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次中音號、愛默生:一位美國人在上海的種菜人生

2020-12-25 東方網

原標題: 月光、次中音號、愛默生:一位美國人在上海的種菜人生

在月光下,在田野裡,在次中音號旋律中,一個身影在獨步,一個靈魂在徘徊……

一百多年前,一個美國學者攜夫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寫下了《四千年農夫》這本永續農業的經典之作。三十年前,一個美國商人在上海因一個偶然就做了二十多年的菜農,直至退休。後者是前者的崇拜者。

兩年前,一個盛夏的傍晚,我正被悶熱與蚊蟲所煩惱,一個電話響了,是朗傑士太太密斯唐,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朗先生獲得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獎」,剛領獎出來,非常激動,因為這是他非常在乎並想得到的榮譽。這時他72歲了。

如今,「洋菜農」朗傑士已經退休,和夫人一起隱居在佘山腳下,雖然不再每天侍弄農場和蔬菜,但開始撰寫起了回憶錄,記錄自己在上海種菜的點點滴滴,並表達對土地的思考和深沉的愛……

職業、創業、事業:偶然與必然

朗傑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

「1988年7月26日上午,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747航班帶著我希望的一個古老之夢在上海登陸。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到中國了。」(摘自朗的筆記)

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是美國某公司的貿易代表,到上海洽談電視機元件生意。同時,也為另一家美國肥料公司推銷產品。因為共同的音樂愛好,在某個夜晚的一場音樂會上,他與學習音樂的唐小姐擦出了愛的火花。從此,他的職業人生有了傳奇色彩。

「你一個美國人怎麼跑到中國來種田,做中國人最不願做的事呢?」這是朗先生聽到的最多的提問,提問者中,有記者、有官員,還有農場裡的老年農民。他原來是做貿易的,是個生意人,當過十多年的公司執行長,他到中國是來做生意、是來尋夢的,誰知道,夢最後真的落在了希望的田野上。在上海商務活動期間,朗還代表美國肥料公司與上海土肥站合作,搞肥料試驗推廣,因原來的翻譯有事,他就請來音樂會上相識的唐小姐做翻譯相隨左右。

朗先生喜歡吃生菜、西蘭花等蔬菜,但那時上海市場上很少能見到這些蔬菜,只有高檔賓館才從國外進口。但當時航班少、冷藏設備還落後,賓館進口的蔬菜並不新鮮。朗做肥料試驗的同時,便也試種了一些洋蔬菜。那年,西蘭花長得特別好,他憑著生意人的敏感,拿到上海希爾頓酒店試銷。收貨部門那時還未接觸過最好的西蘭花,問西蘭花菜怎麼沒有花,不接受推銷。

而當朗傑士把這些菜拿到總廚師長(德國人)那裡,總廚師長兩眼放光:在這裡還能有這樣好的西蘭花!星期天,總廚師長陪著酒店總經理考察朗傑士的生產試驗菜田,全部收購這裡種的所有蔬菜,並要長期訂購。朗憑著商人的直覺,覺得商機來了:中國在開放,高檔賓館在增加,外國人在進來,西洋菜有商機了。

於是,他放棄了原來的職業,開始在浦東六裡鄉租田創業,當起了菜農。那時,朗傑士身心沉浸在愛的熱烈與創業興奮的二重奏中。那個原本要出國深造音樂的她,被朗的一句「我也進來了,你還想出去幹什麼」打動了,留下來陪他創業。而他喜歡挑戰,崇尚自然的本能被激發出來了。他對市場充滿希望,他對自然充滿嚮往。但他畢竟不是學農出身,又無經驗,身處一個陌生國度剛剛開放的農村,從事當地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情,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他從美國來時,不會想到要在上海做菜農,當菜農純屬偶然。他到中國來是尋找機會的,機會是不分行業的,所以,問朗為什麼留下當了菜農,他只是笑笑。也許,他也在問自己為什麼……

