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愛財,是出了名的。書畫家大多標榜清高,恥於言錢,而齊白石賣畫賣印,則是詳盡標價,錙銖必較。
家裡貼滿價碼錶
齊白石家的客廳裡貼滿了價碼錶:「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冊頁摺扇每件6元」;「題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蟲鳥,每隻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隻加20元」;「另,工筆貝葉草蟲,每隻照原筆單加三倍,大洋紅之畫另加價」;「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齊白石賣畫賣印,不講情面,不論是誰,都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能賒帳,不能還價,不能以物代錢。牆上告白云:「送禮物不畫,請客不畫,為外國人翻譯者無報酬」;「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減價者,虧人利己,餘不樂見。」壁上還掛有一幅《招飲圖》:一老人手持酒壺,一手招另一老人來飲酒,持筆老人一手卻之,且面帶怒容。此即齊白石本人也。
齊白石常到榮寶齋「靈市面」,別的畫家價格一有上浮,他緊跟著往上調價,生怕吃虧。
煞費苦心防假冒
上世紀40年代,白石老人已是名滿天下,市肆上偽冒他的作品不少,甚至連他的至交梅蘭芳買的《春耕圖》、弟子李苦禪買的《蔬香圖》,也都是冒名的贗品。他於是鐫刻了「吾畫遍行天下偽造居多」、「吾畫遍行天下蒙人偽造尤多」兩枚印章鈐於畫上。後來又定製了「齊白石」鋼印,壓蓋於畫角,或直接在畫上押上指紋,甚至在署款時暗做標記,煞費苦心地讓作偽者難以下手。現在拍賣會上一些齊白石晚年作品,雖經歲月磨損,但當年做下的種種標記,仍依稀可辨。
為將自己的得意之作賣個好價,齊白石屢屢和夫人對來客演出「雙簧」。聽到來客敲門,齊白石會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前,從小洞裡往外張望。如果自己一時拿不準、不知道來客是不是誠心買畫,他就說:「齊先生不在家哩。」一聽人家誠心買畫,齊馬上便改口道:「那我就是齊先生呀,請貴客進來吧。」如果看到來客求之心切,齊便故意與夫人大著嗓門說話,故意說客人願意出大價錢。往往在一問一答中,齊的作品便以大價成交。
他是一位「財迷」老人
齊白石的腰間總是掛著一大串鑰匙,少說也有一斤多重。別說家中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壇油、一桶米,他都會鎖起來,每餐做飯,親自開鎖,以香菸筒計量取米。家中僱工常因吃不飽而走人。有時他伏案作畫,家人在一旁擇菜葉,他會放下畫筆,走上前撿起幾片菜葉,滿臉不悅地說:「這些還能吃,怎麼就扔了?」
為了生點利息,他通常將拾元鈔十張為一疊,積滿一竹籃後,將籃蓋加上鎖,存到冷僻的小銀行裡。後來通貨膨脹厲害,為了不讓錢貶值,齊白石將一生的積蓄兌換成60根金條,裝在一隻長長的口袋中,終年掛在身上,直到去世前幾個月,才將「黃金袋」卸下。
齊白石出身貧寒,是個農家苦孩子、放牛娃。15歲學粗木工,16歲改學雕花木工,直到26歲一直是個普通木匠,他孜孜不倦地幹著木工活兒,靠手藝吃飯,靠真誠為人。27歲開始拜師學詩、學畫,57歲又背井離鄉,獨闖北京,成為高齡「北漂」。本以為能在北京畫畫謀生,不料畫卻賣不出去。此後他又用十多年時間,從一座破廟搬到另一座破廟,輾轉多處。60多歲後,作品終於賣出了好價錢,他也逐步登上了藝術高峰。
做木匠的時候,齊白石就認準了憑手藝掙錢無可非議,所以他賣畫賣印從不恥於要錢。他種種看似變態的吝嗇,卻讓世人觸摸到了人性的真實。況且,白石老人遠沒有外界傳說的那般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