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情、作妖、鬧情緒,似乎是主流社會為女人量身定做的身份標籤。
這樣的觀點使得無數女性在遭受情緒困擾時,都會將其歸罪於自己太脆弱、太矯情,甚至陷入自責而不能自拔。
但事實上,女性更容易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並不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堅強,而是從生理、社會、心理層面而言,女性都是「弱勢群體」。
天然的生理差異和人體構造決定了抑鬱是女性與生俱來的親密夥伴,而男性不會有此困擾。
比如,女性所特有的經期綜合症、產後抑鬱、更年期和絕經期等等。這些特殊的生理階段必然會造成情緒上的波動。
與男性相比,更多女性會遭受到來自童年遭遇、青春期前後的外貌焦慮、職場性別歧視、婚姻事業的平衡、婚姻危機等壓力。
與男性比較,女性一生中所要經歷的人生階段更多、變化更大、生活對她們身份轉換的要求更多。正如奧普拉·溫弗裡在演講裡提到過的,現代女性「有孩子要養育,有帳單要支付,還有夢想要追尋」。
在經歷巨大人生轉換和社會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更容易感受到心理壓力,然後由此導致抑鬱情緒。
一方面,女性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情緒困擾。面對抑鬱情緒,大部分男生會擇分散注意力,而女性會更容易沉浸其中,反覆思考負面事件,受困於反芻思維。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擅長進行自我表達,更願意對外表述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所以看起來比男性有更多的抑鬱情緒。還有一點就是,女性具有內部歸因的思維特質,而男性則是外部歸因。
那麼,面對抑鬱情緒,女性應該如何應對呢?
主流社會中不乏一種聲音,那就是將女性的負面情緒,包括抑鬱,歸結為不成熟的矯情、作妖、鬧情緒。甚至很多女生自己,面對抑鬱也會深感無力,自我懷疑。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抑鬱情緒,在認識到抑鬱是生理、心理、社會等眾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基礎上,在內心為自己的抑鬱情緒正名。
對大部分女生而言,在面對原生家庭、童年遭遇、青春期焦慮時,因年紀尚小,多少有些被動的意味。但成年後,對於婚育的選擇卻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在導致成年女性抑鬱的眾多原因中,婚姻質量、產後抑鬱佔了很高的比例。因此,審慎地進行婚育選擇,是避免抑鬱情緒爆發的有效途徑之一。
研究表明,女性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越高,抑鬱症發病風險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認知水平越高、生活圈子大,有更多途徑和方法疏解抑鬱情緒;低收入、低學歷人群,由於社會接觸面較窄,在經歷負性生活事件時,解決問題的途徑較少,更容易引起較重的抑鬱情緒。
總而言之,抑鬱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女人們遇到它大可不必驚慌。認識它,穿越它,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通過抑鬱情緒來療愈自己。
一提到抑鬱情緒,大部分人只能聯想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但事實上,對於女性來說,生而抑鬱,既是宿命,也是禮物。
1. 容易抑鬱的人往往心思敏感、專注力強。因此,在思考力方面也會表現一定優勢。易抑鬱人群往往能夠:更深入地處理信息;更精確地處理複雜任務;更準確地判斷細節。
2. 抑鬱,給了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機會。抑鬱撤走你好好生活的活力,讓你喪失對人生的興趣,讓你疲憊不堪——所以,你只能停下來。但同時,停下來的你也就有了回觀個人人生歷程的機會。
3. 抑鬱過後,是重生。如果你有幸穿越抑鬱,那麼恭喜你!你將同過去給你帶來問題的種種情景一刀兩斷,抑鬱帶來的痛苦迫使你切斷了與它們的聯結。經歷過抑鬱的你,將有機會重啟新的人生階段,面對嶄新的生活。
抑鬱既是女人的宿命,也是上天賦予的禮物。抑鬱所帶來的痛苦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對它缺少足夠的尊重和反思。親愛的,如果你已不幸陷落在抑鬱的困境之中,希望你懷有信心來面對這生命的淬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