熱烈與興奮是短暫的,更多的煩惱在等待著他。

剛來上海時,主業是商務活動,到浦東六裡鄉做肥料試驗是業餘的,帶有娛樂色彩。但一旦朗傑士攜新婚夫人唐從上海的涉外住宅搬到鄉村農場生活,反差太大了,室內住房屋頂漏水,房門關不緊,沒有淋浴設施,室外養豬場臭氣燻天、群蠅飛舞。簡陋的生活條件與難忍的環境,他是能夠忍受的,他相信一切會改變,改變的過程也是快樂的。

但農場所在大隊的變化多端和不守契約的行為,使朗傑士無法接受,不可忍受。創業之始,朗傑士與大隊合作種菜,大隊出土地、勞力,朗承擔所有的生產成本,包括勞力工資等,還負責銷售,大隊獲得固定收入。幾經談判,剛啟動生產,土地要麼被徵用,要麼被規劃調用,生產田塊經常變動,大隊幹部又時常幹擾生產,搞得他疲憊不堪。

農場投入經營所需的資金,全靠他在美國的公司做生意補貼。創業初期的虧損,是在他預料之中的。可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是他所沒有預料到的。幾經周折,他開始心灰意冷,最後決定,放棄農場夢,打起行囊攜著新婚夫人回國。

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本就是一件新鮮事,而且,他還引進了三百多個洋蔬菜品種。這在當時是備受關注的。

聽說朗傑士要走了,當時上海分管農業的市領導聞訊而來。看到一個美國人在這樣艱苦條件下種出這麼多品種這麼好的西洋菜,他握著郎傑士的手說:「你開創了上海種菜的新路,我代表政府表示感謝,政府會為你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上海這座開放的城市的確需要這樣的菜、這樣的菜農。

朗是性情中人,一激動便留下了。當時,解放日報還刊登了一篇《LONG,別走》。好多年以後,朗太太告訴我,朗很執著,對追求不會輕易放棄,他一直想證明自己的追求與能力。所以,後來他的農場經歷了從浦東到閔行、再從閔行到松江浦南的幾次搬遷,每換一個地方,不但農場規模擴大,而且越搞越好。

很多人問朗為啥選擇種菜,是什麼原因使他留下來平靜地耕作。我也問過。朗沒有西方式的簡明回答,而是利用語言差異反覆陳述「I just thought…I just thought…」,從他複雜的表情中,我隱約找到了答案:那是大地與女人。

大地,是他創造摯愛事業的力量,他熱愛大地,大地也深深吸引著他。愛情,是他的精神寄託。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摯愛的事業、喜愛的女人,還會到哪裡去呢?

土地,產品,農民,農場共同體

朗是從土壤肥料試驗進入種菜領域的。所以,他特別關注土地。不過,也有可能,他天性熱愛土地。

他夫人告訴我,他的生活準則和對土地的尊重是永不改變的。為了了解土地,朗去了美國農業部,得到James.F.Parr博士的幫助,後者是美國國家旱田農業土地肥料的規劃主席,一個可持續性農業的首席農藝學家。Parr博士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紹給朗,利用發酵過的有機物與無機氮磷鉀混合成肥料,這是使產量最高、而化肥投入最低的方法。

Parr博士還送了他一本1911年出版的美國農業部土壤管理所所長富蘭克林.H.金寫的《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四千年農夫)。這個博士和這本書成了朗耕作土地的導師。他每次回美國都要在國家農業圖書館花不少時間學習。在二十多年的種菜生涯中,他始終堅持測土配方,用作物秸稈、蔬菜棄葉、雜草發酵,有機肥為主,拌入土地所需氮磷鉀,平衡土壤施肥法,用最低成本種出最好蔬菜,同時保護好土壤和生態環境。

這是美國的配方,更是中國傳統農業精華,朗把兩者結合起來了。這是金教授想傳播到全世界的經驗,朗改良了、實踐了。朗始終認為:「農場始終是專業管理,市場營銷也可以像企業一樣經營,但是種植業光這樣是不行的,種植業要求有一種與土地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需要永無休止地與土地交流。」

