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範大學:「絲路文明」厚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

2021-02-08 雲南網

原標題:西北師範大學:「絲路文明」厚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

「教育不是一座孤島」,每年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西北師範大學的理工科大學生們,行走在廣袤的河西大地。他們從黑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到山丹軍馬場植被研究,從祁連山生態環境調研,到民勤治沙固沙考察……很多學生都感慨,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發現河西走廊的人文、自然環境與自己的想像很不一樣。其實,學生的這些真切感受,也源自甘肅省教育部門師範院校學科交叉創新型工程人才就業創業能力提昇平臺建設項目實施以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河西走廊,是絲路文明的重要組成,自漢代張騫開啟「鑿空之旅」、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與文化在此交匯融通。絲路文化視角下,河西走廊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蘊含著豐厚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意蘊。這讓我們思考:如何以「絲路文明」涵養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素養?

初識河西走廊的文化風貌,跟想像中很不一樣

河西走廊自然景觀自不必說,很多學生在調研中重點關注其文化風貌。一名南方籍貫的大學生說:「敦煌壁畫有一種悠久歷史沉澱的氣息,佛的神態也非常安詳。」一位地理專業的學生發現:「河西地區民風淳樸,也很虔誠。」一名化學專業學生談道:「張掖的大佛寺令人震撼,據說建於西夏,至今都九百年了。西夏當時就在河西走廊一帶,與北宋、遼等對峙。」田野考察中,很多學生目睹了秦長城遺址。他們感慨:2000多年風霜侵蝕,磚的稜角都沒有了,那時候建築水平真是高超!

無論是莫高窟、西夏國,還是秦長城,這些絲路上獨特的歷史文化遺蹟,都在向人們娓娓訴說著歷史的故事,也讓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們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包容,感受絲路上文明的交匯與民族的融合。

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出生在甘肅瓜州的種佳鋒同學說:「中國工農紅軍在甘肅的故事我小時候就聽說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參觀紀念館,真的非常震撼,看到了當時紅軍留下的物品,如鍋碗瓢盆,一些自己製作的手榴彈、大砍刀、木質槍託,還有一些戰爭場面的照片展示。想一想,我們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儘管時代不同,但都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內心還是很激動的。」來自地理專業的小分隊去瞻仰高臺烈士陵園,學生們發現,有很多烈士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在修鐵路等社會主義建設中奉獻了生命,事跡很感人。

「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絲路上紅軍和先烈們的真實事跡,真正為大學生們解答了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種佳鋒說:「老一輩治沙人太苦了!」

「我發現這裡有很多地方還比較落後,許多地方甚至都沒有綠植。古浪考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沙棘樹。一位固沙老漢親自帶我們去參觀當年的綠化工程,很令人震撼。在細密的沙子上,真就種上了沙棘樹!老漢說,他整整種了20年!而這些沙棘樹現在才長到小灌木那麼高。從治沙老漢的眼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們治沙的困難程度,聽說他們甚至有被沙子埋住半截身子的經歷。他們真的太艱苦了……」這支生命科學院的社會實踐小分隊,走訪的是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並有幸見到了這裡的第三代治沙人。

早就聽說過六老漢治沙的故事,但身處其中,學生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自然條件的極端荒涼、艱苦,承託出治沙人在這種環境中所保持的生命尊嚴!這種生命尊嚴,則更加堅定了這些關注生命科學的大學生的專業信念,為他們帶去不一樣的專業認知。

河西走廊是一個巨大的絲路文化場域,其間浸潤了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還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都為理工科大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在教育中需要開闢新路徑,拓展新思路。

加強理工科大學生專業學習的人文價值觀照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研究都將指向「價值」「意義」的旨歸。因此,有必要增進理工科大學生專業學習的人文價值觀照。

社會實踐中,無論是「水」「土」抽樣調查,還是「風沙防治」「水電站與河流狀況」等研究,學生們的聚焦點都是運用「實驗」「數據分析」等方法,對河西走廊自然狀況作科學說明和闡述。但學生們對所從事研究的價值理解卻是各抒己見,有的甚至存在分歧。如大家都談到河西走廊的「環境保護」,「什麼才是河西走廊應然的環境保護」「什麼才是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等,只有引導學生們對其研究作人文價值的深度思考,才可能促使他們運用科學方法探索更好的「保護」。

