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新聞傳播教育的探索

2020-12-15 人民網傳媒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

人民網廈門11月10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由廈門大學和人民網聯合主辦的「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今天在廈門大學舉行。在「主論壇:立德樹人、入腦入心」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做主旨演講,以下為全文內容:

非常榮幸受人民網和廈門大學的邀請,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演講內容。為了扣今天會議的主題,我對我的內容是提煉了一個標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智能傳播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思考與實踐》。我分兩個部分給大家概括。第一個我們看一下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放在怎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進行建設。第二個是作為一個新型傳播院系,我們是怎麼樣實踐著,從這兩個方面我們進行探討。

今年剛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對這四十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改革的歷程進行了一個思考。我發現整個的改革都可能是有兩大因素在驅動,一個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大的潮流。另外一個是推動我們新聞傳播教育數字媒體的技術。這兩個大潮的驅動下,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裡面,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可能有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我們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現在我們縱深發展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技術的話,剛開始發展的是網絡技術,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已經到了人工智慧,智能傳播和新聞傳播在未來有很大的趨勢。我們新聞教育的改革也無非是在這四種的特定環境下進行改革,未來的話,它的發展趨勢將是技術越來越智能化。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某種意義上也決定著我們整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從這個上面我們來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課程和權宜之計,我們要放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來考慮,應該來說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一些最新成果。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我們不能停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之上,當然這些東西是必須的。我們更應該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體現它的時代性,前沿性,指導性和實踐性。

我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我們的新聞傳播學科的指導的作用和價值,我們認為,一個是我們在新聞院系裡面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我們辦學的指導思想。第二個是我們要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傳播人才。第三,在新的時代,我們只停留在概念層面,理論層面還是不夠的,我們更注重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準則和融合網際網路的思維的複合型人才方面是我們新聞傳播學培養的重要目標。這樣,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和網際網路+的思維的一種複合型的人才。

從我們國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另外,我們看到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跟我們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我們看到上面的藍的這一條線(PPT)代表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美國的科技創新以及對美國的產業革命的進步推動。下面這個紅色的線是中國的發展的特點,從上面可以看到,每一次美國產業發展高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是技術創新在起著推動作用,這樣就造成了美國的整個的經濟發展跟社會都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我們國家我們看基本上是要素驅動的,主要是以製造業為主。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特別是新聞傳播教育要及時的利用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的最新成果來發展傳媒教育事業,有兩個方面效益,一個是社會效益,一個是通過數字媒體和數字產業的發展來改善我們經濟的產業轉型。

這個是兩個大的背景,在這個技術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對新聞傳播教育都有探索,剛才陳老師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就簡單講一下。我選了排名前五名的大學的培養計劃,不詳細展開。這個是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把傳統的新傳播的課程一一列出來,把具有新意的課程列出來,阿姆斯特丹大學主要是有這幾個關鍵詞:數字、新媒體、方法、細分,多學科,計算,數字媒體、技術。我們看倫敦一個大學的關鍵詞是數字、基礎,跨學科。總的來說有這樣幾個特點。美國新聞傳播教育裡面課程設計基本上是停留在網絡和數位化的特點。人工智慧最新的成果在課程體系裡面也沒有充分的體現。從這個上面來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跟西方的發達國家的新聞傳播教育在面對人工智慧新一輪的技術裡面,我們是處在一個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國家在新聞傳播人才裡面又是一個新的機遇。

後面我就匯報一下我們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媒介技術雙重驅動下,我們學科建設的實踐,我們學院成立是非常晚,是2002年成立,時間不長,去年我們又把設計學科分出去以後,名字變更為媒體與設計學院。在建院初期,我們是文理滲透,手腦並重的辦學理念。 後來又提出傳播中國,設計未來的歷史使命。根據辦學特色和辦學使命,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教育裡面我們聘請了原來復旦大學的張教授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專題教授,這位老先生是非常的認真,認真總結了幾位領導人關於新聞傳播的重要的論述。特別是完成了習近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講座。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裡面,我們學科建設做了這樣幾個東西,一個是在學科建設上做出了三大基礎工程,一個基礎工程是今天會議的主題「入心入腦」的基礎工程。我們有最新的《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新聞學概論》,還有一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講座,我們的成果也得到了教學成果獎。因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我們有滲透到我們的教學科研裡面去,所以打造了中國特色社科創新基地平臺,這裡面我們有2個國家級平臺,7個省部級基地,3個智庫,4個藍皮書。這些平臺都是以問題為導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最新面臨的問題為導向,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思想能夠充分的體現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來。

