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音響調音熱愛者《音響二十要》

2021-02-13 教會音視頻

為什麼要寫「音響二十要」

自臺灣有人開始寫音響器材的評論以來,有關音響器材表現的各種名詞、形容詞就一直處於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而且,許多名詞或形容詞也一直被評論員或讀者們誤 解、誤用,以致於產生許多不應該有的迷惑與矛盾。究其原因,中國人「差不多先生」的個性脫離不了責任,國內國外土洋雜用的名詞也是原因之一;最後,評論人 員本身及讀者未能對器材評論中所用的名詞、形容詞深思也是幫兇。因此,許多評論甚至可說是玩弄文字遊戲,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說得直接一點,許多評論文章 距離應該有的精確、紮實境界還有一段距離。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項所苦,曾經寫了一篇「音響十要」的短文,當時只是簡單說明我評論器材的方向。事隔多 年,我發現「音響十要」早已經無法滿足「精確」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評論文章仍然會因偷懶而寫得不夠周全。因此腦中就蘊釀著要重新為如何寫、 看器材評論文章下個較詳細的分項。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如果大家覺著對自己有用,可以分享、轉載、評論。 )
音響第一要: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 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 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 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或許 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 當您在稱讚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 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 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裡,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裡,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 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 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 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裡,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 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臺 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 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於 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 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 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 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 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 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 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 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 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 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 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 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 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 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 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於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 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 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 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 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 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 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體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體負責。這 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體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 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經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 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 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

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 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 並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只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

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 域以外,其餘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 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只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 已。



極高頻

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 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了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儘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 要製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裡,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製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 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 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您還記不記得以前的 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 「不解」,為什麼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麼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了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於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 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之後,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當 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鬆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 後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並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 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



音響第四要:音場表現

「音場」到底是什麼?在美國,「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為無論是「聲音的舞臺」或「音臺」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於「Sound 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由於受到頻率響 應曲線分布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於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於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 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臺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為音場的形狀。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場演奏時的 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於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 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



音場位置

除了「形狀」之外,音場還有「位置」的問題。這裡面包括音場的前、後、高、低。有些器材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些則後退。有些音場聽起來會覺得浮 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臺一般。會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擺位與頻率響應的均勻與否皆為重大影響因素。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 該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後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後高的模 樣出現。像銅管就極有可能位置較高。至於整個音場的高度?常您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應該是音場的略低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 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於音場的前、後位置應該在那裡?應該在「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後延伸。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 易求得,因為它與聆聽軟體也有極大的關係。通常,從喇叭後沿一線往後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後縮」得太多。



音場的寬度

常常聽到發燒友誇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牆,甚至破牆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誇張而已。我想 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牆。至於破牆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 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裡才算數,牆外的東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裡。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在只在我的牆壁之內而已。


報名舞檯燈光技術培訓、音響調音技術培訓
微信:yushuo4444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在我把它歸於音場的深度。為什麼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並列呢?因為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 卻仍屬音場的範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牆而出,深到對街。這 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一線樂器與最後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 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後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境由於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衝,此時,音場的深 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後縮,結果被誤以為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 就不會錯了。





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 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弦樂有黏滯 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 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麼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音響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幾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只要是有換機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音響二 十要」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餘各項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 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麼該件器材的 價值恐怕也不低了。



音響第七要: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後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音響第八要:定位感

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裡」。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 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 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 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裡,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音響第九要:活生感

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暫態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沈沈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音響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

顧名思義,結像力就是將虛無飄渺的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的形體展現出立體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歸入「形體感」中。 後來我仔細思考過,認為用結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現在將之改為結像力與形體感。結像力好的音響器材會讓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也就是我常說的 音像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音響第十一要: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 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髮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複雜 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其實,細節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生的結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併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並不能代 表所有的細節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後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併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 因此,我在此都儘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二十要」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係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 楚,那麼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麼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 平的解析力。



音響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

其實,速度感就是暫態反應 的結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迴轉率的具體表現。老外通常會將這項說成是暫態反應而不說速度感。不過,臺灣習慣的用語是速度感。對於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暫 態反應更容易了解。基本上,這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釋了。



音響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

強弱對比也可以說是老外所說的動態對比,也就是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一般而言,強弱對比也可以分為「對比強大」的強弱對比與「對比極小」的強弱對比。 我們常說古典音樂的動態很大就是指它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大聲,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並不大,所以我們說它雖然大聲,但是動態對比並不 大。什麼是對比極小的動態對比呢?也就是強弱很接近的細微對比。這種細微的強弱對比就像水波蕩漾般,遠遠看好像不動,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細微的在波動。強 弱對比用最淺顯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極大的強弱對比是拍打巖岸的海浪;極小的強弱對比就是清風吹拂下的湖水波動。



