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雲溥
2020年,吳歡「年方六十七歲」,仍是身形矯健,目光矍鑠,在自家庭院裡健步如飛,這精神頭看上去與青年人無異。他使用最新款的摺疊大屏手機,玩抖音,上快手,愛自拍,時而招呼旁人「快來給我錄一段」。
攝影師建議他擺各種pose,吳歡興致勃勃,先是聽指揮動作,過不多會兒就自己「玩飛了」,趴在書桌上扮鬼臉,耷拉著眼鏡搞怪。冷幽默、脫口秀,他是隨時張口就來,比如「深刻是一種病,只有靠淺薄來治」。他好客,家裡永遠聚著天南海北跑來的朋友,所有人都被他逗得哄堂大笑。
他有很多身份:當過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畫家、劇作家、收藏家、民國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而他自認為最重要的身份是「大玩家」。他還有很多名號:京城才子、香江神筆……論寫作,他25歲寫的知青小說《大黑》得了「當代文學獎」;論劇作,他27歲寫的《畫聖吳道子》得了中央電視臺「中外電視優秀劇作獎」;論美術,他的油畫「天眼」系列,獲得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金獎。就連時下年輕人愛玩的新媒體,他都能玩得很溜,今日頭條還給他發過一個「2019年度藝術家」稱號。
人們提起他,都會想到一個詞「名門之後」,因為他的父親是戲劇家吳祖光,母親是「評劇皇后」新鳳霞,祖父是辛亥革命功臣、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的吳瀛。他的家族宜興吳家,往近了說,與國共兩黨的創建元老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往遠了說,自宋、元、明、清歷代,都是一方望族,人才輩出。
「現在是九百年老怪,向你們問好。」他對著攝影師的鏡頭,貌似一本正經地說:「我是吳歡。」
01、祖輩的朋友圈:九百年文脈
吳歡的祖輩家史,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間,迄今已是九百多年文脈傳承。
據江蘇宜興博物館保存的《宜興縣誌》、《宜興文昌閣進士榜》和《吳氏宗譜》等史料記載,宜興吳家歷史上出過七十六位進士。吳氏祖先對其家族的血親繁衍構成甚為講究,尤其注重文脈傳承,亦所謂門當戶對。因此據家譜記載,吳氏家族成員中歷代以來,狀元、榜眼、探花後人相互聯姻的情況常見,這便決定了吳家世代串聯起來的「朋友圈」,大都是功名顯赫,非富即貴。
然而即便如此講究血統的傳承,據吳歡介紹,祖上也並非代代都是順風順水,際遇坎坷、家道中落的情況,幾百年來在家譜記載中也是普遍出現,往往是前幾代顯赫,後幾代沒落。吳氏先人中甚至有窮困潦倒,人死了之後無錢掩埋,就埋在牆角之下的明確文字記錄。「然而吳氏家族歷代先人對於文脈的傳承,有著嚴格並定為鐵律的家訓,再窮也要讀書。」吳歡說,「所以即使家道中落,後人又能從衰敗的社會底層考取功名,青雲直上,重振家風。」
讀書多了有見識,自然知道文明精華所在。自明代以來,吳家收藏過諸多寶物,也同很多文化大家和能工巧匠關係密切。例如元代黃公望所作名畫《富春山居圖》,明朝時在吳家祖宅「吳仕楠木廳」收藏了五十多年,藏畫之處名為「雲起樓」,董其昌題匾。宜興紫砂壺藝術的開山大師供春,早年在吳家做過書僮,供春跟隨的主人就是吳家明朝的祖先吳頤山。
而吳家在江蘇宜興一帶曾經建造過二十幾座園林,是江南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美國著名漢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教授高居翰,就是專門研究吳家祖宅「止園」的學界權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到了清代,《富春山居圖》的收藏人吳洪裕臨終,想要焚畫為自己殉葬。所幸他的侄子吳靜庵從火中搶救出了國寶,但畫也被燒出洞眼,從此一分為二,輾轉流落民間多年,後來被乾隆帝收於宮中。民國建立後,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民國政府對故宮文物進行清點接收,負責這項工作的市政公署坐辦(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政府秘書長)吳瀛,擔任了故宮博物院建院管委會的常委,當時他還不到三十歲。
吳瀛就是吳歡的爺爺,也是《吳氏宗譜》記到清末的最後一代家族成員。其後抗戰爆發,吳瀛押運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的因緣巧合,讓他又成為祖上收藏過的《富春山居圖》等一大批國寶的守護人。