有了土地,什麼都可以有。朗對土地的珍惜不僅體現在平衡施肥,利用有機物制肥還田。他的農場沒有雜草,他認為有雜草就有病蟲產生之處,有了病蟲就會使用農藥,農藥會損傷土壤,所以他的農場乾乾淨淨。同時,他把所有空閒之地全部利用起來,能種菜則種菜,不能種菜就種樹、竹、花,在他那裡,沒有荒田,這體現了他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

朗永遠是個創新者。他先研究肥料,再研究土壤,用土壤平衡法種菜。他引進品種,篩選適合當地品種,又改良品種,所以他的菜有西菜長相,又有本土菜味道。他認為單靠有機肥是不能長好蔬菜的,必須要適當補充氮磷鉀,所以他不追求單純的有機種植,但一定是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才能使土壤平衡,才能種出好的蔬菜。他利用廢舊瓦片做生態水溝,用冰塊放在大容器內,將自來水管在容器內盤繞幾圈再伸到洗菜池,比機器製冷成本要低好幾倍,且又環保,他還會把幾臺舊拖拉機拆下來組裝了一臺新拖拉機。

他種出的菜深受高檔市場歡迎,因為土壤,也因為種子。他選擇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蔬菜品種,試驗後選出最適應上海氣候生長的品種種植。他的菜棚內不灑一滴農藥,雜草用人工拔除。他的產品銷售給上海最好的賓館及外企私人會所。他引進種植過五百多個品種,他的農場也是引種試驗田,他帶著不同季節、各種口味的蔬菜到市場推介。也許因為他是美國人,與西方人好打交道,又是生意人出身,所以,在一般人看來市場銷售是最大難題,而對他的農場來說這是最簡單的事,因為產品質量,因為信譽。他太太負責市場訂單配送,他的產品供不應求,他的公司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產品質量糾紛。我曾問他為什麼不做大規模,郎說為了保證質量,他只能經營近400畝菜地,保證一百多個老客戶,凡事他都要親力親為,種子、肥料、開拖拉機……

他是在經營,他更是在種田,他是一個自耕農。

農場有一百多名當地老農幫他種蔬菜。因為職業,我看過很多農場,也常與農民交談,而朗農場裡的農民表情是最愉悅的,他們說朗先生、朗太太人好,他們給的報酬又是附近農場中最高的。

朗太太唐也向我介紹說:「農場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都比較高,農場部門負責人每半年加薪一次,每個在我們農場工作的人都很有自豪感。儘管蔬菜價格賣得很好,但農場人工還是最大成本,加上朗的引種試驗、土壤改良實驗,所有農機都是自己買的,農場沒有國家補貼,完全自負盈虧,所以農場盈利不多,但朗很滿足。朗認為他看到農民們笑、說他好是最開心的事。」

朗培養了不少外來青年農民成為種菜管理能手。一個叫李村山的安徽青年,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二十二歲跟隨朗從浦東開始,一直到朗退休還在那個農場,從青年到有了第三代。他從朗那兒學到不少,對農場管理、作物茬口安排、使用維修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有農場的基礎建設,經驗知識使他成為一個職業農民。

「我相信這是真發生了,和中國農民幾代人交織在一起的命運與生活,儘管很少能在口語中交流。」(摘自朗的筆記)

他們語言不通,但每一個動作相互都懂得彼此要表達的意思,而且指揮與生產都正確無誤。所以,朗退休以後公司歇業,小李被中科院植生所基地看中了,因為這樣的農民現在比博士們更少。這是朗的貢獻。

朗不太願意別人參觀他的農場,無論是同行還是地方官員。商業意識是一方面,更多是文化觀念。雖然土地是租賃的,但農場似乎是他的家,他常講美國是他故鄉,上海是他家,家是非請莫入的,「風可進、雨可進,皇帝老子不能進」。但事前與他溝通好、講清楚,他還是會非常禮貌友好地接待來訪者。說到激動時,他會拿出他的愛默生文集精選,因為愛默生影響他的人生。