音響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到底樂器的線條、形體要多大才算對?到底人聲要一縷如鏈?還是要豐潤有肉?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音響迷。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 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 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現場音樂會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錄音時,錄音師都會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來說到整個管弦樂團 與小提琴做協奏演出時,如果完全按比例縮小,那麼小提琴的音應該要細小得不能再細小,而不是我們在CD上所聽到的那麼清楚、強勁。所以,正確的「樂器與人 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作大小比例。樂器如此,人聲亦然。其實,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縮小與否的問 題,而是因為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誤解。例如您的房間在100Hz左右有嚴重峰值的話,定音鼓敲起來一定會特別的大、特別有勁;大提琴、低音提琴亦 然。這才是真正錯誤的比例。所以,在評寫「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時,應該特別注意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影響。


音響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

「質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家俱的木頭質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的質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了解,所謂「質感」 京是指該物體「材質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並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 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感不 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謂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 擦弦質感不像。而「形體感」則更容易了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總之,質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 代名詞。至於「空氣感」又是什麼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感很好」。可是,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 「質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感大部分是「接觸」後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 了拉奏時的擦弦質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生的「空氣感」。


音響十六要:細節再生

細節大概是泛指樂器的細節、堂音的細微再生與錄音空間中所有的雜音。一件音響器材細節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經由AB Test 比較出來。為什麼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細節較多呢?我想這與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靈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關。細節少的器材聽起來平板乏味:細節多的器材 起來趣味盎然。一件優秀的音響器材,其細節的再生當然是豐富無比的。



音響第十七要:空間感

我常常說,如果一套音響系統(包括器材與空間)能夠「使音場浮出來」,那麼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間感。請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聽到」。真正表現 好的音場與空間感絕對是可以「看到」的,而非僅「聽到」而已。什麼是空間感?那就是錄音場所的三度空間實體大小。要能夠將空間感完全表現出來,絕佳的細節 再生是絕對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說,如果聽不到完整的堂音,那麼「空間感」也無法完整的再生出來。什麼又是「堂音」?堂音與「殘響」 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誤認「堂音」就是「殘響」。其實,這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殘響的英文是 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圍、環境或氣氛,後來被引申為音樂廳中的堂音。從「氣氛」二字,我們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圍在我們周 圍的音樂細節。除了感性的意義之外,Ambience另有一個理性的解釋,那是狹隘的指傳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換句話說藉由第一次反射音與真接音的時間 延遲,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廳空間的大小。因此,如果我們無法在軟體中聽到堂音的話,我們便無法「看到」空間感?「殘響」在一般的解釋中,當然也可以說 是反射音。但是,殘響有一個更嚴苛的時間定義,那就是指一個猝發音發生之後,聲音的能量衰減到原來的百萬分之一(60dB)的時間長度。換句話說,通常我 們會說:「這個音樂廳的殘響真豐富、真美」,而應該說殘響較長較短。反過來說,我們也不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太短」,而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 真豐富、真自然」。



音響第十八要:整體平衡性

每件音響器材都和指揮在控 制樂團一樣,應該求得一個整體的平衡性。這就好比一個樂團中,人人皆是獨奏的高手,但是每一個人都想出鋒頭,不聽指揮的詮釋,如此一來雖然個別演奏水準 高,但是樂團的整體平衡性一定很差。這樣就不是一個好樂團。同理,一件音響器材的前述十七項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無法把這十七項要素做一個精妙的平衡, 那麼也一定不耐久聽。此時,不管解析力再高、強弱對比再好也沒有用。關於這項,我們無法用尺度去度量出來,要分辨整體平衡性就像多聽音樂會才能分辨樂團好 壞一般,祗有靠自己豐富的聆聽經驗來判斷了。除此之外,整體平衡性說的還有高、中、低頻段的適當量感分配。例如我們所說的低頻基礎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謂 低頻基礎就是低頻段在整個音樂裡造成的穩固、穩定的狀態。大部份的音樂迷都希望音樂是很厚實、豐潤的,而不希望高頻多過中頻、低頻,而造成頭重腳輕的情 況。這種合理的高、中、低頻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說旳整體平衡性。整體平衡性好的器材聽起來就會耐聽,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音樂性。在此順帶一句,當您在做喇 叭擺位時,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體的平衡性。千萬不要為了音場表現,而犧牲了雄厚的中頻與低頻。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離牆太遠時低頻會不足,那麼就應該 讓喇叭靠牆擺。



