索的。
Academics:和教學相關的信息(專業/課程設置/課堂大小)
比如,Economics專業和Business專業相比,顯然Econ偏理論研究為主,Business以應用實踐為導向,那我是喜歡純粹的學習還是熱衷於把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課程設置-有許多學校對於大一大二新生,不論專業,都有強制的core curriculum(通識課程),那我身為一個理科生,當我一定要去學一門外語併到達中級水平,那麼,這個任務對我來說難度大嗎?有的學校不限制學生選課,學生只要滿足先修課要求,可以修任何專業的專業課,那我是不是同時對好幾門差別很大的學科都懷有興趣,想要一探究竟?
課堂大小-有百分之多少的班級是低於20個學生的?或者說多少課是以seminar(研討會)的形式上的?學生往往可以從這些小課上獲得更多的參與度和教授的關注度,當然,課程壓力也會更大。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申請要求):GPA,標化(SAT/ACT/TOEFL)等
平均GPA、SAT、 ACT、SAT 2、 輔助文書、截止日期或 面試政策等等這些最基本的申請有關信息當然是相當的重要了。做school research的時候要挑一些匹配自己程度或者將來預估程度的學校,不要做白日夢,但是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這些信息去官網獲取就好,對於官方給出的要求,要理性對待,申請是選拔制而不是合格制,想要知道實際錄取要達到的水平,不妨向經驗豐富的顧問老師諮詢一下。
International Students(國際學生):國際生特殊要求,國際生比例
參考國際生比例主要是看這個學校每年對於國際生留下的位置大概多少,當然也可以推測學校中國人圈子有多大。但是我們不希望學生過於注重這個因素。大家都喜歡生活在舒適圈與熟悉的人打交道,但是過於依賴這種舒適感對於留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沒有什麼好處的,也失去花了大價錢出國留學的意義。
另外類似的像Admission:和招生/錄取相關的信息、Research:學校的科研的信息、 Campus/Student Life:學生的生活信息、Financial Aid(助/獎學金)、Apply(申請),Deadlines(截止日期)、Deadlines(申請截止日期)、FAQ(常見問題與解答)都是我們在做school research時需要關注的。
在做school research 需要著重注意的部分就是學校官網的Academics(學術)部分,試想如果在申請前連學校所學的課程都不了解,那招生官會把offer發給我們嗎?
我們進到申請專業所在的系的頁面。這個列表裡每一塊都和本科生的四年學習密切相關,所以,都需要點進去認真看。其中最為重點的部分是:
1.Academic overview,Major requirements,Enrollment Policies。學術總攬。這三個部分幫助我們了解學習目標。
2.Course information(課程)。申請學校的首要任務自然是學習,而在course catalog裡可以看到從大一到大四每一節課的詳細課程介紹(syllabus),並記錄感興趣的課程以及原因。尤其是一些特色的課程(與其他學校同專業開課不同,比如UCB的心理學課程中有一系列是與網絡革命,大數據相關的,有一門是與佛教相關),以及與學生自己以前做過的課題研究方向一致的課程,都是非常值得在why school文書裡用到的證明「我」對學校感興趣,且「我」與之匹配的材料。
第三,Research(研究)。往往美國頂尖學校注重的都是對於本科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無論是獨立的,還是教授指導的。因此,在這個頁面裡,我們需要了解針對本科生開設的研究機會,時間要求,研究方向分類,導師的資源和背景,甚至是在讀生們之前完成的課題範例等。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自己的活動背景和學習方向出發,記錄感興趣的研究機會,前人研究,導師等,用到文書裡。
提示:學校官網和學院官網往往也會有research opportunities這一欄,而這個往往針對於全校學生,可能會有一些跨學科研究項目,也可能有先修課或者國籍要求或者需要考核等等,學生需要多做了解。有與興趣一致的部分亦可作為寫作材料。
通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學校官網是做school research 的重要信息來源地。但官網也有個缺點:沒有一個大學的官網上會寫我們學校的缺點是什麼。所以,如果你想要知道多不同視角的信息來判斷這個學校是不是適合自己,你看需要參考不同視角的信息。
其他參考網站
Unigo
https://www.unigo.com/
Unigo有很多在校學生的評價,並且是以一些常見的關於這所學校細節的問題的方式展開的,比如說「大家對這所學校的stereotpye有些什麼?你覺得這些刻板印象準確嗎?」 這樣的問題學生們的回答也相當真實,利用這些學生的評論我們可以有效的獲取這所學校相對起我們自己的要求而言有哪些契合與不契合的地方,學校的形象終於立體了起來。類似的問題還有 「What’s the stereotype of the students at your school?」 ,「Is the stereotype true?」 然後我會翻下面大家的回答,如果有些回答講 「hippie school,」 但下面也有人生說「nerdy,」 「jocks and frat boys,」 那我通常會覺得這個學校非常的多元化。實用性方面,Unigo會提供關於學校的各類基本信息,從地理環境到錄取要求一應俱全,界面清晰流暢,乾淨整潔。各種星級評分也是Unigo的一大特色,衣食住行學習娛樂樣樣俱全。
Reddit連結:
https://www.reddit.com/