我們跟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建這樣一個組織保障體系,在這個基礎上,因為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院,廈大建院和辦系的比我們早,我們只有短短的16年時間,在這16年我們把握了兩個大的方向和機遇,所以目前完成了所有的學科體系建設,在這個學科體系建設裡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做好這樣一個特色的學科,我們建設了三支人才隊伍,一個是建立了一支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層次師資隊伍,國際傳播學會的會長作為我們的兼職教授,有兩位是長江學者。為了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我們也積極的引入了一批外籍老師,這個是目前已經到位的,最近又引進了七八位老師,這些老師對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前沿還是比較了解的。另外,對我們的骨幹老師為基礎,建立了一支堅定馬新觀理念的高素質人才。這個是我們隊伍的建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出了一批成果,一個是以馬新觀為指導產生了一批重大項目,這些項目裡面,我們學院有學科國家社科重大11項,國家重點有9項,總共有20項重要的研究項目。

同時,我們發布四本藍皮書,我們也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提高了我們的決策諮詢水平,我們每年都向中央匯報一些決策學術成果。人才隊伍的建設,還有我們科研水平的提高, 關鍵問題還是要落實到我們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績效上。人才培養體系上,我們建立了全英文教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項目。目前,這個項目運行得還是比較好的,這兩個項目吸引了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其中來自歐美國家的同學比例超過了1/3以上。這個項目生源非常好,都是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LA莫斯科大學等,這一批大學的到來使我們國際化程度提高了很多,包括有一個留學博士生入學一年已發表5篇英文論文,其中兩篇SSCI,這些對我們講好中國故事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我們跟國際組織合作組織了一些重要的會議,比如我們跟國際傳播學會的ICA合作,每年組織論壇,這充分提高了中國學術的話語權。我們通過國際化氛圍的提高,有一些老師也逐步在國際學術期刊裡面嶄露頭角。經過這樣一些建設,應該來說,我們的學科體系在馬新觀和新媒體技術融合的雙重驅動下,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與國家的要求和領導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未來,我們期望學科建設要在這幾個方面要繼續:一個是馬新觀指導貫穿學科建設全過程。另外新聞傳播教育不能緊盯著我們今天的日子,我們應該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人類未來,國家未來,產業未來和學術未來。另外,我們以問題為導向,我們以國家的戰略和國家的新聞宣傳戰略為我們的目標,我們通過建立大學學科群,這個是通過文理交叉建立跨學科群,我們是按照這三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我們強調推進文理交叉,第二個是我們大力推進國際化,第三個大力推進產學研。希望我們經過這樣一些發展,能夠產生一些實質性的成果。中國高等教育,中國科技界在世界論文的發表已經是前列的前幾位,但是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我們中國原創性的成果並不多。所以,我覺得未來我們新聞傳播教育一個是在原創的知識上我們要努力奮鬥,另外一個是在原創的作品上我們要下更大的功夫。對未來創新人才上我們有新的追求,我們希望新聞傳播的教育能夠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已更名為媒體與傳播學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黨政辦公室主任田國華及學院行政部門其他工作人員處獲悉,媒體與設計學院已於2017年12月更名為媒體與傳播學院。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健康與醫學傳播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健康中國」的倡導、推動健康科普和醫學傳播,1月14日,由媒體與傳播學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聯合發起,由媒傳學院與「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和人民網共同建設的「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健康與醫學傳播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當天下午,揭牌儀式在媒體與傳播學院會議室舉行。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題
    11月13日下午,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專家論證會集中在媒傳學院B300會議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及課題組成員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與百度百家號舉行戰略合作啟動儀式
    2018年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和百度百家號舉行戰略合作啟動儀式, 百度百家號「未來媒體菁英計劃」同時開啟,跟蹤行業發展,回應時代要求,拓展教育資源,大力推進與媒體行業領軍企業的深度合作,以期構建學界業界優勢互補、理論實踐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推動新一輪教學改革與科研創新。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單世聯主持。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19新媒體國際論壇
    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國際傳播學會主席TERRY FLEW教授、海內外專家學者500餘人,以及近40位新聞與傳播院院長分享了AI時代各種新興媒介、智能傳播產業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等前沿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攜手兄弟院校同醫學界共創「災難醫學...
    2020年3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倡議,聯合了全國16所新聞傳播院校和15所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創辦的「災難醫學傳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正式成立。2019年下半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全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
  •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題
    11月13日下午,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專家論證會集中在媒傳學院B300會議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及課題組成員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立 明年將設智能媒體設計方向專業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通訊員鮑振華10月21日報導:20日,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揭牌儀式在上海大學舉行。儀式上,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詠雷與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金東寒為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揭牌。