音響第十九要:器材個性

每件音響器材都和人一般,有著自 己的個性。有些器材聽起來像紳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溫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熱情得像卡門。由於個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須如婚姻大事一樣,慎重其 事。二件火爆脾氣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讓您難以消受。反之,二件溫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個性的認知絕對是必要的。在此我必須鄭重的告 訴讀者們,根據我長期試聽音響器材的經驗,我認為器材本身個性上的差異要大過各器材之間真正品質的差異。也就是說,一般讀者們所認為的器材好壞往往可能是 不同個性搭配下所產生的個人好惡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壞往往被個性所掩蓋。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個性是有其絕對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個性,當然也就 無法做合適的搭配。這樣一來,聲音要好聽就難了。



音響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薦


這「第二十要」是特別為評論員而寫的。一個負責任的音響器材評論員應該就他自己豐富的經驗,向讀者推薦適合的搭配組合,否則,讀者枉費看了前十九要,卻 因自己缺乏其他器材的個性資料或搭配經驗,到頭來仍然不知該項被評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邊器材。對於評論員而言,這是為德不卒。所以,當您寫完十九項要素 之後,一定不要忘了,為讀者推薦適合的搭配組合。我再次強調,不當的器材搭配往往比材本身的好壞影響更大。不僅是一般音響迷,就是連音響評論員也經常會 因為不當的搭配而誤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這是很遺憾的事。其實,任何一位評論員只要聽得愈多,就愈不敢為一件器做黑與白、好與壞的二極化評語。因為在 這二極之間往往還存在著許多可能性。所以,聽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極化的答案。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電影時最喜歡問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壞人?為了 減少犯錯的機會,評論員在聆聽器材時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後再將自己的搭配推薦告訴讀者。

