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8月7日報導了一起因人社部門前後矛盾的專業資質認定,導致原本筆試、面試排名第一的考生,被排名第二的考生取代,無緣最終體檢而引發的維權風波。
然而,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查閱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版和2020年版)發現,無論是排名第一考生的專業「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還是當地人社部門規定的崗位專業「藝術設計(傳媒藝術設計)」,均不在這兩版的專業目錄中。
筆者認為,該新聞不僅涉及招生專業和招聘專業「打架」的問題,最基本的招聘門檻——專業要求也存在問題,不知道用人單位依據什麼文件,將「藝術設計(傳媒藝術設計)」列為「文化輔導員1」崗位的報考對應專業?在這樣一個藝術專業畢業生本就不多的縣城中,如此特殊的崗位專業設置,很難不讓公眾產生聯想。
近年來,事業單位招考專業資質審核問題頻頻見諸報端。2017年6月,《中國青年報》曾以《在呂梁,世界史不是歷史學》《文學碩士掉入「文字迷宮」》《為什麼總要證明「法律碩士(非法學)」的身份》《這次,連「中國史」也不是「歷史學」了?》等為題,連續報導了類似情況。
這些報導不過是「冰山一角」,從網友們新近評論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考生僅因為專業名稱不符,就被事業單位招考拒之門外。問題背後,高校專業命名、人社部門和用人單位專業資格認定等環節,均難辭其咎。
早些年,高校專業設置較為自由,存在一味追求熱門現象,教育部在規範專業目錄之後,很多熱門專業在新目錄中找不到專業依據。當下,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又開始打「擦邊球」,比如,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和藝術設計(傳媒藝術設計)儘管都屬於藝術設計專業,但括號中只是一些高校自定的專業方向,有的就是一個名稱而已,專業實質並未發生任何變化,不過是為了吸引生源,實現所謂的「差異化」競爭。這些不規範的專業命名,導致畢業生找工作時可能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
由於對專業了解不透徹,有些地方人社部門在制定招聘專業目錄時,分不清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區別,將幾個二級學科和一級學科並列。一些用人單位就照章辦事,僵化執行。有些用人單位不清楚教育部公布的新舊專業目錄之間的差別,幾個舊專業整合為一個新專業,用人單位往往只認新名稱,不認舊名稱。還有單位在招聘專業表述上過於隨意,模糊不清,如「新聞」與「新聞學」,「法律」與「法學」,「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學」,「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等,一字之差可能屬於不同專業領域,但也可能是相同專業的不同表述,用人單位並未作出實際區分和說明,有的甚至讓學生為一紙證明來回奔波。
然而,面對輿論質疑,不少招聘單位甚至理直氣壯,他們是在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差一個字都不行」,既體現了一些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權力傲慢,也反映出其思想觀念、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的僵化。
招聘專業設置不嚴謹,可能損傷到大量報考者的直接利益。面對一些不合理的設定,多數考生都只能深感無奈,默默選擇放棄。少數被媒體關注的考生,要麼選擇行政複議,要麼選擇上訴到法院,但往往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最後討來的不過是一個「說法」,考生很難得到實質的救濟。還有些招聘崗位限定一些特殊專業和方向,難免叫人產生聯想,讓社會公平大打折扣,凡此種種,減損的都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在年輕人中的公信力。
總之,招聘專業要求的設置、專業資格的審核與認定,既關乎考生的利益,也關乎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形象和社會公平,需要高校、人社部門和用人單位謹慎對待。高校在專業命名上應當實事求是,不鑽空子,人社部門、用人單位更要本著為學生前途和命運負責的態度,及時關注專業目錄的變更,明確和細化招聘考試中的專業要求,使招考環節經得起輿論的質疑和社會的檢驗。
胡波(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