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去德國,我們滿眼看到的總是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等等奢侈品牌,不可否認,德國的世界知名品牌很多,8110萬人的小國,擁有2300個世界品牌。但是,透過這些光環,你會發現一個普通老百姓日子緊緊巴巴的德國,發現一個效率低下的德國。
都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當我們身邊很多人在一味嘮叨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住在幸福窩裡了。我們僅從住房一個側面,與德國比較一下,感受我們居者有其屋的幸福。
第一,我們是有屬於自己房子住的。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總資產為317.9萬元,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北京892.8萬元、上海806.7萬元、江蘇506.9萬元。96.0%的家庭擁有住房。
是的,你沒有看錯,在中國,只有4%的家庭沒有住房,我們居者有其屋。養得起豬壘得起圈,娶得起媳婦買得起房,在傳統中國人的概念中,買房子置地就是幸福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人的幸福感應該不低。
第二,德國人是普遍沒有房子的。
2018年,德國聯邦統計局進行過一次調查,數據顯示:德國4000萬個家庭,55%的家庭沒有己的住房。而在首都柏林,從2008年以來,每年有40000名高收入群體者搬進這座城市,擠壓普通人的生活空間,租房住的年輕人更是達到了80%。
卡爾·馬克思大街,寬90米,建設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位於柏林的核心地帶,兩旁都是七層到九層的樓房群,街巷綿延2.6公裡,居住在這裡的,是最早的一批柏林市民。
他們住在這裡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德國統一的時間,但是,他們沒有住房的所有權,只是房客,按月交租金。如今,這些老建築,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們將廉租房轉為商品房的目標,很多人面臨隨時流浪街頭的囧地。
第三,德國人為什麼買不起房。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德國人工資低,房價高。雖然不同城市的差異性存在,但平均下來,德國的普通工作崗位工資如下:
技工:譬如受過培訓的電工、修理工等,每月工資約3003歐左右;
公務員:稅後每月工資在2300歐左右;
剛畢業的學生:入職後在公司稅後1600歐左右。
根據這個數字,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到,德國普通職工每月大約能拿到3000歐元左右,一年下來就是3.6萬歐元。
那麼,德國的房價是怎樣的呢?相對於這些工資收入來說,太高了。
柏林有12個區,從2008年以來,房價持續攀升,這個軌跡和我們北京奧運會後差不多。當時的房子均價大約為1358歐元每平,12年後的今天攀升到6000歐平每米,而米特區、弗裡德裡希斯海因-克羅伊茨貝格區、夏洛藤堡區等好的地段,已經接近8000歐元每平。
我們以均價購買最小的50平住房,大約需要30萬歐元,用這個數字除以年收入3.6萬歐元,就可以知道,德國人不吃不喝要8年零3個月才能買下這套房子。
其次,德國人不買房子,和消費習慣有關。德國人有錢就花,沒有存錢的習慣。很多人認為買了房子會透支自己的幸福,而更多的年輕人認為,買了房子就把自己固定到一個城市裡了,少了自由。
另外,德國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租房住很划算,我們以上文提到卡爾·馬克思大街為例,這裡是柏林市中心,但每月住房租金每平米10歐元,你在這裡租上50平米,租金每月500歐元,剩下的錢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還有一點和我們不一樣的是,德國作為後工業化國家,城市化已經達到90%,那些有錢的德國人,會選擇在農村買地建造自己的別墅,不喜歡住在喧囂的城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