Reddit是一個很神奇的網站,被稱為「網站的首頁」,每個人都可以發布貼子,每個人也可以發布自己的留言以及可以對於別人的貼子留言或者點讚/踩。網站中有十四萬多的subreddit【附屬】,什麼樣的奇葩話題都有。當然申請者感興趣的是大學自己的subreddit,搜一下大學的名字或者簡稱就能找到這些線上社區了。這裡的話題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在讀學生、校友、偶爾有教授參與其中。什麼樣的帖子都有,從選課到吐槽教授到很多校園生活的問題和解答。這裡可以看到最地道、最現實的問題和最真實的回答。Reddit還會對帖子進行排行。
Reddit的短板就是關於某些話題網民會有非常強烈的立場和意見。所以翻Reddit時切記不可輕易被帶節奏,看完信息做好自己的判斷。
Quora連結:
https://www.quora.com/
國外的知乎,谷歌上隨便搜一個「Quora + why should I go to/what’s so good about school X【為什麼要去學校X/學校X有什麼特點?】」就能獲得往年學生或者專家的詳細答覆。如果找不到自己想問的,可以自己去發問題,等待回復。Quora的短板也跟Reddit相似不過可能會好一點。這裡的答覆較少,內容一般比較長,質量總體來講比Reddit高一點。
Niche
https://colleges.niche.com/
Niche側重於一些基礎信息,比如在初篩階段比較重要的sat成績、學生人數等等都有,但之所以在初篩階段不推薦大家使用是因為這個需要每一個學校挨著查詢,而不是一個統表,所以不適合用來做大規模的篩選,但當目標明確後用起來就很舒服了。Niche側重於一些基礎信息,比如在初篩階段比較重要的sat成績、學生人數等等都有,但之所以在初篩階段不推薦大家使用是因為這個需要每一個學校挨著查詢,而不是一個統表,所以不適合用來做大規模的篩選,但當目標明確後用起來就很舒服了。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上基本都是學校的正面評價,很少會有負面的評價。Wiki上一般只會顯示學校的基礎信息,比如:學校具體基金(Endowment)的金額;在研究(Research)上的投入;學業(Academics)上的各種優異表現和成就;學院生活的概況以及學校在各個領域的貢獻等等。
官方社交媒體帳號
雖然社交媒體有時會「官宣」一些信息,但是多數情況下風格比較接地氣,長期關注社交媒體帳號,是了解該大學及其學生氣質、特點的好方法。不管是Facebook還是Instagram,學校的社交媒體帳號是一個讓學生和學校直接互動的平臺。無論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直接在post上留言,或直接私信官方帳號。不過官方的社交媒體帳號再怎麼插科打諢,這些內容依然是招生團隊出於某種策略篩選發出來的、能夠展現學校最好一面的東西,想要判斷這個學校是不是適合自己,還要參考來自不同視角的信息。這就好比打Boss都期待能有個神隊友給你助攻一樣,不過要是你判斷失誤,這個隊友也可能是豬隊友,把你帶錯方向。
油管以及相關視頻網站
利用油管你主要獲取的內容是學校的student life,學校官方拍攝或者學生自行拍攝的都可以看看。用這個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對比不同學校的特點,放在油管上的視頻一般都是往好的方面拍,利用它來辨識學校的缺點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只能把目標放在學校的特點上。
Counselor/留學策劃老師
一定程度上善於使用Counselor/留學策劃老師的意見,把從上面三步中得到的信息與Counselor/留學策劃老師進行討論,也許他們會注意到被你忽視的地方。
其實能夠把官網、社交媒體外加網上社區都逛一遍,基本能完全搞透感興趣學校的所有信息了。再想了解多一點,無非就是中國學生在國外留學、生活的小故事,外加一點小建議了,畢竟誰都想開個外掛。
學長學姐助力
如果有渠道可以找到在校的學長學姐聊,可以有針對性地將你在前期搜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些自己關於學校的想法和學長學姐們聊聊,他們會提出更全面的意見和建議。學長學姐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到一些建議。但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每個人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方法未必有針對性!在與學姐學長交流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問一些具體的開放性問題,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如果學生有比較獨特的情況或者想到了什麼非常少見的問題,連在讀的學姐學長也不能解答,那就只能碰運氣了!
招生官加持
學校官網的 「聯繫我們」頁面或者主網頁最底下的banner中,一般會有學校的招生郵箱,如果對某所非常感興趣的大學,通過各類檢索仍然無法確認的問題,可以郵件詢問。這種需要等待郵件回復的途徑效率比較低,但是準確性、針對性會比較高。如果在你對學校研究已經很深入的基礎上,發郵件過去問一些比較有質量的問題,說不準會是local representative的招生官親自回復,如果在跟你的招生官溝通中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將來的why school也多了些素材。
這種方式有可能會讓招生官在閱讀你之後的申請材料時對你有印象,尤其是小型的文理學院,如果你這半年跟你的local representative有好幾次郵件溝通,那麼很有可能當她/他閱讀你之後的申請材料時,會記得:「哦,我記得這個學生!」
做school research就是從「自省」開始,不要只注重排名,需要建立科學的選校體系,經過深入調研後,在精簡調研數據,最後將自我屬性與目標院校做完美匹配後的一個系統過程。這也是為寫why school文書打好堅實基礎。想想如果你是招生官,每年需要查看成千上萬的申請者資料,所以如果你的school research 做的足夠完美,相信一定能在過程中找到不同的切入點,打動招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