吳歡研究家史,對「爺爺的朋友圈」尤為熟悉。往上數兩輩,吳瀛的父親吳稚英曾在張之洞的幕府任職,吳稚英的父親吳殿英則在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期負責軍務,幫助張之洞創建和訓練了湖北新軍,正是這支軍隊後來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吳瀛的母親莊瑜廈也出身名門,莊家祖上做過乾隆帝師,莊瑜廈的弟弟莊蘊寬是支持孫中山、黃興發動革命的晚清軍官,辛亥革命勝利後出任民國政府江蘇都督。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大典,主席就是時任民國政府審計院院長的莊蘊寬。
吳歡的父親吳祖光,就出生在莊家。莊蘊寬對這個侄孫特別喜歡,作詩一首:「韶歌清澈又鈴圓,此是新生雛鳳緣。寄取初三天上月,一彎眉似我參禪。」「我爸吳祖光小名韶韶,所以詩裡寫『韶歌清澈』。」吳歡說,「更妙的是這首詩裡還有個『雛鳳緣』,預示我爸後來娶了我媽新鳳霞。」
吳家姻親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莊蘊寬的表姐夫趙鳳昌。趙鳳昌是張之洞的首席幕僚,有「民國諸葛」之稱,是民國時期的大金融家。國學大師南懷瑾評論趙鳳昌「控制了晚清東南半壁的金融」,以趙鳳昌為首的蘇滬財團,為孫中山成立臨時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
02、爺爺的朋友圈:捐寶愛國
「中國有一個最早覺悟的文化官宦階層,他們在國民黨和共產黨建立之初,就意識到中國的未來將產生巨變,因而曾經積極地支持過許多進步青年的革命活動。」吳歡說,「吳家就是這些家族力量中的重要一支。」
吳家早年就和共產黨的建黨元老們有密切關係。「瞿秋白是我爸吳祖光的表哥,夏明翰的母親陳雲鳳是我爺爺吳瀛的表姐。」吳歡說。1927年李大釗就義,吳歡的爺爺吳瀛在家中收留了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吳瀛在民國初建時,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外事部門的主管,與陳獨秀一起給出國的留學生發放護照。
所以吳瀛與「南陳北李」都是好朋友,一直到吳歡這輩,「我和李大釗外孫女(李星華的女兒)賈凱琳、李大釗的孫子李紅塔,陳獨秀的孫女陳長璞,都是常年走動聯絡,友誼長存。」吳歡說。還有共產黨元老董必武早年在黎元洪的湖北軍政府秘書班子裡任職,就與吳瀛交情深厚。後來到「文革」時期吳家遭受衝擊,「我家的四合院被七家造反派強佔,正是董必武夫人何蓮芝找國管局為我家要房,安排住處。」
在中共黨史和毛澤東年譜中,都有對共產黨早期一個重要活動地點「李氏芋園」的記載。這是一個很大的莊園,佔地兩萬平米,是清朝湖南名臣李星沅的私宅。「李氏芋園」裡留宿過毛澤東母校長沙第一師範的幾位先生:修身教師楊昌濟、歷史教師黎錦熙、國文教師袁仲謙、教育實習主任徐特立等。毛澤東也是在「李氏芋園」初識了老師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李氏芋園」當時的女主人,正是吳瀛的大姐吳琴清,她的夫君則是法國文學翻譯大家李青崖。李青崖留學比利時,最早接觸西方先進思想。學成歸來後,他將一批先進的文化人請入「李氏芋園」老宅,並於1919年與徐特立等人成立「健學會」,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長文《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用「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這樣熱烈的語言來為其造勢。
民國初年各地局勢混亂,湖南督軍張敬堯為非作歹,引發民憤。當時的學生領袖毛澤東組織了赴京請願團,目的是「驅逐軍閥張敬堯」。臨行前,吳琴清、李青崖特意囑咐毛澤東,到北京去找時任北京政府坐辦的吳瀛幫忙。
1919年12月18日,毛澤東到北京,吳瀛把毛澤東等人的食宿安置在他北海團城辦公室對面的福佑寺內。毛澤東向吳瀛介紹了張敬堯在湖南的種種惡行,吳瀛即刻去找了舅父、民國政府審計院長莊蘊寬,又請莊出面去找時任總統徐世昌和國務代總理靳雲鵬反映情況。後來靳雲鵬下令免去了張敬堯的軍職,青年毛澤東的「驅張運動」取得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點名要李青崖做上海文獻委員會主任和上海文史館常務副館長,吳琴清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市長陳毅則請文物專家吳瀛建立上海博物館和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而吳瀛由於勞累中風,1955年回到北京,在長子吳祖光家中休養。1953年出生的吳歡,就是那時跟著爺爺從上海搬家來到北京。