  •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到底怎麼樣?
    ★  學院概況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系成立於2002年,隸屬於媒體與設計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電影電視、設計、文化產業管理4個系。★  師資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0人,本科生500人,碩士生約50人。學院開設了廣播影視編導本科,廣播電視藝術學、傳播學二個碩士點。
  • 華東專場 |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到底怎麼樣?考研難不難?適合誰報考?新傳研都萬字解讀!
    上個世紀,「交通大學」經歷西遷、並校與重建,血脈綿延不斷,1959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交大上海部分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根據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第59位,中國大陸第4名。上交,歷經120餘年的發展,培育了一大批科學泰鬥、工程巨子、政治大家。
  • 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年度會議暨未來建設研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文華;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基礎處處長鄒暉,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基地處副處長李旭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電視學院院長、國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高曉虹,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米博華,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冬梅
  • 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媒介表達「智能傳播與社會...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來自海內外專家學者、國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業界嘉賓及新聞傳播學子1500多人共聚雲端和論壇現場,分享觀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發言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時透露,這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連續第八次合作辦會
  • 保研大數據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成立於2002年9月,2017年12月更名為媒體與傳播學院。
  • 國際新聞傳播教育聯盟理事會在上海成功舉辦
    11月30日,國際新聞傳播教育聯盟理事會在上海成功舉辦。來自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紐約州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和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聞傳播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智能媒體未來發展。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召開全國重點院校新聞傳播人才供需座談會
    座談會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原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米博華,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
  • 院長手寫寄語@高考學子:我在新聞傳播學院等你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使命是發揮清華大學的綜合優勢,創建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培養優秀的新聞與傳播人才,探索先進的新聞與傳播理念,努力推動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水準的新聞與傳播教育和研究的發展,為國家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專業能力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的高素質 新聞與傳播人才,把學院建設成為兼有教學、科研、培訓和諮詢功能的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院
  • 2018年第六屆「傳播精英」夏令營在媒體與傳播學院舉辦
    7月14日上午,由媒體與傳播學院主辦的2018年第六屆「傳播精英」夏令營開營儀式在學院B407報告廳舉辦,來自全國28所重點大學的65位營員參加了本屆夏令營。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院黨委書記單世聯、副院長李曉靜、新聞與傳播系主任薛可、教師代表閻峰、王婧、王茜等人出席了開營典禮。開營儀式由副院長李曉靜主持。
  •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和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在開幕式致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論壇線下主會場(央廣網發 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個分論壇。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和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在開幕式上致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他提到,這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連續第八次合作辦會,這一創紀錄的合作體現出ICA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乃至中國傳播學界的肯定與信任,也展現出「新媒體國際論壇」已經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學術盛會。李本乾認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傳播學在內的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革。
  •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考研分析
    》學科排名表示,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排名是A-。上海交通大學目前有兩個學院設有新傳專業,除了媒體與傳播學院招收之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上交大有兩個學院招新傳專碩,那麼其中有什麼區別。兩個學院的考研情況是怎麼樣,今天給大家帶來上交大新傳專業的解讀與分析。新聞傳播學碩士主要培養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環境下,具有較高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理論修養、紮實操作技能、跨學科和跨文化視野的高層次傳播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