創造性地結合絲路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絲綢之路文化的獨特精神格局和審美意蘊,值得作深入的發掘和了解,並以此作為理工科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重要課程資源。

「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是莫高精神的精髓,以及前文所提到的絲路文化的兼容並包精神、革命先烈的犧牲奉獻精神、八步沙六老漢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等,無不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將不斷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意識和文化自信,並在文化自信中作專業的創新發展,同時又鞏固文化自信,進而形成道器融通的理工科大學生立德樹人培養。

激發理工科大學生對絲路文化的創造性想像

訪談中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歷史文化一般是文科生涉及的領域,與自己的研究關係不大。單從範式來看,自然科學研究的邏輯和話語系統與人文社會科學相去甚遠。但科學研究探索自然規律,最終也是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服務,而且每個人出生即在文化的化育和影響之中。以此觀之,理工科大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也永遠都置身於文化情境裡,並且有賴於文化資源的涵養。

例如,深入黑河作環境調查的學生,可以事先了解歷史文化長河中「黑河」概念。黑河古稱「弱水」,《山海經》記載:「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宋代蘇軾有「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裡」的詩句。而西夏語「額濟納河」,也正是指黑河……這些人文知識不但能夠豐富大學生們的文化想像,而且結合歷史文化理解,也會為他們當下的學習和研究打開思路。

「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地方。」身處絲路文明的場域中,更需要認真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並創造性地為理工科大學生開發相關的人文課程資源,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文化底色,成為學生堅定專業自信、培養家國情懷的文化根基,真正為厚植立德樹人創新教育路徑。

(孟匯海 陳芳 雷春芳 任豆豆 趙鵬)(孟匯海 陳芳 雷春芳 任豆豆 趙鵬)

