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北師範大學:「絲路文明」厚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
「教育不是一座孤島」,每年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西北師範大學的理工科大學生們,行走在廣袤的河西大地。他們從黑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到山丹軍馬場植被研究,從祁連山生態環境調研,到民勤治沙固沙考察……很多學生都感慨,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發現河西走廊的人文、自然環境與自己的想像很不一樣。其實,學生的這些真切感受,也源自甘肅省教育部門師範院校學科交叉創新型工程人才就業創業能力提昇平臺建設項目實施以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河西走廊,是絲路文明的重要組成,自漢代張騫開啟「鑿空之旅」、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與文化在此交匯融通。絲路文化視角下,河西走廊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蘊含著豐厚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意蘊。這讓我們思考:如何以「絲路文明」涵養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素養?
初識河西走廊的文化風貌,跟想像中很不一樣
河西走廊自然景觀自不必說,很多學生在調研中重點關注其文化風貌。一名南方籍貫的大學生說:「敦煌壁畫有一種悠久歷史沉澱的氣息,佛的神態也非常安詳。」一位地理專業的學生發現:「河西地區民風淳樸,也很虔誠。」一名化學專業學生談道:「張掖的大佛寺令人震撼,據說建於西夏,至今都九百年了。西夏當時就在河西走廊一帶,與北宋、遼等對峙。」田野考察中,很多學生目睹了秦長城遺址。他們感慨:2000多年風霜侵蝕,磚的稜角都沒有了,那時候建築水平真是高超!
無論是莫高窟、西夏國,還是秦長城,這些絲路上獨特的歷史文化遺蹟,都在向人們娓娓訴說著歷史的故事,也讓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們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包容,感受絲路上文明的交匯與民族的融合。
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出生在甘肅瓜州的種佳鋒同學說:「中國工農紅軍在甘肅的故事我小時候就聽說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參觀紀念館,真的非常震撼,看到了當時紅軍留下的物品,如鍋碗瓢盆,一些自己製作的手榴彈、大砍刀、木質槍託,還有一些戰爭場面的照片展示。想一想,我們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儘管時代不同,但都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內心還是很激動的。」來自地理專業的小分隊去瞻仰高臺烈士陵園,學生們發現,有很多烈士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在修鐵路等社會主義建設中奉獻了生命,事跡很感人。
「與先烈們走在同樣的道路上」,絲路上紅軍和先烈們的真實事跡,真正為大學生們解答了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種佳鋒說:「老一輩治沙人太苦了!」
「我發現這裡有很多地方還比較落後,許多地方甚至都沒有綠植。古浪考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沙棘樹。一位固沙老漢親自帶我們去參觀當年的綠化工程,很令人震撼。在細密的沙子上,真就種上了沙棘樹!老漢說,他整整種了20年!而這些沙棘樹現在才長到小灌木那麼高。從治沙老漢的眼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們治沙的困難程度,聽說他們甚至有被沙子埋住半截身子的經歷。他們真的太艱苦了……」這支生命科學院的社會實踐小分隊,走訪的是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並有幸見到了這裡的第三代治沙人。
早就聽說過六老漢治沙的故事,但身處其中,學生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自然條件的極端荒涼、艱苦,承託出治沙人在這種環境中所保持的生命尊嚴!這種生命尊嚴,則更加堅定了這些關注生命科學的大學生的專業信念,為他們帶去不一樣的專業認知。
河西走廊是一個巨大的絲路文化場域,其間浸潤了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還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都為理工科大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在教育中需要開闢新路徑,拓展新思路。
加強理工科大學生專業學習的人文價值觀照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研究都將指向「價值」「意義」的旨歸。因此,有必要增進理工科大學生專業學習的人文價值觀照。
社會實踐中,無論是「水」「土」抽樣調查,還是「風沙防治」「水電站與河流狀況」等研究,學生們的聚焦點都是運用「實驗」「數據分析」等方法,對河西走廊自然狀況作科學說明和闡述。但學生們對所從事研究的價值理解卻是各抒己見,有的甚至存在分歧。如大家都談到河西走廊的「環境保護」,「什麼才是河西走廊應然的環境保護」「什麼才是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等,只有引導學生們對其研究作人文價值的深度思考,才可能促使他們運用科學方法探索更好的「保護」。
創造性地結合絲路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絲綢之路文化的獨特精神格局和審美意蘊,值得作深入的發掘和了解,並以此作為理工科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重要課程資源。
「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是莫高精神的精髓,以及前文所提到的絲路文化的兼容並包精神、革命先烈的犧牲奉獻精神、八步沙六老漢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等,無不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將不斷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時代意識和文化自信,並在文化自信中作專業的創新發展,同時又鞏固文化自信,進而形成道器融通的理工科大學生立德樹人培養。
激發理工科大學生對絲路文化的創造性想像
訪談中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歷史文化一般是文科生涉及的領域,與自己的研究關係不大。單從範式來看,自然科學研究的邏輯和話語系統與人文社會科學相去甚遠。但科學研究探索自然規律,最終也是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服務,而且每個人出生即在文化的化育和影響之中。以此觀之,理工科大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也永遠都置身於文化情境裡,並且有賴於文化資源的涵養。
例如,深入黑河作環境調查的學生,可以事先了解歷史文化長河中「黑河」概念。黑河古稱「弱水」,《山海經》記載:「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宋代蘇軾有「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裡」的詩句。而西夏語「額濟納河」,也正是指黑河……這些人文知識不但能夠豐富大學生們的文化想像,而且結合歷史文化理解,也會為他們當下的學習和研究打開思路。
「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地方。」身處絲路文明的場域中,更需要認真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並創造性地為理工科大學生開發相關的人文課程資源,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文化底色,成為學生堅定專業自信、培養家國情懷的文化根基,真正為厚植立德樹人創新教育路徑。
(孟匯海 陳芳 雷春芳 任豆豆 趙鵬)(孟匯海 陳芳 雷春芳 任豆豆 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