「知道我爺爺來北京以後,很多熟悉的領導和各界名流都來我家看望。」吳歡說,「這麼多人來看我爺爺,他特別高興,就讓我爸爸打開從上海帶過來的那些大小箱子,給朋友們欣賞他收藏的文物。」吳瀛的私人收藏裡有很多價值連城的字畫、古董,吳祖光就建議說:「咱們家這麼多東西,乾脆捐了吧。」
「我爺爺答應了。」吳歡說,「後來中央就安排鄭振鐸來具體辦這個事,接收吳家捐給國家的241件文物,這是1955年轟動文化界的大事,我家現在還有故宮博物院開出的接收清單。」另外,新鳳霞也把自己解放前演戲的112件珍貴的戲裝和首飾行頭,捐給了中國評劇院。吳家傾囊奉獻,表達對新中國的熱愛。
03、父母的朋友圈:一流人物二流堂
吳歡的父親吳祖光,是著名的學者和戲劇家,母親新鳳霞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有「評劇皇后」美稱。兩人的結合是文藝界的佳話。婚禮那天,證婚人是郭沫若,主婚人是歐陽予倩和陽翰笙,到場賀喜的有茅盾、梅蘭芳、洪深、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吳歡說,曾經擔任周恩來總理秘書的郭英告訴他:「你爸媽結婚的請柬是交到我手上轉給周總理的。總理那天忙,去不了,所以主動提出在中南海家中為你爸媽補辦一次小型婚宴,還請了老舍、曹禺兩家人作陪。」吳祖光與周恩來在解放前就結下深厚友誼。1945年,吳祖光在重慶編輯《新民晚報》副刊,首發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幫助共產黨提升了文化影響力。周恩來為此多次說過:「吳祖光是我在文化界最好的朋友。」
如果說吳歡「爺爺的朋友圈」多是政界要人和文博界大家,那麼吳歡「父母的朋友圈」則是幾乎囊括了從民國到新中國初期的文化藝術界名流巨匠。上世紀五十年代,吳家的四合院在王府井附近,正對著中央美院,這個小院就成了北京最有名的文化沙龍,名曰「二流堂」。
「二流堂」這個名字是郭沫若起的,在中國現當代文化史上,代表著一個由眾多進步文藝名人自發組成的團體。「二流堂」的常客有哪些人?吳歡的好友、徐悲鴻長孫徐小陽寫過一篇文章《吳家四合院,北京大沙龍》,其中提到吳祖光新鳳霞夫婦常在家中組織聚會,賓客名單可謂群星璀璨:
齊白石、徐悲鴻、郭沫若、沈尹默、老舍、巴金、茅盾、曹禺、張伯駒、潘漢年、夏衍、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沈從文、傅抱石、趙樸初、謝冰心、錢鍾書、聶紺弩、李苦禪、李可染、蔣兆和、蕭軍、蕭乾、啟功、張樂平、艾青、丁聰、廖冰兄、黃苗子、鬱風、黃永玉、宗其香、馬思聰、盛家倫、焦菊隱、馬連良、蓋叫天、張光宇、張仃、趙丹、白楊、上官雲珠、張瑞芳、秦怡、侯寶林、馬三立、謝晉……
「我從小見慣了這些名人,可以說不是大藝術家來不了我家。」吳歡說,「其實那時候搞藝術的很多人都窮,但是我們家有錢,主要因為我媽,她的票房全國排第一。」新鳳霞當時主演的評劇現代戲《劉巧兒》拍成電影,風靡全國。
「全國從南到北,人人爭唱劉巧兒唱段,只一個唱片全國發行版稅收入就是天文數字。我母親唱戲的老夥伴趙麗蓉在世時經常提起,建國初期梅蘭芳先生年紀大了,不太演戲,梅劇團發不出工資,文化部是從新鳳霞的劇團裡給梅蘭芳先生的劇團撥款發工資。」吳歡說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就是每天家裡都宴開兩席,來吳家吃飯的都是窮困的藝術家和中央美院的教授們。吳祖光說過:「我平生的一大願望是帶朋友吃遍天下。」吳歡的名字是齊白石給起的,寓意取自道家「無為無不為,無歡無不歡」的哲學。
「當時擔任中央美院國畫系主任的葉淺予先生,畫《開國大典》的油畫大師董希文,以及很多美院大教授都經常到吳家喝茶聊天,順帶教吳歡畫畫。」徐小陽說,「到吳家做客的那些大師們,比如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禪、黃胄、黃永玉、張光宇、張正宇等,都會親自指點他。歡哥是獨門受教,名師如雲。」
但吳歡自小調皮愛玩,畫室裡坐不住,他倒是美院足球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我爸媽對我是無為而治,基本是放養狀態。」吳歡說,「我們家對小孩子的教育就是別進官場,就好好讀書,學門手藝,最好是學習科學技術。」他哈哈一笑,「我後來還是學了藝術,這點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但對我來說,只想活得自在隨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04、老頑童的朋友圈:交遊四海
