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無疑是懸疑劇的「大年」。
以《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開啟的懸疑世界,一改以往國產電視劇複雜冗長的特點,一舉打破慣有模式,為精品網劇打開了新局面。懸疑劇向陽生長,未來可期。
當然,劇情緊湊、邏輯自洽,還僅僅是懸疑劇的「1.0時代」。經過一個季度密集型的排播,懸疑劇也顯露出風格雜糅、定位不準、流於表層、缺乏深思、營銷單一等問題。國產懸疑劇如何更上一層樓,不僅是劇集市場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創作團隊以及各個影視平臺應該考慮的問題。為此,烹小鮮(pengxx01)推出深鮮企劃「懸疑 · 生長」,探尋懸疑劇的生長脈絡和痛點。本篇為製作和宣發篇。
2020年度的懸疑劇大放異彩,烹小鮮(pengxx01)統計了豆瓣打分人數超過5000人次的19部作品,並結合曾經的採訪內容,分析此類作品何以「進退」,本篇為下篇——製作與宣發篇。
根據上篇對於爆款作品的盤點,可以觀察到,於製作維度,高級感與電影思維是今年懸疑劇關鍵詞,與此同時,80後乃至85後的年輕創作者已成為劇集市場的中堅力量,甚至其中有多位是首次執導長篇劇集。
而於宣發維度,劇場化運營成為了平臺的新賽道,愛奇藝與優酷分別推出了「迷霧劇場」與「懸疑劇場」。兩大劇場均主打12集的懸疑短劇,奈何播出效果各異。這裡面,平臺的排播策略非常值得探究,畢竟「吊車尾」作品會影響到整個品牌的樹立。
另外,還有個別高口碑低熱度的劇值得關注。假使這批劇集的宣發再上一層,那麼將有助於觀眾看到更多優質作品,間接影響後續的創作者,助推提升國產懸疑劇的整體質量。
備註:受訪的創作者包括《唐人街探案》(第一單元)的導演柯汶利、《隱秘的角落》的編劇胡坤、《沉默的真相》的導演陳奕甫及編劇劉國慶、《十日遊戲》的聯合出品人馬李靈珊(按照時間順序)。
馬李靈珊曾經對我們講,在當下的影視環境中,幕後人員需要在影視劇的客觀規律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中尋找平衡。顯而易見,這對影視創作者來說,是很嚴苛的考驗。
而正因如此,一批年輕的導演和編劇從中脫穎而出,他們為懸疑劇的製作賦予了新時代創作者的個性思維和行業熱情。
比如,《沉默的真相》的主創團隊是一對同學組合,85年的導演陳奕甫和86年的編劇劉國慶共同畢業於南加大,他們用來自「學院派」的紮實基本功;
《唐人街探案》首個單元的導演為85年的柯汶利,其為剪輯師出身,極度擅長把握節奏。而且由於本身是海外華人,他與多國的工作人員交流無障礙;
《河神》系列的導演為86年的田裡,其從小喜愛聽評書,並且對民俗故事特別感興趣,對東方玄幻題材有著自己的想法。
以上85後的四人均是首次參與網劇製作。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柯汶利來自馬來西亞,陳奕甫來自中國臺灣,這足以側面說明,國內的劇集市場對人才高度包容,能夠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有才之士。
除此之外,選擇合作毫無經驗的新人,亦說明平臺的眼光。看得出來,對於懸疑劇的製作與推廣,平臺格外看重。愛奇藝與優酷均以此類劇集為戰略重點,推出了劇場模式,繼內容賽道之後,開啟了運營賽道。
同為主打12集的懸疑短劇,從結果導向看,愛奇藝的「迷霧劇場」遠遠勝出優酷的「懸疑劇場」,成功打造出了自身品牌。
其實看數據,「迷霧劇場」的劇集質量呈現兩極化的結果,之所以打出品牌,得益於其「70度斜Z形」的排播策略。
第一部以質量中等偏上的《十日遊戲》奠定了整個劇場的基準線,第二部《隱秘的角落》大爆,直接吊足了觀眾對後續作品的胃口。這樣即便三四部質量欠佳,觀眾仍未放棄,而當收官之作《沉默的真相》遠遠超出預期,觀眾便會產生一種意識:「迷霧劇場」出佳作。
毫無疑問,劇場化的運營模式讓幾部劇的營銷相互借力,但是儘管這樣,還是有一部分人認為,短劇的宣發是一大痛點。畢竟,12集的篇幅讓懸疑劇的節奏更快,也更容易被觀眾短時間消化,鑑於VIP提前解鎖大結局的功能出現,一些劇集沒等到口碑完全釋放,就已經播完,同時劇透滿天飛。
不過針對這種情況,馬李靈珊表達了不同看法,她認為,懸疑作品的看點不在於「謎底」,「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就好比電影,一部懸疑片的口碑和結局在試映場就出來了,但它還是能放映一個月。歸根結底,在於大家是否認可作品的整體品質。懸疑劇也一樣,這個類型的看點不是兇手是誰,而是故事細節、單場戲的人物魅力、情感脈絡等方方面面。」
儘管懸疑劇的核心看點並非「謎底」,但是市場上依然有高質量卻「不出圈」的作品。按照打分人數大於5000,評分高於7分的標準,截至9月,我們整理出了6部年度高口碑低熱度的懸疑劇。
這些劇集普遍偏於垂類,即受眾有著明確的固定範圍。而這點恰是一把雙刃劍,正面看,只要特定觀眾滿意,作品的分數自然會高;反面看,口碑難以擴散至其他群體。
這樣看,倘若作品在營銷上著重突出普世性元素,強調個性的同時,考慮觀眾的共性,其熱度很可能再上一層。
先以優酷的港劇《嘆息橋》為例,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部劇的分數高達8.9。在豆瓣的年度劇集評分榜上,排名位列亞軍,僅次於《沉默的真相》,持平於《隱秘的角落》,並且打分人數超過4萬。這個數字說明作品偏於小眾,但是絕非冷門範疇。
然而儘管如此,《嘆息橋》卻還是未能「出圈」。究其原因,一是成於港劇,同時敗於港劇,作品的受眾多為原TVB的用戶,這批觀眾年齡相對偏大,網絡上的活躍度較低;二是情節以情感線索為主,沒有強起伏的涉案橋段,難以吸引淺度劇迷。
這樣看來,倘若《嘆息橋》想克服這兩點,其一要在宣傳上去「港味」,儘量用兩地人群的共有情感聯結內地觀眾;其二是放大戲劇化元素,先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引發大眾關注。
再說兩部IP改編的系列作品《河神2》和《古董局中局2》,它們均未延續前作的熱度。當然,這與劇集的播放渠道有一定關聯。
劇集和電影不同,其熱度的衡量指標為累積的網絡數據,而電影則是特定時段內的票房產出。這就使得觀眾在任何時間觀看某部劇,都會統計在它的熱度範圍內,進而成為了劇集續作的基本受眾。
不言而喻,一旦續作難以讓這批基本受眾滿意,那麼其熱度很難超越前作。這個時候,拉動新觀眾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在營銷上加重新看點的比重,不失為一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