朗也十分講究生產效率與經營效益,但更講究對人的呵護。他對金錢沒有偏好,個人生活也簡單節儉,他常說「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語)。他嚴格八小時工作制,給員工的是同類農場中最優厚的報酬和永恆的微笑。他認為,只有對土地、對農民的尊重與愛護,才會持續產出好產品。人家為什麼種不出那麼好的菜呢?品種?技術?土壤平衡法?是,也不全是。

他是個勤勞的農夫,也是個富有創意的專家,他種菜的各個細節都用身心投入,都是在栽培自己的信譽和執著。

朗創建「上海原創美西園藝有限公司」在業界頗有美譽,因為質量與品種。他退休了,有人要高價買他公司牌子與商標,他沒有賣。他把培育的種子送給當地農業部門,他選擇了公司歇業,他還是擔心人家做塌他公司牌子,對他來說名譽比金錢重要得多。

朗說:我到這裡一無所有,但只要有土地,我就可以創造一切。

田野,音樂,愛默生

在與朗十多年的交往中,有三個畫面常在我腦際浮現:在月光下耕田,在農場裡吹奏次中音號,還有兩本封面已磨損了的書。

對於中國農民來說,在那個農業學大寨年代,奮戰「三夏」、「三搶」、「三秋」,因季節之緊、機械之少,月光下耕田也是常有的事,那時農民個個疲憊不堪、心煩意亂,夜耕實在是無奈之舉。朗選擇月下耕作,並非季節,更不是缺農機或是白天忙碌,他對我說「月光下開拖拉機是最平靜的,可以平靜思考,平靜地暢想」,他在感受土地氣息,他在與土地交流,他在領悟愛默生的名言:「思考就是行動」。

「農場的很多創新就是在月光下靜思出來的」,他的太太也對我說,因為沒人可交流,他也非常孤獨,而在月光下他可以非常非常之平靜,只有月光、只有土地,還有他和拖拉機。他沒有描述人們想像中的那般詩意,只說平靜,平靜是美妙的,更是深沉的。

記得朗要退休那年,他想回美國,並把拖拉機運回家鄉,放在家門口,因為農場一切、他人生領悟都在月光下、在拖拉機上,猶如古代將軍愛戰馬。

朗的生活非常簡單,也非常充實。農場是中心,但不是全部。他們很少外出,除了每年回國一次。音樂是他們業餘生活的主旋律。朗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貝多芬,所以他面對挑戰充滿激情與興奮,有時還真有點悲壯。他也喜歡華格納,遇到唐,他註定會留下來。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的搖滾音樂經典作品他可以隨口唱出。他也喜歡吹中國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他的音樂興趣是廣泛的,他的內心是多元的,更是複雜的。

音樂是他們愛情的媒介,也是伴隨他們慢慢老去的寄託,音樂是他們現在生活的主旋律。當年唐小姐一曲《回憶》打動了朗,朗的次中音號也迷醉了唐。我看到他們一個彈鋼琴、一個吹奏次中音號默契的情景,再看看他們柜上擺著年輕時的照片,可想他們當年的情調,又毅然決然地離開繁華都市去鄉下種田,那種境界與追求至今讓我感嘆,甚至想要為他們歌唱。

2000年建成五厙農場,朗是最有成就感的。除了農場規模布局設施是當地一流之外,他的家感覺也是最好的。他利用廢棄廠房,自己設計,並帶領農民工親手蓋起一幢2000平方米的平房,有蔬菜加工區、辦公區、農民宿舍和自己的住處。進了他的住處,猶如進了美國農場主之家,那種功能,那種擺設,那種文化與味道,都讓人讚嘆。

