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生活
一棟棟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乾淨寬敞,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閒聊,孩子們高興地嬉戲玩耍……初秋時節,暖陽照耀下的小河社區,如同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是一個移民搬遷的新農村社區。2014年至今,黃門鎮小河村、後坡村、樊家村、薛堡村共4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的農戶先後搬遷至此。現有住戶284戶,共1425人。
8月19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感受美麗新農村建設帶給當地村民滿滿的幸福。
「現在生活很滿足了!」小河社區村民楊琳琳說。2015年,受益於清水縣黃門鎮易地扶貧搬遷等一系列政策,楊琳琳一家6口從山大溝深的黃門鎮薛堡村搬遷到了小河社區,告別了破舊的土房子,住進了二層「小洋樓」,開始了新的生活。「現在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子裡,心裡也敞亮了。」楊琳琳高興地說。
楊琳琳告訴記者,以前住在大山裡,吃水要靠肩挑,兩個孩子每天要步行半個多小時去鄰村上學。自從搬進小河社區,學校、診所、超市就在社區門口,抬腿就到,不僅孩子上學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31歲的楊琳琳是個愛乾淨的人,家裡二層「小洋樓」收拾得乾淨整齊,院子裡還種上了花。「現在住的環境好了,總要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才行!」楊琳琳笑著說。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搬遷是唯一的出路。從2014年開始,黃門鎮偏遠山區的284戶農戶因交通不便、地質災害等諸多原因,最終搬遷來到了小河社區,成了社區的「新農民」。
如何為284戶搬遷農戶提供一個方便舒適的「新家」?「適度超前、規劃到位、設施完善是小河社區建設之初就定的原則。」黃門鎮黨委書記龐娟介紹說,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小河社區的農戶住宅統一設計為115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並配套建成花園式文化活動廣場,以及小型簡易化糞池、汙水處理站,實現排水排汙管網的現代化、標準化。
搬下來,還要能管得好。2015年以來,隨著小河社區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入住的農戶越來越多,群眾管理難、服務難的問題日漸突出。為確保社區管理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小河社區建立社區管理各項規章制度,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從而實現對社區農戶的精細化管理服務。
搬下來,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2015年,劉貴麟一家從黃門鎮後坡村搬到小河社區。「以前住在山裡,就靠打工和種地的收入過活,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說起過去的生活,33歲的劉貴麟心裡仍有些不是滋味。
「好日子要靠自己奔!」劉貴麟說,政府幫忙讓我們住進新房子,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但要想致富,還是要靠自己。
2019年,在外打工的劉貴麟回到了小河社區,和村裡幾個村民一起投資20萬元,流轉了160畝土地,搞起了花椒種植。「雖然辛苦,但是看著花椒樹一天天長大,心裡就有了奔頭。」 劉貴麟說。
為讓搬遷到小河社區的284戶農戶生計有著落,小河社區以延伸產業鏈條和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乾鮮果種植長效產業,將搬遷戶閒置土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流轉,讓每戶農戶都有增收渠道。
新農村,新氣象。如今的小河社區家家戶戶窗明几淨,房前屋後花草吐芳,左鄰右舍團結和睦,一片和諧幸福安康的新景象。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清水縣全縣共搬遷群眾2503戶12311人,建成集中安置點49個。截至2019年9月,全縣安置住房全面竣工,搬遷群眾全部入住,安置點配套的基礎設施工程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