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與博物館碰撞,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如今,成都誕生了一個音樂微博物館群,12個音樂微博物館各有各的精彩,為成都樂迷們提供又一個的根據地。近日,由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主辦,成都藝美惠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藝術節暨器樂文化周活動在府南音樂廣場舉行。由12個以音樂文化為載體的微博物館組成的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群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活動現場
成都市正在以高標準打造國際音樂之都。因此,望江路街道繪製了「國際音樂社區」的建設藍圖。望江·音樂家十二樂微博物館群應運而生,對轄區內的音樂文化載體進行微改造。堅持「一館一特色」的原則,採取「展陳推廣+互動體驗」的模式,圍繞城市音樂廳,甄選12個音樂文化載體,對其店面進行空間微改造,實現博物館的功能。12個微博物館分別是:現代鍵盤藝術微博物館、施坦威鋼琴微博物館、徐寶吉他微博物館、飛樂提琴微博物館、伯牙民族樂器微博物館、新天海倫鋼琴旗艦店微博物館、古月胡微博物館、七色風提琴微博物館、羅蘭琴行微博物館、聲威樂器微博物館、絲桐琴舍微博物館、雅韻琴箏微博物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國際音樂之都」建設的重要部分,音樂坊片區不斷吸引著各類社會資源聚集。2017年通過對樂器商業空間的公益化改造,該街道初步探索了該片區資源整合的有效形式。2018年,望江·音樂家第一家手風琴微博物館落戶成都望江街道,此後,陸續有更多的音樂人士被望江·音樂家的公益理念打動,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十二樂微博物館,每一位館長都堅持:「以己之能,盡己之責,把時間化作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用音樂服務大眾。」如今,每月微博物館都會舉辦音樂大師分享會,並向社會大眾積極提供超過12次樂器公益課堂,微博物館更將每天以免費、免票的方式向大眾開放。此外,他們還將繼續拓展望江·音樂家的價值所在,通過文創開發等方式,努力創新音樂產業、文創產業甚至旅遊產業的新模式。
在當日活動現場,以現場音樂表演、樂器展示名師教學交流、非遺文創潮物集市三部分構成,現場參與者近千人。當晚,通過樂器表演、樂器製作體驗等活動,十二樂微博物館公益課堂現場報名人約130人,並且,活動結束後線上公益課堂報名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據統計,報名人涵蓋各個年齡層,最小的4歲,最大的年近古稀。此外,非遺文創潮物集市匯集了糖畫、麵塑、皮影等12家非遺文創,在主舞臺6組街頭紅人輪番獻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歌聲中,亦向觀眾傳播了非遺文化魅力。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