相關焦點

  • 試議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科學知識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為學生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當前,理工科大學生過多關注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人文素養的提高,相對於文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顯得尤為突出。
  • 西北師大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考察河西走廊並為當地文物保護建言獻策
    研討會由西北師範大學中亞研究院、河西走廊研究院、黨委學生工作部,嘉峪關絲路(長城)研究院主辦,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在嘉峪關舉辦。來自西北師範大學、嘉峪關絲路(長城)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30餘人參加會議。
  •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原標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教育探索】高等學校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對大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構建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適應當代大學生認知規律、體現文化傳承時代規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設計?這都需要系統的創新設計。陝西師範大學從2006年起組建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團隊,多管齊下,抓住關鍵,以經典誦讀和漢字書寫為抓手,開展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條提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新路,在校內外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老師,我覺得柳樹姑娘披頭散髮,是因為她站在小河邊,剛洗完頭,正在用微風吹乾頭髮呢 文字對文明的延續有著重要意義,而中華文明之所以長久不衰,離不開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 -- 漢字。在低齡階段,薈同的中文課程首要的目標是讓孩子們發現學習漢字的樂趣,從而樹立民族自信,找到文化認同感,而薈同的中文課程之所以能讓孩子沉醉其中,正是因為薈同認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鍛鍊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遠比記憶現有的知識更重要。
  • 人文素養是大學生的優勢競爭力
    原標題:人文素養是大學生的優勢競爭力  據報導,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之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中清,作客華中農業大學「生涯發展大講堂」,在與大學生就高等教育與學生成長進行交流時表示,大學生認為人文學科「無用」是一種短視,現在很多美國學生畢業後擁有了不錯的職位,由於人文素養的欠缺,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很快降臨
  • 西北師範大學主辦第四屆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國際論壇
    12月18日-20日,第四屆「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國際論壇」在中國蘭州舉行,來自哈薩克斯坦塔拉斯國立大學、吉爾吉斯國立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國立東方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60多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與會,共同圍繞「絲綢之路文明交流
  • 上海理工大學以浸潤式學習情境探索立體式人文素養教育體系
    ,為學生營造一個體驗浸潤式的學習情境,正努力建設一個可推廣可複製的、具有理工科大學特色的立體式人文素養教育體系。  「理工科高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上海理工大學在一次次的研討碰撞中,認為理工科大學生除了應當具備高度的創新思維、卓越的工程能力,還應該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豐厚的人文藝術素養。
  • 發揚五四精神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祖國是孕育並養育中國人的那片偉大土地。學習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必備階梯學習是立身做人的永恆主題,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必備階梯,是報國為民的重要基礎。愛國之情的心理原型是對家庭的眷戀、對故土的深情。愛國主義說到底就是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起步於鄉土教育,培基於歷史傳統與文化積澱的鄉情。
  • 大邑縣教育系統社會實踐厚植家國情懷 投身勞動錘鍊核心素養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14日訊 為切實落實大邑縣教育綜合改革「1511」發展思路,以「素質教育+」為理念,重視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努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大邑縣教育系統要求全縣學校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宗旨,大力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燕山大學舉辦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新型智庫論壇
    燕山大學黨委書記趙險峰在論壇上致辭,他表示學校將出臺專門文件,全力支持東北亞古絲路文明研究中心在東北亞海疆和海權、東北亞民族等方面開展學術研究,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國內位居前列、國際具有一定影響的人文社科平臺、人才培育基地與特色新型智庫,積極產出重大學術成果和高質量智庫成果,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助推河北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 高校理工科學生,為什麼要提高人文素養,如何做?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口號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體現了那個時代國家和人民對於理工科十分重視。直到今天,理科生在高考中報考院校和專業的範圍要比文科生廣泛很多。通過理工科思維的訓練,許多大學生成長為工程師、科學家,為祖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 理工科大學生不願只做「學匠」 九成以上表達了對人文學科強烈興趣...
    理工科大學生不願只做「學匠」 九成以上表達了對人文學科強烈興趣(圖)   文/本報見習記者李雪林  理工科大學生對於人文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求  多數認為人文教育意義重大  該調查採用開放式問卷,向約300位理工科大學生提出問題,收回問卷195份。  從答卷上看,不少同學明確意識到人文教育意義重大,有助於培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完善健全人格。一名女生寫道,「沒有了文史哲的底蘊,即便在理工科登峰造極,也只能稱為『學匠』,而不是『學者』。」
  • 全國文明校園巡禮丨西北大學:文明成為校園最美的精神底色
    這些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和建設校園文化為目標,在文明校園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即日起,開設全國文明校園巡禮欄目,聚焦我省文明校園創建。在全國文明校園西北大學,有一批這樣的老先生:他們率先垂範、堅持工作在教學一線,默默書寫著自己的治學人生,用實際行動向萬千學子詮釋著「文明」的內涵。
  • 華東師範大學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教育: 警校聯動、師生互動,厚植...
    4月11日,在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 華東師範大學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教育暨孟憲承書院師生黨支部與公安文保分局閔行高校派出所黨支部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在「雲端」舉行。本次活動由華東師範大學學生黨工委、學工部主辦,孟憲承書院承辦。
  • ...高考試卷 語文考點微調 數學變化較大 厚植家國情懷 考查核心素養
    6月9日,本報特邀請西北師大附中一線名師解析語文(包含作文)、數學、英語,以及文綜和理綜試題,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今年的高考試題特點,把握試卷整體情況。二、體現時事熱點,厚植家國情懷。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用和「武漢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相關的新聞材料,體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帶給國人的自豪感和喜悅感。三、選材萃聚中外,注重文化浸潤。
  • 西北師範大學首屆書法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全部作品終於湊齊了
    2014—2016連續三年獲西北師範大學校、院級學習優秀獎學金;甘肅省第四屆「張芝獎」書法展創作入展;甘肅省第五屆婦女書法展創作入展;甘肅省第六屆「倉頡杯」大學生書法篆刻作品展二等獎;西北師範大學校企聯誼書畫大賽一等獎;西北師範大學「造境——校園文化建設書法作品展」入選;西北師範大學首屆「絲路杯」甘肅省大學生文學藝術作品競賽三等獎等
  • 西北師範大學·臺灣佛光大學第二屆"人文論壇"舉行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4日電 據西北師範大學披露,6月30日,西北師範大學·臺灣佛光大學第二屆「人文論壇」在西北師大專家樓舉行。臺灣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副校長劉三錡,西北師大校長劉仲奎、副校長田澍出席,兩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共一百餘人參加開幕式。  開幕式上,劉仲奎首先代表學校對楊朝祥校長、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 當代教育賞析:淺談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路徑,看完懂了!
    任何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同時具備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但是,近些年來,發生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主力軍的大學生身上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實都表明,當代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離全面發展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一、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意義(一)人文精神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人文精神是一種高度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在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和關切,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更是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和方向保證。
  •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近年來,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黨委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紮實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學子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激勵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族管弦樂團專場...
    時間:2018年12月20日19:30    地點: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廳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成立於2009年10月,時稱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敦煌舞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