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發布的qs世界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雄踞世界第一,pk掉一眾藤校和英國傳統名校牛津劍橋。在不少學子心目中,它早已不是麻省,而成為了「麻神」。
雖然mit不是常春藤盟校成員,但基於其在學術領域的領先地位,mit也常被納入常春藤編外成員(ivy plus)。
這麼厲害的高校背後,有哪些助它封神的冷知識是你還不知道的?我們今天來一一揭曉。
冷知識一
1861才建校,比隔壁的哈佛大學晚了225年,傳統名校中衝出的一匹黑馬。
美國傳統強校常青藤8所均建立得較早,甚至早於美國獨立前,如哈佛大學在1636年就已經成立。
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之初就遭遇了美國南北戰爭,磕磕絆絆4年後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與其他名校不同,麻省理工學院沒有著「英國皇家血統」或者由牧師、企業家創建,而是由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
這就定調了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注重自然及工程領域學科發展的大學,在眾多文理學院或者綜合大學中迅速突出重圍。
冷知識二
並沒有法學院,也沒有醫學院
大家所熟知的名校標配:法學院和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並沒有。在美國,名校總是因為醫學院和法學院熠熠生輝。
哈佛大學旗下的麻省總醫院被評為全美最佳醫院,耶魯憑藉著其法學院老大的位置在業界積累著極高的聲譽。
miter也吐槽,麻省理工守住人文和商科是它最後的倔強。
冷知識三
六院33個系,體量小,能量大
世界top麻省理工辦學規模並不大,不以面積和人數取勝,而是精湛的教學與科研。
全大學只有六個學院,分別是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工程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理學院,施瓦茨曼計算機學院。
橫向對比國內的工科強校清華20個學院差了不少,卻也有著「每辦一科精一科」的匠人辦學精神。
冷知識四
工科排名絕對第一
從創始人的氣質和學校名稱就大概能明白,工程學院會成為該學校的絕對優勢,就好比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校教師配比中,工學院所佔教師數量也是最多的,在六院中高達37%,展示出了絕對的優勢。
在us news的美國大學研究院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常年佔據第一的強勢位置。
冷知識五
沒有總統校友,卻有95位諾貝爾得主
因為建校時間較晚,且一開始就不是走的精英貴族教育的路線,麻省理工學院並沒有培養出總統校友。
但這不是黑點,在還不到200年的歷史當中,它就吸引且培養了95位諾貝爾學者在此教學、科研,這個數量讓年紀輕輕的麻省理工學院躋身全球高校前五。
冷知識六
曾被強制納入哈佛大學,但被師生反對,最終獲得獨立
在建校早期,麻省理工學院還被叫做「波士頓理工學院」的時候,由於經營不善遭遇財政危機。
於是,學校的前教職員、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曾「六顧茅廬」,建議將麻省理工併入當時哈佛學院的勞倫斯科學院。
校方被哈佛的真誠所感動,在師生、校友的強烈反對下接受了與哈佛合併的邀請。
但在1917年,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以反大學壟斷的理由禁止了此舉,結束了這場「聯姻」。
冷知識七
別名:戰爭學府
在二戰和冷戰時期,美國在自然和工程科學上大量投資,麻省理工學院因此發展迅速。
在將近一個世紀裡,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發展許多高新技術,特別在國防發展方面,製造了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為美國的軍事工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80年代,麻省理工大力幫助美國政府研發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展示出先進的「精確飽和攻擊」的能力。
美國工程教育學會執行主任曾說過,「如果麻省理工學院忽然消失,國家安全堪憂。他們是工程界的ibm。」
一所大學的興亡,居然能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可見麻省理工學院對美國有多重要。麻省理工也因此贏得「戰爭學府」的美譽。
冷知識八
校訓是手腦並用mind and hand
縱觀世界大學,應該沒有比麻省理工大學的校訓更簡潔好記的校訓了。
不是文藝的風範如威廉瑪麗學院的「傾聽呼嘯的大風」,也並不是「陽春白雪」風格如哈佛的「與亞里斯多德為友,與柏拉圖為友, 更與真理為友」,而是簡單的「要思考,也要行動」。
這樣的氣質從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徽中也可以看出來,有人在看書,有人拿起錘。
與其他名校相比,mit的學生更加敢想敢做,更加「肆無忌憚」,學校也會對各種各樣的創意惡作劇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支持。
冷知識九
傳媒實驗室不研究傳媒,而是科技產品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不是研究傳媒的,而是讓一些科學家們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研究一般科研機構不會從事的研究,發明人們想像不到的科技產品。
從成立以來,媒體實驗室誕生了很多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比如:
觸控螢幕,今天的平板電腦,手機,甚至是計算機都少不了它;
電子墨水,這是亞馬遜電子閱讀器kindle的核心;
可穿戴式設備,google眼鏡和三星、蘋果手錶的前身;
車載gps,它讓我們漸漸失去了認路能力。
這些跨學科激發人們想像力的科研都誕生於這個傳媒實驗室裡。
冷知識十
麻省理工學院由於其深入人心的工科氣質,已被不少人調侃為「技校」。
在中國,傳統技校如「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清華大學)、「南七技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或者「聖馬家溝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都有和尚廟的暱稱,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而在麻省理工,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男女比例基本都實現了1:1,打破了很多人心中對技校的認知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