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
人民網廈門11月10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由廈門大學和人民網聯合主辦的「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今天在廈門大學舉行。在「主論壇:立德樹人、入腦入心」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做主旨演講,以下為全文內容:
非常榮幸受人民網和廈門大學的邀請,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演講內容。為了扣今天會議的主題,我對我的內容是提煉了一個標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智能傳播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思考與實踐》。我分兩個部分給大家概括。第一個我們看一下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放在怎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進行建設。第二個是作為一個新型傳播院系,我們是怎麼樣實踐著,從這兩個方面我們進行探討。
今年剛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對這四十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改革的歷程進行了一個思考。我發現整個的改革都可能是有兩大因素在驅動,一個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大的潮流。另外一個是推動我們新聞傳播教育數字媒體的技術。這兩個大潮的驅動下,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可能有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我們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現在我們縱深發展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技術的話,剛開始發展的是網絡技術,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已經到了人工智慧,智能傳播和新聞傳播在未來有很大的趨勢。我們新聞教育的改革也無非是在這四種的特定環境下進行改革,未來的話,它的發展趨勢將是技術越來越智能化。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某種意義上也決定著我們整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從這個上面我們來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課程和權宜之計,我們要放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來考慮,應該來說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一些最新成果。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我們不能停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之上,當然這些東西是必須的。我們更應該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體現它的時代性,前沿性,指導性和實踐性。
我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我們的新聞傳播學科的指導的作用和價值,我們認為,一個是我們在新聞院系裡面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我們辦學的指導思想。第二個是我們要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傳播人才。第三,在新的時代,我們只停留在概念層面,理論層面還是不夠的,我們更注重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準則和融合網際網路的思維的複合型人才方面是我們新聞傳播學培養的重要目標。這樣,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和網際網路+的思維的一種複合型的人才。
從我們國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另外,我們看到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跟我們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我們看到上面的藍的這一條線(PPT)代表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美國的科技創新以及對美國的產業革命的進步推動。下面這個紅色的線是中國的發展的特點,從上面可以看到,每一次美國產業發展高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是技術創新在起著推動作用,這樣就造成了美國的整個的經濟發展跟社會都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我們國家我們看基本上是要素驅動的,主要是以製造業為主。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特別是新聞傳播教育要及時的利用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的最新成果來發展傳媒教育事業,有兩個方面效益,一個是社會效益,一個是通過數字媒體和數字產業的發展來改善我們經濟的產業轉型。
這個是兩個大的背景,在這個技術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對新聞傳播教育都有探索,剛才陳老師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就簡單講一下。我選了排名前五名的大學的培養計劃,不詳細展開。這個是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把傳統的新傳播的課程一一列出來,把具有新意的課程列出來,阿姆斯特丹大學主要是有這幾個關鍵詞:數字、新媒體、方法、細分,多學科,計算,數字媒體、技術。我們看倫敦一個大學的關鍵詞是數字、基礎,跨學科。總的來說有這樣幾個特點。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裡面課程設計基本上是停留在網絡和數位化的特點。人工智慧最新的成果在課程體系裡面也沒有充分的體現。從這個上面來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跟西方的發達國家的新聞傳播教育在面對人工智慧新一輪的技術裡面,我們是處在一個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國家在新聞傳播人才裡面又是一個新的機遇。
後面我就匯報一下我們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媒介技術雙重驅動下,我們學科建設的實踐,我們學院成立是非常晚,是2002年成立,時間不長,去年我們又把設計學科分出去以後,名字變更為媒體與設計學院。在建院初期,我們是文理滲透,手腦並重的辦學理念。 後來又提出傳播中國,設計未來的歷史使命。根據辦學特色和辦學使命,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教育裡面我們聘請了原來復旦大學的張教授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專題教授,這位老先生是非常的認真,認真總結了幾位領導人關於新聞傳播的重要的論述。特別是完成了習近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講座。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裡面,我們學科建設做了這樣幾個東西,一個是在學科建設上做出了三大基礎工程,一個基礎工程是今天會議的主題「入心入腦」的基礎工程。我們有最新的《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新聞學概論》,還有一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講座,我們的成果也得到了教學成果獎。因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我們有滲透到我們的教學科研裡面去,所以打造了中國特色社科創新基地平臺,這裡面我們有2個國家級平臺,7個省部級基地,3個智庫,4個藍皮書。這些平臺都是以問題為導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最新面臨的問題為導向,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思想能夠充分的體現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來。
我們跟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建這樣一個組織保障體系,在這個基礎上,因為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院,廈大建院和辦系的比我們早,我們只有短短的16年時間,在這16年我們把握了兩個大的方向和機遇,所以目前完成了所有的學科體系建設,在這個學科體系建設裡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做好這樣一個特色的學科,我們建設了三支人才隊伍,一個是建立了一支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層次師資隊伍,國際傳播學會的會長作為我們的兼職教授,有兩位是長江學者。為了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我們也積極的引入了一批外籍老師,這個是目前已經到位的,最近又引進了七八位老師,這些老師對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前沿還是比較了解的。另外,對我們的骨幹老師為基礎,建立了一支堅定馬新觀理念的高素質人才。這個是我們隊伍的建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出了一批成果,一個是以馬新觀為指導產生了一批重大項目,這些項目裡面,我們學院有學科國家社科重大11項,國家重點有9項,總共有20項重要的研究項目。
同時,我們發布四本藍皮書,我們也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提高了我們的決策諮詢水平,我們每年都向中央匯報一些決策學術成果。人才隊伍的建設,還有我們科研水平的提高, 關鍵問題還是要落實到我們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績效上。人才培養體系上,我們建立了全英文教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項目。目前,這個項目運行得還是比較好的,這兩個項目吸引了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其中來自歐美國家的同學比例超過了1/3以上。這個項目生源非常好,都是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LA莫斯科大學等,這一批大學的到來使我們國際化程度提高了很多,包括有一個留學博士生入學一年已發表5篇英文論文,其中兩篇SSCI,這些對我們講好中國故事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我們跟國際組織合作組織了一些重要的會議,比如我們跟國際傳播學會的ICA合作,每年組織論壇,這充分提高了中國學術的話語權。我們通過國際化氛圍的提高,有一些老師也逐步在國際學術期刊裡面嶄露頭角。經過這樣一些建設,應該來說,我們的學科體系在馬新觀和新媒體技術融合的雙重驅動下,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與國家的要求和領導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未來,我們期望學科建設要在這幾個方面要繼續:一個是馬新觀指導貫穿學科建設全過程。另外新聞傳播教育不能緊盯著我們今天的日子,我們應該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人類未來,國家未來,產業未來和學術未來。另外,我們以問題為導向,我們以國家的戰略和國家的新聞宣傳戰略為我們的目標,我們通過建立大學學科群,這個是通過文理交叉建立跨學科群,我們是按照這三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我們強調推進文理交叉,第二個是我們大力推進國際化,第三個大力推進產學研。希望我們經過這樣一些發展,能夠產生一些實質性的成果。中國高等教育,中國科技界在世界論文的發表已經是前列的前幾位,但是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我們中國原創性的成果並不多。所以,我覺得未來我們新聞傳播教育一個是在原創的知識上我們要努力奮鬥,另外一個是在原創的作品上我們要下更大的功夫。對未來創新人才上我們有新的追求,我們希望新聞傳播的教育能夠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