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女性,新風貌,新生活;
新徵程,新時代,新篇章。
今天
小e妹給大家介紹的「巾幗脫貧代表」是
田習姣
她叫田習姣,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掌門人」,仙桃女性創業創新創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田習姣是一名供銷社職工,可是時間不長,供銷社改革,她下崗了。
「下崗不是結束,只是讓我們換一種活法。」丈夫鼓勵、支持,田習姣承包了村裡的40畝撂荒田,拿筆的手握起了鋤頭。
經歷了幾年種養果樹的失敗後,她積累了經驗:「藝多不養家,養『百花園』,樣樣種,一樣都不精。」於是,她瞄向了葡萄種植。一件件琢磨,一樣樣鑽研,先試,再試,又試,失敗了還試,一年、兩年、三年、四年……
邊學邊試,田習姣摸索出了適合江漢平原地區的葡萄種植辦法,並命名為「三膜覆蓋栽培法」。她的種植方法,得到了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4年,田習姣申請註冊了「仙桃市心怡家庭農場」,事業走上正軌,漸入佳境。
2015年,田習姣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習姣創新工作室」,致力打造綠色富硒無公害水果,推進葡萄種植與鄉村旅遊融合。
在自己發展的同時,她還帶動村民致富。
每天清晨,72歲的老農楊代章,都會騎上電動車,從10多裡外的集鎮趕到心怡農場,到這裡「上班」。疏溝、培壟、搭棚、剪枝,體力活、技術活樣樣精。
農場是他的工作地,也是「開心地」。用他的話說,「天天像走親戚」,工資年年漲,「這個月可以拿到2600多元。」在農場幹活,不累,也很自由,有事可遲一會兒,早一點走也沒關係。
「鄉親們幫了我,我不會忘記他們。」這是田習姣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把身邊的鄉親、在農場幹活和沒幹活的鄉鄰都看作是家人,「都在這一塊地上生活,就是緣份。」
一枝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她手把手地教,給鄉親傳授技術,扶持他們建立自己的農莊。近幾年,心怡農場周邊建起了規模不等、項目各異、各具特色的農莊21個。
村裡的精準扶貧戶和老年人到農場做事,她總是優先考慮。「貧困戶想什麼時間來做事都行,一天兩天、十天半月、兩年三年,心怡的大門對他們永遠敞開。」她說。
村裡有5戶精準扶貧戶常年在農場務工,有13名老人天天在農場上班,年紀最大的7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超過60歲。最長的幹了10多年,從每天25元,幹到現在每天八九十元。農場趕活時,一天能吸納50多人。
依灣村五組68歲的唐良珍婆婆,就是心怡農場的「老員工」之一,她在這兒幹了近10年。
「我們年紀大了,到外面也找不到事做,到這裡『玩』,輕鬆幹活賺錢,不必找孩子們的麻煩。」唐良珍主要幹些修枝、整葉、疏花、疏果、套袋等技術活,早上7點多上工,中午農場管飯,午休,下午5點不到就回家了。如今,唐良珍婆婆有兩千多元的收入。
田習姣簡單算了一下,農場每年給臨時務工人員開出的工資,就有四五十萬元,還不算節假日農場配發的「節禮」。
三大傳統節日,農場會派發粽子、皮鹹蛋、中秋月餅及過年魚肉,讓員工感受節日的溫暖,「畢竟農場是一家人。」她說。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
脫貧攻堅並不是終點
而是我們美好新生活
全新奮鬥目標的新起點
接下來
小e妹還將持續為大家推出
「巾幗脫貧故事匯」系列欄目
讓更多的正能量溫暖身邊的你我他!
THE END
本文來源:湖北省婦聯發展部、宣傳部綜合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原標題:《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