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訊, 「您好,我們是大學生創業,麻煩掃下微信支持我們。」每天,在穿梭於城市的地鐵上,乘客們總能遇到求掃碼的年輕人。他們試圖用創業者的身份打動眾人,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人多數都是假創業、真營銷,先掃碼掙「小錢」,再賣產品掙「大錢」。
地鐵掃碼大軍 資料圖
地鐵8號線上,一個年輕女孩兒託著手機,向坐著的乘客展示屏幕上的二維碼:「您好,我們是一群80後、90後在創業,提倡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麻煩掃一下微信支持我們。」絕大多數乘客連眼皮都不抬,搖搖頭就拒絕了。偶爾,也會有一、兩位乘客被創業者的身份所打動,應允掃碼關注。
每天,在穿梭於城市的地鐵上,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有時候,一趟地鐵裡,會同時有三、四撥「創業者」在行進,引來部分乘客的反感。「坐趟地鐵,就有3個請求掃碼的。」市民吳小姐戲稱,掃碼大軍已充塞地鐵。
什麼樣的創業公司需要通過這種類似「掃街」的模式來推廣?掃碼又能為創業帶來多大作用?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於15日下午在地鐵裡添加了一位「創業者」。
當天晚上,在通過驗證後,名為「小白」的女孩在微信中告訴記者,自己和一群同齡人合辦了一家營養俱樂部,以減肥、增重、調理健康為主,還會定期舉行夜跑、派對等活動。記者表達出對奶昔減肥的興趣後,她邀請記者去門店參觀。所謂門店,其實是昌平某寫字樓中的一個房間,面積不大。一位自稱是營養師卻不願提供資質證明的女孩告訴記者,該公司負責提供產品,俱樂部負責服務銷售,兩者是合作關係,因此每個人都是給自己幹活,相當於創業。在地鐵掃碼的人,既有兼職者,也有全職員工,「無論兼職還是全職,掃微信都是最主要的,掃一個1塊錢。」
此外,銷售成功後產品公司支付的服務費,也是掃碼者的主要收入來源。
記者找到了一位曾經為該公司銷售產品的年輕人,她就向記者透露,每天在地鐵中活躍的大量求掃碼的「創業者」,多數都是假借創業名義的營銷人員,讓乘客掃碼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他們購買產品。之所以選擇地鐵這個場所,無疑是看中它的低成本。
按照她的介紹,她們是先買產品、從中得到提成,再對外推銷產品,「先付後掙,所以有不少人後來也都賠錢了。」一位曾經因掃碼而被拉入參加了培訓課的市民總結到,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在朋友圈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分享瘦身心得、旅遊心得,或者就表示自己在參加培訓、組織團隊聚會,給人感覺一直都很忙,「只要你表示出一絲的興趣,對方就會主動拉你去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