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用蜂蠟布包食物。
張帥平時自帶餐具。
幾年下來垃圾量僅1瓶玻璃罐,聽上去好像不可能的事,還真有人做到了。
在廣州也有類似的「零廢棄」生活實踐者,他們通過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創餐廚垃圾堆肥等方式,儘可能少製造垃圾。這群零廢棄生活實踐者的日常是怎樣實踐「零廢棄」的?讓我們走進他們的「零廢棄」生活。
A
拒絕一次性便利
吸管都用不鏽鋼材質的
攤開條形方巾,用夾子把麵包夾進,一折一包,幾秒鐘後麵包就包好了。就算麵包上有杏仁碎和巧克力醬,也不會弄髒方巾。方巾的表層塗有蜂蠟,用清水一衝晾乾後,方巾又可以再次循環使用。這塊小小的方巾,就是「減塑達人」張帥取代塑膠袋的其中一樣「神器」。
在天河北上班的張帥,每天上班的「行頭」除了電腦背包,還有一個小背包和一個環保袋,裡面裝著的都是他實踐「減廢」所需用到的用品,杯子、餐具、蜂蠟布一應俱全。
張帥一直關心環保,大約從兩三年前開始,張帥開始了「減廢」生活,而「減廢」的關鍵在於「減塑」,減少使用一次性便利用品。從此,他開始培養自帶水杯飯盒以及環保袋的習慣。買咖啡自帶杯子,在外吃飯自帶餐具,甚至連喝飲料的吸管都是用不鏽鋼吸管。到了現在,他幾乎可以做到一整天不產生垃圾。
就算是大家覺得買菜時必不可少的塑膠袋,他都有辦法解決。張帥說,肉類、豆腐等帶水分的食材可以用飯盒來裝。他的做法是儘量買幹水的蔬菜,一來直接可以裝進環保袋,二來保存的時間更長,不容易造成浪費。
「水果、蔬菜過度包裝,會造成塑料製品被濫用。」除了拒絕一次性便利外,「減塑」還要儘量減少買過度包裝的食材。他買菜一般都會選擇去菜市場而不是超市,就連醬油也拿玻璃瓶去打散裝的。
為了推廣「減廢」,他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拒絕便利」,不定期分享「減廢」生活方式指南,他也經常參加市集,售賣不鏽鋼吸管餐具、手工蜂蠟布等。
張帥這種拒絕一次性便利的生活方式得到身邊不少人的認同,他的家人朋友在他的影響下也開始減少使用塑膠袋。他認為,零廢棄生活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做到「100%零廢棄」。哪怕是開始帶一個杯子去買咖啡、帶一雙筷子去餐廳吃飯,都是一個好的改變。
B
用餐廚垃圾堆肥
巧手將冰箱改成堆肥箱
剩菜剩飯你會怎麼處理?大部分人相信都會當垃圾直接倒掉。但劉長華堅信,這些餐廚垃圾是可以變廢為寶的。
「我們日常產生的垃圾中,50%是餐廚垃圾,如果我們能減少這部分垃圾,加上做好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工作,將大大減輕廣州處理垃圾的壓力。」
2008年,劉長華開始研究家裡如何利用餐廚垃圾堆肥。試過用垃圾桶、報廢的消毒碗櫃,後來他發現廢冰箱用作家用堆肥箱效果不錯,一來實現高溫無臭可持續堆肥,二來可以再次利用大件家電垃圾,減少環衛系統的垃圾處理負擔。在他東圃的家,陽臺上就放著他專門用來堆肥的冰箱。
說起堆肥,很多人都會覺得老土,甚至會覺得很髒很臭。劉長華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處理得當,堆肥是可以實現無臭的。他介紹,在進行堆肥前,對餐廚垃圾進行適當的處理。對於體積較大的菜葉、果皮,要剪碎或者切碎,可加快分解速度,而剩飯剩菜這些熟餐廚垃圾,含有油、鹽、糖等成分,直接用來堆肥會增加堆肥難度及使用效果,建議收集時將湯汁倒乾淨,用水衝洗濾幹再用做堆肥。收集餐廚垃圾時用有蓋的塑料桶,而不是用塑膠袋,最大程度減少塑料使用。
堆肥的廢棄冰箱也要進行小改造———箱門往上,在冰箱底部鑽數個小孔。一為透氣,二為排水。每天的餐廚垃圾直接倒進去逐層堆放,當箱體只剩下三分之一空間時停止添加。劉長華說,堆肥所用時間因溫度不同而不同。天氣高溫時,一般15天左右可腐熟,冬天一般需要20-30天。此時,就可以將肥料搬到種植蔬果的土上,讓微生物繼續作用分解。
按照兩天一桶餐廚垃圾來算,一年下來他處理過的餐廚垃圾接近900斤,實行餐廚垃圾堆肥將近10年,他將幾噸餐廚垃圾全部變成種植蔬果的有機肥。劉長華說,家庭產生的餐廚垃圾及綠化垃圾等有機質可以變成陽臺天台、社區綠化乃至農莊農場種植所需的有機肥來反哺大自然,大有作用。
小Tips
零廢棄小課堂
什麼是零廢棄?這是21世紀興起的環保生活方式,包括了「循環利用」,但又超越了循環利用。通過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減少消耗,並確保產品被重複使用併合理回收。
●儘量在本地的市集或農夫處購買食材,減少運輸和包裝成本,減少網購。
●儘量在家下廚。可以儘量減少使用外賣塑料容器,也吃得更健康、更經濟。廚餘還可以用來堆肥,零浪費。
●不要為了環保去購買新東西。比如不用塑料了就要買很多玻璃罐,結果造成新的浪費。塑料製品已經被製造出來了,多用幾次才更對得起所耗費的資源。
採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