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弒母真實動機是為出國籌錢
12月24日,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檢方指控吳謝宇涉嫌犯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在法庭上,吳謝宇對檢方指控供認不諱。吳謝宇供述稱,他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
吳謝宇稱,自己本想殺害母親後自殺,但作案後因恐懼放棄自殺。殺母后,吳謝宇謊稱母親出國陪同他交流學習,騙取親友錢款共計144萬元。
12月28日,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根據警方公布的信息及媒體採訪的資料,詳細分析了吳謝宇弒母的犯罪心理。
李玫瑾認為,吳謝宇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吳謝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的內心沒有靈魂,他太現實,現實到突破人性底線,現實到沒有信仰。
李玫瑾分析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但討好別人很心累。吳謝宇很聰明,也很有野心,當他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進入全球TOP名時,出國成為他主要目標。
吳謝宇的家庭並不富裕,他母親無法提供出國留學費用,而他母親又不允許他去借錢,他的人格決定了他連他母親這一關都過不了。
李玫瑾說:「他如果說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出國留學需要錢,需要向人借......哪怕與母親爭吵,都不會發生這樣的結果。」
吳謝宇母親古板傳統,堅守自己信念,她的堅守與兒子的渴望不可能融合。吳謝宇出國不可能帶上母親,只有殺了母親才能籌到錢。但由於涉世未深,他萬萬想不到,出國手續很複雜,殺了人,也騙到了錢,但卻走不成了!
李玫瑾表示,吳謝宇的作案手段很技術男,但對社會的複雜一無所知,導致最終無路可走。
教會孩子熱愛學習更要熱愛生活
陶行知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人類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改善生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和享受幸福生活,而不是為了學習,更不是為了考試。
在當今的中國,「溥儀式」孩子很多很多,小學生不會剝蝦,中學生不會洗衣,大學生不會做飯。孩子們被父母和祖父母包圍著,保護著,什麼也不需要做,只需要學習就行。
結果,許多孩子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而一些孩子是學習沒搞好,生活能力也完全喪失了,甚至連愛的能力都沒有了。
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素質,最有效的辦法是教育生活化,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會潛移默化被影響和改變。
生活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存在於孩子的一呼一吸之間,一餐一飲之中。孩子只有懂得生活,才會真正熱愛生活。
教會孩子學習重要生命更重要
生命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讓孩子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死亡是人生繞不開的話題,不明白死亡,就不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珍貴。
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尊重、熱愛生命,正確理解困難、挫折和死亡,才不會鑽牛角尖,不會幹自殺、自殘或殺人的傻事。
一份心理諮詢數據顯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學習。在「唯分數論」的教育體制下,家長和老師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聚焦在與孩子成績相關的事情上,生命和安全教育嚴重缺失。
還有一些孩子,為了一點小利不擇手段,或因為其他的原因,殘忍殺害同學親友,甚至手刃自己的父母,觸目驚心,1994年的清華投毒案、1997年的北大投毒案,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高考狀元因相貌自卑殺人,北大發生過多起弒母案,吳謝宇是最近的弒母作案者。
作為父母,應該在生活中應不斷引導、啟發孩子,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悅納自己,勇敢面對困難和現實。
父母要讓孩子在感受成功、快樂等人生正面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有機會感受和體驗人生挫折、痛苦、疾病等負面意義和價值,幫助孩子豐富生命的意義。
你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