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厚棉襖、下身超短褲……1月17日,廣州地鐵車廂裡驚現「脫褲族」。近20名白領以各種「搞笑」方式,露出大腿,旁若無人地翻閱著報紙,或假裝若無其事地看書。他們意欲何為?廣州當地幾家媒體有的說是在宣傳環保,「倡導低碳生活」;有的說他們是要用這種方式「迎接廣州亞運會」。
其實一周前,美國、英國等國多個城市就舉行過「不穿褲子搭地鐵活動」。據說,此類「無褲日」活動最早是2001年美國一個叫查理·託德的人在紐約發起的,目的是「想給其他乘客帶來微笑的面孔,在紐約的公眾場合製造歡樂和趣事」。可見,這基本屬於純娛樂的行為藝術。
現在,它終於漂洋過海來到我們身邊了。似乎光「製造趣事」有點說不過去,於是中國的發起者、參與者非要為這次脫褲子賦予一個更加高尚的含義——「宣傳低碳理念、節約能源」、「為廣州迎亞運做一些宣傳」……至於脫褲子跟低碳生活有什麼關係,脫脫褲子是否又真能被理解為「無比熱情好客的廣州人民不穿褲子歡迎你」,這些恐怕充其量都只能是有此一說罷了;他們無非是以比較「搞」的一種方式,喚起大家注意而已。
這的確體現了我們社會的包容與多元。倒退二三十年,有小青年敢這麼幹,恐怕會以「傷風敗俗」的罪名而被抓進派出所。而現在,只要沒有嚴重傷害社會公共秩序,都可以被理解。或許,組織者其實本不必這麼「扯虎皮做大旗」,你們脫就脫唄,非要「擔心被看成神經病」所以打出「低碳生活、支持亞運」這樣的口號,反倒讓人有點反感。
有些搞怪的事兒,不是不能搞,但大可不必打著太過高尚的幌子。你非要說是「為了拯救地球」才勇敢地脫掉褲子,地球人難免罵你無聊透頂,網上有人罵他們是「崇洋媚外的神經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既是多元社會,有人有脫褲子的自由,有人就有批判亂脫褲子的自由。
我很讚賞這些青年的勇氣和他們的抗凍精神,但也遺憾於中國年輕人總是跟在人家後頭走,連「玩」都常常沒有自己的創意。包括「脫褲子坐地鐵」、此前流行的「抱抱團」,人家怎麼做,我們就跟著怎麼做,有時候「畫虎不成反類犬」。玩?娛樂精神不徹底,總要找出堂而皇之的幌子遮遮掩掩。行為藝術?也沒有藝術該有的舒展與從容。
任何特殊行為,其本身也是一種觀念,不需要處處都上升為一種大道理,但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與主張在其中,哪怕是純粹的玩與惡搞。就拿「脫褲子」來說,要麼是「在公共場合創造歡樂和趣事」;要麼就要清楚地提出吸引眼球的主張,又想扯上低碳,又想扯上亞運,嘻嘻哈哈胡亂收場,就離找罵不遠了。
(責任編輯:侯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