我每次與朗交談,他總是從冰箱取一罐可樂,我自然是一杯茶。有一次我問他:「你到中國工作了這麼久,每天與中國農民打交道,怎麼不會說中文?」他反問我:「我們認識很久,你怎麼不會說英文呢?」我說我們都是固執的。那麼多年,他沒有熱愛中國菜,也不懂中國人情世故,但他喜歡《孫子兵法》、喜歡魯迅作品。我們交流時,他經常提到愛默生對他的影響,我說我也敬佩你們美國的「孔子」。他拿出愛默生精選集對我說,打開任何一頁他都能背或講出這一頁的內容。他說,他喜歡讀愛默生、艾肯、盧梭、丁尼生的書。有一次我說到《四千年農夫》中文版出了,他馬上從書房裡拿出了1911年的英文版,我頓時驚呆了。

我知道朗喜歡讀書,但當我看到這兩本書被翻得封面與邊角都已破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古語:讀破書萬卷、書中自有黃金屋……朗能種出那麼好的菜,朗對人生是那麼平靜,源自他走近了思想家,自己也有了思想,這是思想的力量。

朗的生活使我想起了已經遙遠的江南鄉村生活,白天耕作,夜裡讀書,也弄子扶琴,煮茶當酒…

朗喜歡思考、寧靜獨處,但一個美國人在上海種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聞,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點傳奇色彩了,所以中外新聞媒體採訪者不少,比較著名的報刊媒體採訪報導就有四十多次。媒體只對他好奇,只關注他種菜,連他在美國德州軍事基地工作的兒子也因從電視上看到他在中國種菜的老爸已成為800萬上海農民之一而驚喜感嘆。現任紐約時報主編在1995年報導朗時說,「他的故事是一種特殊的美國哲學與中國現實的混合」。

朗到松江在五厙建農場以後,心情更加平靜了,他不再為農場不穩定焦慮,農場規模達到他理想水平,市場相當穩定,農場農民工技術經驗完全適應了他種菜的要求。他們彼此交流感情相當默契,外界媒體對他打擾也少了,耕作之餘,他就吹吹次中音號、看書、收集全世界的農業資料與信息,他的農場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就擔心起全世界土地、土壤、糧食,他總是在思考,總是充滿著焦慮……

在月光下,在田野裡,在次中音號旋律中,一個身影在獨步,一個靈魂在徘徊……

退休以後,他不種菜了。我去看他,問他退休感覺,他對我說「你千萬不要退休」。他太太告訴我,朗現在像大家閨秀,整天在書房,非常平靜,又心事重重。她有點擔心他退休後的生活方式。

朗的太太是位優秀的上海知識女性,外貌秀麗,內心堅定,與朗結合前是上海歌劇院的演員。她當的全職太太真是太全了,她做翻譯,做營銷,做廚師,還做伴奏伴唱,鋼琴與次中音號伴奏,生命使命的伴奏,她成就了他的主旋律…

朗曾約我一起到香格裡拉去種生菜、西蘭花,他說「那裡可以種出世界上最好的西蘭花」。我知道他是學地理學的,我也知道這是他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因為這時他已退休了,他還是惦記著土地和蔬菜。時隔兩年以後,他還是去原來農場租了幾畝土地,花很多工本種一季蔬菜,菜送朋友們共享,他不是要收穫菜,而是需要這個過程。菜在土地裡生長的這個過程已成為他生活元素,土地與菜成了他生活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你工作在這片土地上,你成為了土地的一部分,然后土地作為回報成為了你。」

「我竭力試圖用實際常識與愛默生、盧梭的作品相結合,無論我是否是愛默生和盧梭的一部分,至少通過他們的話、他們的思想,在工作或思想捆綁著或形似地成為了我的哲學。」(摘自朗的筆記)

朗曾多次對我提到影響他一生的人是愛默生。我從他那本愛不釋手的《愛默生精選集》模樣可以判斷此書已伴隨他幾十年,用中國行語講,書的封麵皮殼已生包漿了。愛默生的思想是朗的思想基礎和對生活的準則,而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是他尊重土地、愛護土壤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他一直探索著用美國先進農業技術與中國傳統農業經驗相結合新型農業模式來指導生產,他是在用思想種田。現在他不種菜了,他還在繼續著這一事業,他在撰寫自己二十多年的種菜心得,也在寫他在上海這個家的生活。

