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期我們聽了回體制裡面玩夢想的阿潤在上海一所公立中學當英語老師的故事,不少人為她「帶著腳鐐跳舞」的精神所打動。本期開始,我們將把目光放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上面,在香港不同的學校當老師是什麼體驗?還有本期這位,在香港的「天王天后」大戰奮鬥著的補習教師,又有怎樣的故事?
六年前我剛來香港的時候在地鐵站遠遠見到印有「天王」字樣的廣告,以為是劉德華之類的大牌明星要開演唱會,稍微走近一點又覺得樣貌像是任賢齊。最終停下腳步定睛一看,才發覺竟然是「數學補習天王」的大幅海報,於是微微吃了一驚。
從小在內地一路上著補習班長大的我,對於補習老師的印象無外乎退休的奶奶或者是鬍子拉碴的大叔。在香港住久了之後就會發現,香港孩子的補習慘烈程度比起大陸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運營方式要商業化規模化很多。而應試,則是放置全亞洲皆準的教育重心。
圖片來自東周刊
學長Thomas從小有著當科學家的夢想,高考過後來到了香港讀本科,專攻數學和物理專業。當他慢慢體會到做科學家需要一種近乎脫離實際般的全情投入時,便開始思索其他的發展方向:大學老師?其實理論數學的教職屈指可數非常難找;應用數學?可是Thomas本人對商業的氣味並不感冒。最終他不走尋常路,選擇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數學教育學碩士和美國教師資格證,回到香港做起了「天王」之一。
這是個讓每日起早貪黑的各界「民工」們聽起來豔羨的職業:每天下午一點到九點上班,沒有加班卻有長長的寒暑假,薪資也能維持自己不錯的生活水準。
「這是份能讓我時常充滿成就感又能保持愉快心情的工作。補習之後學生們的成績上去了,自然會收到各種形式的回報,比如來自學生的小禮物和感謝信。」
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其他人,這是Thomas喜歡和擅長做的。比如說課堂點名回答問題就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環節(questioning skill)。首先,這個問題要有強烈的目的性和引導性,具有直接導向這節課要學的知識點的功能。其次,問問題的方式要讓學生們有參與感。有時候老師可能已經內心想好要點哪位跑神兒的學生了,可問完問題後還是應該先停兩秒,環視課堂一圈,然後再點名。
因此,Thomas在備課的時候會把每個問題都認真設計好寫出來。「就算以後轉行,做presentation也一定能用。」他笑說。我非常同意,作為提高一個人影響力(influencing skill)的其中一種技能,就算不做補習「天王」,在其他任何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它都能彰顯出力量。
Thomas憑藉他的個人魅力和從哥大學來的系統教學法,獲得了很不錯的口碑。由於他所在的補習學校專營國際學校的學生,所以是小班教學,每班上限只有8個人,而許多家長甚至會點名Thomas進行一對一授課。在這種授課模式下,老師不僅不至於太辛苦,還更容易進行因材施教。
「有錢人的孩子,要麼很優秀,要麼很任性。」
他笑說,和學生混熟做朋友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例如他之前帶過的一個上市公司老總的兒子,很聽話,可確實不聰明。於是他就盡其所能想出許多小妙招,來幫助他強記公式。最後這位屢考慮fail的富家公子以統計95分的高分上了港大,讓他的老總爸爸喜笑顏開直請客。
而面對那些很聰明卻不聽話的貴公子們,Thomas就耐心地跟他們一一探討「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數學」。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思維素質的訓練,也可以是「因為考試要考」,因人而異,這也是一對一教學的好處。這個議題達成一致之後,後面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圖片取自JieJie & Unclecat的Facebook)
「上海報那是自費的。」
Thomas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補習中心提供平臺,老師自費登上廣告牌。鎂光燈下的微笑,自然幫他們吸引人氣。但背後,卻是自負盈虧的巨大壓力和明星老師之間的明爭暗鬥。
和學校裡的教職不同,補習中心的人員流動是很高的。「去年公司裡就發生過中層大叛逃。」看著我不解的表情,Thomas補充道:「自己出去單幹。」 補習老師除了拿基本工資之外,主要是根據教課的多少領獎金。而在這中間,公司會抽掉大概80%用來支付租金、前臺服務等等的公司運營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明星老師會選擇自己創業的道路。
「這都是個人選擇,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以我的個人興趣和性格而言,我可能更想在積累更多教學經驗,並且拿到永久居民之後在國際學校謀求一個穩定的教職。」
那麼「天王」「天后」們到底在教些什麼呢?
「猜題目,應試咯。」 Thomas很直接。
我低頭不語地笑笑。剛來香港的時候,我也曾天真地羨慕過香港的小孩子們:他們下午兩三點就放了學,女孩子們穿著美麗的中式長袍校服,小情侶們手牽手在車站一起甜蜜地等巴士。後來才知道他們搭著巴士不是趕去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就是補習中心,一天的學習任務這才剛剛開始呢。
圖片來自edu.people.com.cn
香港的中小學校園裡確實提倡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但學術要求就相對變低了。在學校裡工作的老師更多的是要處理學生管理、應對家長和組織活動等等的工作。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亞洲社會,應試是一個始終無法迴避的升學途徑。以商業模式運作的各類補習中心或多或少擔負起了學術教育的重任。
激烈的行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補習中心的學術能力和教學質量。其實放眼望去,「天王」「天后」們絕不是徒有虛名,像Thomas這樣美國名校海歸的碩士畢業生大有人在,本地最優大學文憑也成了基本門檻。
這是亞洲孩子的悲哀嗎?素質教育永遠只能是個傳說嗎?其實當中國努力推行素質教育的時候,美國人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慢慢地加重了應試教育的成分:全州統考在逐步推行,SAT(「賽達」考試)在和ACT的競爭下提高難度……畢竟,當全球化聚集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時,美國本地人也不得不開始有了危機意識。
不進則退,也許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幫助大眾提高競爭力,比如說數學能力。不禁想起了當年因為熱門話題「七成網友贊同數學滾出高考」,而產出的名段「也許數學就是為了淘汰那七成人」。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才幹總有路途。誰說香港的生活一定是在高壓下飛奔?
堪笛,來自古城西安, 港大畢業兩年半,眼下終於跳出了金融業開始了震蕩的轉型期。是個喜歡讀讀寫寫畫畫的乖乖女,也是個熱衷於爬山潛水背包在路上的小野馬,而最想做的是一個始終傳遞正能量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