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分值24分,分量與馬原同等重要,毛中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第二部分是毛澤東思想概論;第三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考研暑期複習應該先進行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識點梳理,做到熟知整個框架然讓知識點連串成線方便記憶,兔兔為大家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識點梳理(第八章),希望大家認真複習。
【第八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 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據:
①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區別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
②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③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則——兩個「毫不動搖」和一個「統一」:
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3. 公有制經濟的性質體現在所有權的歸屬上,堅持公有制的性質,根本的是堅持國家和集體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
4. 股份制是資本集中的一種形式,它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不等於公有制,也不等於私有制,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裡。實行股份制有利於:
①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範圍。
②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
③實現轉化機制和科學管理,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5.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6. 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佔有狀況進行分配。
①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主要是個體勞動者和僱傭勞動者。
②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 利潤、利息、租金。
③管理和智慧財產權類的生產要素。→ 科技發明、創造、信息、專利。
7. 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①正確認識「先富」與「共富」的關係。
②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8. 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有:
①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②基本醫療保險制度。③失業保險制度。
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10.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12新增)
①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②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③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④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⑤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1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
12. 十七屆三中全會準確判斷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提出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的總體思路;作出了「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工作布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重要)
13.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儘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儘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4.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來說,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15. 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16. 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①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來源:考研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