滄桑歲月,風流雲散,曾承載吳歡童年記憶和眾多文藝名家歡聚時刻的「二流堂」已成歷史。吳家的四合院在「文革」時期被造反派強佔,十年浩劫結束後,「我爸本來是可以把院子要回來,他沒要,年紀大了怕麻煩,捐了。」吳歡說,「後來那院子拆掉,地皮上新建起來的,是如今協和醫院的急診樓。」
吳歡就出生在協和醫院,他長大後才知道,自己降臨人世的這座醫院,竟也和自己的家族有著百年淵源。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財團、以石油生意起家的巨富洛克菲勒家族,出於慈善公益的目的,在中國北平投資興建了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
美國《時代》周刊有報導稱,從1913年開始的十年間,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用於慈善事業的投入約8000萬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約1000萬美元的投資,就是建立了協和,將現代西方醫學的種子播撒在了中國的土地上。經過多年發展,洛克菲勒基金會為協和的建設總計投入超過4800萬美元。而在協和籌建過程中,代表民國北平市政府與美方對接聯絡的重要參與者,就是吳歡的爺爺吳瀛。
「因為吳瀛當時的職務相當於市政府秘書長,他又是那個政府班子裡英文水平最高的人,所以就成了與洛克菲勒家族溝通合作的關鍵人物。」吳歡說,協和醫學院建設過程中,從中美雙方文件的起草、翻譯、審閱,到建築方案的討論甚至建築材料的採購,吳瀛代表北平市政府做了大量具體工作。他的辦事能力和高效率,也得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稱讚。「可以說我們吳家和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交情,從我爺爺那輩開始,也有百年之久了。」
這份跨越中美兩國的百年友誼至今仍在延續。2011年3月,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傳人史蒂芬·洛克菲勒來到北京與吳歡會面,兩人同遊故宮,史蒂芬還收藏了吳歡的書畫作品。那年7月吳歡又到紐約,回訪史蒂芬·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後人再度歡聚一堂。
「歡哥交遊廣闊,朋友五湖四海,他這麼多年走遍世界各地,推廣中國文化,真是做了很多實事。」徐悲鴻長孫徐小陽說。吳歡是第一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頂層辦畫展的藝術家,畫展開幕時的主持人是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因為吳歡身份特殊,他到臺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吳伯雄都設宴款待,「弄得我這個晚輩很不好意思。」除了與洛克菲勒家族的後人交往,另一個世界著名的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也待吳歡為上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巴黎羅浮宮辦展,展示珍貴的家族藏品,再去拉斐特酒莊品酒,都邀請吳歡出席。「吳歡就是個老頑童,大玩家。」徐小陽說。
而在吳歡看來,「玩」是一種生活方式,廣交朋友、多結善緣,則是他的處世原則。他提到吳家祖上,明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的吳亮,「大理寺少卿就相當於那時候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吳亮做官做到這個位置,算是把官場看明白了。他就辭職回家,研究園林,興辦私塾,教育孩子。」吳歡說,吳亮是明代著名園林「止園」的主人,他為什麼給自家園子取名「止園」呢?「說的就是人的一生啊,不能總是一心往前走,在恰當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吳歡說,「明事理,知進退,凡事留有餘地,當止則止。」宜興吳家九百年傳承,幾經朝代更迭、戰亂災荒,卻能保持文脈綿延不絕,其中奧秘哲理,也許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