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世界的途中,很多人都會迷上臺北這座城市,還記得當年看《艋舺》這部電影時,那個充滿了俗豔的色彩,處處是海報圖騰的艋舺成了性格剛烈的代表,一度對此嚮往不已,後來才知道原來艋舺就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
艋舺是臺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個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百年風雨的變遷讓這裡擁有眾多文勝古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龍山寺。龍山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年,一直以來都擁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
不同於其他寺廟明確的屬性,龍山寺正殿主奉觀世音菩薩,但也供奉著道教神明媽祖、關帝君等,據說這是因為當時的臺北擁有來自全國各地移民,為了兼顧每個地區的信仰,索性在這裡供奉各家神明。
華燈初上時是龍山寺最美的時刻,象徵吉祥如意的巨龍順著飛簷呼之欲出,精美華麗的紋飾、雕花填滿了整座橫梁,月的嬌媚面對曼妙的龍山寺也相形見絀。
夜晚的龍山寺依舊人煙湧動,不少人是為了欣賞寺廟的夜景,畢竟大多數寺廟的夜晚都是寂寥清淨的,唯有這裡璨若星河、流光溢彩,為疲倦的人們帶來溫暖的撫慰。
媽祖是龍山寺最重要的神明之一,靠海吃飯的老百姓十分懼怕殘忍的自然力量,媽祖是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神,被當地人譽為天上聖母,經常需要出海或者從事海上貿易的老百姓都會定期祭拜媽祖,祈佑海上風平浪靜。
除了供世人祈福、廣結善緣,龍山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其精美的寺廟建築。龍山寺沿襲了我國南方的傳統建築風格,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層樓疊榭,尤其是前殿與正殿結構奇巧的藻井和別致的石雕,讓人瞬間穿越至遙遠的清朝年間。
極目遠眺,雄偉壯觀的龍山寺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中國傳統建築的極致美學,配色豐富,沉重而又不失亮麗,嚴肅而又不失溫暖。滄海桑田之間,誰又能想到這裡曾是聚會議事、械鬥郊拼的指揮中心,如今的龍山寺雖然沒有了過去的政治地位,卻為臺北述說了一篇關於懷念的故事,懷念這座老城區,懷念這裡的蕭瑟繁華,懷念這裡的熱血歷史……(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