朗從田野回到書房,他喜歡平靜,但他並不孤獨,有他心愛的女人,有他喜愛的音樂,還有愛默生。「多少人的生命在等待中丟失」,他雖然退休了,但他又給自己挑戰,又充滿夢想。富蘭克林.H.金遊歷中國寫了《四千年農夫》,他帶著夢來到中國正趕上一個偉大變革的年代,在這個年代他選擇了種菜,他要寫出他的田野、音樂、愛默生交響曲。

LONG,我們期待著。

相關焦點

  • 您對次中音號了解多少?一起看看吧!
    特點、特長篇在西洋樂器中,次中音號與長號相比,次中音號聲音更柔美,和圓號相比,次中音號的聲音更明亮,音質圓潤、優美而明亮,獨特的音色產生不同尋常的效果,增加渾厚、悠揚、飄逸、寬廣的色彩,在整個樂隊伴奏中,聲音顯得豐滿和而諧,也能夠增加凝重、委婉、濃鬱的韻律,在樂隊中擔當了極其重要的主旋律演奏,每次都能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的感覺,次中音號的發聲原理,是空氣在管體中摩擦產生震動而發出聲音的
  • 愛默生:美國的孔子
    對於美國人來說,愛默生是美國民族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他不僅是他那個時代的文化領袖,也對美國文化的確立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愛默生是在美國形成本土文化、強烈要求建立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的時代中出現的文化偉人。
  • 林肯稱他是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十句經典語錄,充滿人生哲理
    愛默生被林肯稱做「美國的孔子」,他的全名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愛默生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不僅被稱為「美國的孔子」,也被譽為「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出生於1803年5月25日,逝世於1882年4月27日,今天是他誕辰217年紀念日,讓我們用他的十句經典語錄,來紀念這位「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他的父親也是一位知名的牧師,在他八歲的時候,愛默生的父親去世,他是由母親和姑姑撫養長大。
  • 《愛默生隨筆》:這是一部充滿人生箴言的書
    任何試圖給人造成一種好印象的嘗試和企圖,取悅和討好人的外表等等,都會敗壞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愛默生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或者幸福不是靠取悅他人,而是要深入挖掘自己。不論你選擇的是什麼職業,種植、建築、詩歌、貿易或政治——在相同的條件下,只要你選擇的是你所擅長的,那麼這一切就都會如你所願,甚至取得非凡的成就。——愛默生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吧!上天總是喜歡幫助那些自己成就自己的人!
  • 美國的孔子:愛默生
    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仔細分析一下,愛默生確實與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孔子確立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愛默生的思想也對美國建國二百年來的思想體系影響頗深。他強調精神第一,直覺第二,主張發揮人的超驗作用。
  • 「美國孔子」愛默生:感恩節詩和酒神詩品讀
    在19世紀的美國,有一位思想家愛默生說,「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每一個個體,無論大小,都是世界的縮影。「人」就是上帝,人可以通過直覺與上帝直接交流,領悟上帝的思想和精神;同時,人是自由的,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感覺讀起來玄之又玄?
  • 每天名言: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W.英語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W.英語名言 2013-02-16 16:06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
    愛默生 超驗主義是誕生於美國三、四十年代的一股浪漫主義思潮。其創始人是思想家、散文家及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他的思想集中體現了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超驗主義並不是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哲學體系,而是一個由相近或相同的思想觀點構成的集合體。
  • 讀《論自然》,愛默生為什麼提出直接向自然學習?
