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流口水、胡言亂語、高燒不退、抗NMDAR腦炎……
醫生高度懷疑,這就是腫瘤在「搞鬼」!
「咯咯咯,嗚嗚嗚……」
房間裡傳來的雞叫聲與哭聲此起彼伏,這種情況,已經持續有一周了。
今年24歲的瑤瑤,某天晚上因做了噩夢而驚醒,從那天起,整個人變得不太正常。
難道,是得了怪病?
受到驚嚇的家人帶她到醫院看病,醫生說瑤瑤得了癔症。
但是,服用了精神藥物後她並沒有好轉。
瑤瑤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即使後來再加上電擊療法,也依然沒有湊效。
上周三晚,瑤瑤突然全身抽搐,體溫升到39℃,肚子鼓得像皮球一樣,家人趕緊送她到城裡的大醫院。
通過全身檢查,醫生發現瑤瑤的卵巢右側有一帶牙齒的畸胎瘤,左側卵巢則有一個呈腦組織形態的畸胎瘤。
醫生表示,瑤瑤的身體生成抗體攻擊左側畸胎瘤的同時,還傷害了正常的腦組織,進而引發神經功能錯亂和精神障礙。
家醫君上網一搜,發現畸胎瘤還不少見。
雖然不是當事人,但看到「畸胎瘤」這三個字,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恐懼。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病?
得了畸胎瘤,並不是懷了「怪胎」
畸胎瘤來源於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細胞。
生殖細胞有一種特別厲害的技能,就是會可以發育成胚胎和各種組織細胞。
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受到控制的。
但某些不聽話的生殖細胞,會逃離大部隊,獨自「燦爛」,隨意分化生長,最終形成畸胎瘤。
不過,是什麼因素導致生殖細胞這麼任性,目前仍然未知。
總之,畸胎瘤佔生殖細胞腫瘤的85%-97%,好發於卵巢,也可存在於顱內、甲狀腺,甚至是男性睪丸等部位,並不是懷了什麼「怪胎」。
有些人可能聽說過「寄生胎」,也稱「胎中胎」,便把它跟畸胎瘤聯繫在一起。
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
寄生胎是孿生胚胎中,虛弱的胚胎被強大的胚胎包入,隨後寄生在強大的胚胎中一起生長。
最後孕婦分娩出來的胎兒可能只有一個,但ta會表現出三隻手或三條腿等奇怪形態。
那麼,既然畸胎瘤是腫瘤,也有良惡之分吧?
成熟即是「良」,未成熟即是「惡」
根據組織分化程度,畸胎瘤可分為成熟畸胎瘤(良性)和未成熟畸胎瘤(惡性)。
其中,良性佔大多數,約95%-98%。
成熟畸胎瘤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因此包含有人體組織,比如皮膚、毛髮、牙齒、骨骼等。
而未成熟的畸胎瘤,分化程度不一,組織結構等含糊不清,不成形。
據多位醫生表示,他們入行第一次接觸畸胎瘤手術時,看到患者肚子裡的這團東西,都會感到噁心和不適應。
雖然良性畸胎瘤佔大多數,也存在惡變的可能。
它的惡化跟生殖細胞分化無關,而是良性細胞發展成癌細胞,比如鱗癌。
但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得了畸胎瘤,危害還是存在的。
輕則便秘,重則全身受累
當畸胎瘤長在骶尾部時,患者一般會有便秘、排便困難、尿瀦留等症狀。
他們第一時間不會想到是畸胎瘤,等到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骶尾部竟然有腫瘤?
假如畸胎瘤長在卵巢,多會形成局部的佔位性壓迫,比如輸尿管、輸卵管等會出現梗阻。
有些時候,畸胎瘤還很調皮,發生瘤體扭轉,引起劇烈的絞痛。
另外,畸胎瘤的生長速度較快,當沒有及時遏制它發展的勢頭時,身體機能容易下降,出現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如消瘦、貧血、瘤性發熱等,甚至會因為破裂而造成嚴重感染。
像案例中瑤瑤那種情況,是自身免疫性腦炎的表現,由免疫抗體毒殺腫瘤的同時,還毒殺中樞神經和腦組織所致。
如是惡性畸胎瘤,不光有壓迫症狀,還會向遠處轉移。
畸胎瘤: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手段
曾有人提出一個設想:既然畸胎瘤是「孕育」出來的腫瘤,那人體自身細胞有沒有可能重新把畸胎瘤吞噬回去?
答案是:沒可能。
畸胎瘤形成後就不會自然消失,也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只能通過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由於早期腫瘤體積較小,屬於半隱身狀態,很多患者沒明顯症狀,只是在做婦科體檢或不舒服時檢查才偶然發現。
如情況允許,一般會進行腹腔鏡手術。
研究發現,相比於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的平均住院日、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均較優。
良性畸胎瘤,年輕患者可考慮腹腔鏡剝除術,保留正常卵巢組織,而絕經後婦女可考慮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免除後患。
對於惡性畸胎瘤,手術的原則是無論早期還是晚期,只要對側卵巢和子宮沒受連累,都應該保留生育功能,並進行全面分期探查術。隨後,再根據腫瘤分期、類型和標記物水平,選用3-6個療程的聯合化療。
但說到底,選用哪種手術方法,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善於察覺身體的變化,比如肚子漲得比較快,腹部疼痛,高熱或劇烈嘔吐等,就要及時就醫。
超聲診斷卵巢畸胎瘤敏感度高,加上價廉,簡便易行,可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你們有沒有像家醫君一樣,摸了摸隆起的大肚子……
編輯:小譚
參考文獻[1]畸胎瘤.百度百科[2]姚書忠,姜紅葉.卵巢良性畸胎瘤的腹腔鏡手術.腹腔鏡外科雜誌.2011,16(5):321[3]高劍雲,羅建橋.卵巢成熟畸胎瘤516例臨床分析.腫瘤學雜誌.2011,3(25):236[4]王愛芹,周應芳.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卵巢畸胎瘤的比較.中國內鏡雜誌.2005,11(4):363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