    愛默生(1803-1882),美國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被美國的林肯總統稱為「美國文明之父」。《論自然》一書是其最知名的著作。他對世界的看法被稱為「超驗主義」。很多人認為他的書,晦澀難懂。其實,和讀任何一本書一樣。讀書一定站在作者的角度,採用一定的換位思考方式。綜合考慮作者所處的時代、地位、以及人生經歷。
  • 美國傳媒的搖籃:愛默生學院
    愛默生學院(波士頓),Emerson College,創立於1880年,是美國唯一一所專致於信息交流藝術和人文科學背景的綜合性學院。Emerson在2018年在美國電影學院排名中位列全美第10位,屬於美國頂尖電影學院。
  • 《愛默生傳:生為自由》
    作者:【美】詹姆斯·埃利奧特·卡伯特 出版者: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內容簡介: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尼採等人都公開承認從他那裡受益匪淺。當代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盧姆乾脆宣稱:「愛默生就是上帝。」
  • 愛默生:5句話說透生活的真諦;「生活不是攀比,幸福源自珍惜」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 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愛默生隨筆》、《用心聆聽世界》、《愛默生散文精選》、《善待命運》、《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自立》。
  • 每天名言:愛默生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愛默生名言 2013-02-20 16:06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作文題語出愛默生 專家:注重思辨性成命題趨勢
    不得不說,上海人在作文題目的設計上再次表現出海派的聰明和會玩兒,玩出小資情調,妙。這題目大意是人在成長中會有靈光閃現卻被丟棄,日後在其他天才身上發現。這題目真有味道,味在思想可深可淺,感覺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有寫的衝動。」但是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因為「文藝腔」,所以這個作文題放在高考時有些「坑爹」。「太難懂了,有點拐彎抹角,解個題、找準下筆點也要10分鐘。」一位網友評論說。
  • 歌手孫悅上海億萬豪宅!私家花園種菜養花,48歲堪稱人生贏家
    歌手孫悅上海億萬豪宅!私家花園種菜養花,48歲堪稱人生贏家 還記得那首耳熟能詳,火遍大街小巷的《祝你平安》嗎?這首歌可以說當年男女老少都會哼上一段。更是KTV裡必點的曲目!而它的演唱者孫悅更是當年紅極一時可與那英媲美的知名歌手!
  • 愛默生很鼓勵人的語錄,一直影響了多少人,想要成功的人值得一讀
    一般買東西看標價的人,多少是沒有賺到錢的人,甚至怕錢不夠,心裡要衡量一下,避免待會兒買單付不起錢,很尷尬。從買東西就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成功否。沒有人不想成功的,都想成功,可真正成功的人有多少呢?真的是很少。那麼成功有方法嗎?
  • 從美國火到亞洲,一個人的田園生活到底可以有多美!
    PS你不知道的塔沙奶奶塔莎的父親是一位優秀的飛機與遊艇的設計師兼製造者母親是一位肖像畫家出入杜朵家的客人都是像愛默生、馬克·吐溫、愛因斯坦等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塔莎就是在與這些名人接觸的環境中長大
  • 愛默生的名句,海倫·凱勒的名句,富蘭克林的名句,全都值得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愛默生,海倫·凱勒,富蘭克林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愛默生,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1、有兩件事我最憎惡:沒有信仰的博才多學和充滿信仰的愚昧無知。
  • 自由而且勇敢」 ——紀念愛默生誕辰兩百周年
    愛默生對社會運動的消極看法和對個人精神提升的積極看法,從來源上說,是康德的「理性的私人使用」和「理性的公共使用」的美國翻版。愛默生對他那個時代的美國的診斷,和一般的浪漫主義者、改革家對工業時代的典型診斷沒有什麼不同,即認為工業和商業使人失去了完整性,而拯救的辦法是恢復精神世界的自由。《自然的方式》這篇演講可以說是對人和自然的一種讚美。「讓棉花差一些吧,」他甚至說,「人卻應該更好一些。」
  • 就讀於充滿藝術氣息的愛默生學院是種什麼體驗?
    小北有幸採訪到一位來自愛默生學院的學霸跟著我一探究竟吧!目前在Emerson College愛默生學院讀大三,專業公共關係,現任北雅國際英語集訓營助教。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以下簡稱Emerson)位於美國東海岸的波士頓,由查爾斯愛默生生於1880年建立,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Emerson是美國致力於人文與傳播的合性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