報名舞檯燈光技術培訓、音響調音技術培訓
微信:yushuo4444


相關焦點

  • 徹底解決低頻,音響調音難點
    音響任一個頻段,能把錄音軟體表現好的點,聲音是在「實」的中間點。這種現像是音箱的特性造成的。音箱這個特性是音響正確調音的難點,也有了音響正確調音的目標點。」   全頻每一個頻點,把聲音調整到「實」的中點,這是音響系統真正的量感平衡。在量頻坐標上,把點連成線,這條線就是這套系統的聲音「實」的量頻曲線。不同搭配的音響系統,有不同聲音「實」的量頻曲線。
  • 音響系統協調大法——調音那點事
    人們常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在改裝中也是如此,好聽的音樂會讓人感到放鬆和愉悅,在汽車音響的改裝升級中,專業的店家、器材、功放、線材、隔音、調音等缺一不可,今天咱們著重分享關於調音的那些事,調音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 好音響是怎樣煉成的!採訪Bose調音師
    所以這次借著Bose為榮威RX5 MAX調音的機會,我採訪了Bose的汽車系統調音工程師Nicholas Lade以及Bose汽車系統中國區工程負責人徐徐,6個問題,快問快答,一套好的汽車音響設備是如何煉成的。
  • 張啟東:不同用途的音響設備調音方式也不一樣!
    張啟東:不同用途的音響設備調音方式也不一樣!最近一個客戶找我諮詢一個事情,KTV音響設備唱歌的效果不錯,但是有一位來體驗音響設備的朋友反應說混響和回音效果太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KTV音響設備在安裝調試驗收後,又被人調亂了數據導致唱歌的效果發生改變?
  • 張啟東:KTV音響設備多久需要進行一次調音?
    張啟東:KTV音響設備多久需要進行一次調音?大家都知道每一套KTV音響設備需要進行調音,但是多久調一次呢,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調音呢?這次我就來給大家做個詳細的分析,從營業型KTV音響設備、家庭KTV音響設備到高端音響工程。
  • 什麼是音響二十要?
    許多JS也利用發燒友意念上的模糊大作文章:「X萬元的X牌世界名箱不過爾爾……,我自己做(或代理)的箱子如何鬆軟、柔和,比他們好聽多了!」那麼衡量一個音響發燒產品究竟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除了音色之外是否還有許多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臺灣發燒宗師劉漢盛的《音響二十要》是解讀這方面問題公認的權威。也許看後您總是不能體會或不能完全體會,怎麼辦?
  • 音響二十要-劉漢盛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寫「音響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響論壇」第40期,隔了不久又寫了一次算是補述的材料。這次為了第七屆音響大展我們自己編的手冊,我又寫了一次。前後三次寫「音響二十要」,時間隔了五年多。五年後檢視我所寫過的二篇「音響二十要」,幾乎已經沒有多少補充或更改的必要。不過,為了讓讀者們不必分篇去找,並且也藉此機會重新整理「音響二十要」的思緒,我還是決定再寫一次。
  • 一位現場調音錄音師的音響與HIFI路
    ,長達30年的音響專業生涯,也使得自己有了一個相對專業的聽音感官。M3實在太大,而且黑乎乎的家人說不好看~~~~客廳黨的我只能妥協換了略小的丹拿聲學C3A,這對音箱和M3不一樣,它產自丹拿聲學的設計師Andy Munro在英國的公司Munro Acoustics,這是一套三分頻的電分系統,C3A與M3的不同在於C3A屬於Master母帶製作監聽,用於後期母帶製作,聲音趨向於HIFI系統的定位,比M3素質更HIFI一些,當然由於每邊少了一個12寸低音,聲音的寬鬆度是要比
  • 音響二十要的重新釐清
    自從我在本刊第40期發表看、寫音響評論的「音響二十要」以來,我相繼的與一些讀者、主筆們討論「音響二十要」中的一些小問題與未盡圓滿之處。還有,就是有些讀者對於「音響二十要」還存有某些疑點。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必要再為「音響二十要」做釐清與解釋;同時也藉此機會修改一些我認為不盡理想的地方。以下,我將以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來將「音響二十要」再討論一次。如果您是新進讀者,請在閱讀此文時先將第40期拿出來熟讀。
  • U17:汽車音響調音新手入門秘籍,主機推動套裝或同軸喇叭篇
    之前康少給大家介紹了調音在汽車音響改裝中的重要性,相信有些車友也開始重視起調音這個步驟了。很多人會問康少:沒有學過專門的音響調音知識,能不能自己動手調音?當然可以!只要你用心學,肯定會的。沒有系統學過調音知識,和身經百戰的專業調音師比起來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但做一些簡單的調試還是很OK的。不過,一些基本的細節還是要知道。下面,康少給大家說下新手調音的入門知識吧。
  • 汽車音響後面共振,汽車音響共振怎麼解決
    音響系統之所以可以稱為音響,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有回放聲音的功能。音響系統中,至少要包含筆者提出的下列幾點,才有資格稱為音響,這一點任何音響系統皆然,汽車音響亦不例外。下面就和電動邦小編一起看下汽車音響後面共振吧。汽車音響後面共振——簡介
  • 張啟東:KTV音響工程中決定歌手音質的核心因素!
    一類:娛樂型音響設備消費者,也就是所謂的KTV音響設備客戶二類:專業演出型音響設備消費者,也就是演出舞臺音響設備客戶這兩類客戶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區別非常大,一類是熱愛唱歌的音樂愛好者,一類是有深厚唱功的職業歌手。
  • 汽車音響改裝之音響小知識,濟南市中區慧聲汽車音響旗艦店
    首先汽車音響改裝的重點就是要安全,在改裝過程中不可以破壞車輛的原始電路設計,一旦改裝錯誤就會出現車輛短路現象。並且在進行音響器材安裝的時候要仔細一點,不要出現線路接錯現象,否則會造成不可預計的後果。所以在安裝之前最好可以進行專業的培訓,或者選擇送到改裝場所也可以。
  • 改裝後的汽車音響有多大區別?改裝一套音響要多少錢?
    在愛車人士眼裡,原車的音響就有很多元素得不到滿足需求,主要還是原車的音響音質效果差,缺乏聲音的立體層次感,所以愛聽音樂的人來說,這就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汽車音響改裝就是很多年輕人的需求,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改裝後的汽車音響有多大區別,改裝一套音響的價格大概要多少錢?
  • 一套昂貴的汽車音響怎麼安裝調試?瀋陽慧聲汽車音響
    一套昂貴的汽車音響系統,即使裝上高級的器材,如未經合理調試,整套音響系統可能比原車音響還要糟。調音成敗的基礎建立在施工品質上,不正確的安裝方式及配線途經,會使調音工作變得困難。其實調音的內容有大半以上是在糾正錯誤,每位從事汽車音響工作的人都有調音經驗,只是大部分的人都還在摸索,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 NRS音響樹立舞臺音響新標杆專業音響十大品牌
    NRS一直所秉持的設計哲學,就是要解決讓聲音劣化失真的振動問題,隨著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成熟,專業數位訊號處理技術也大量運用在NRS的專業音響産品中,如高信噪比的數位訊號處理器,帶數字處理技術的有源揚聲器系統,全數字前級效果器等等,這些居於世界水平的産品帶給了用戶更高的性能和更便捷的使用方法。
  • 音響二十要——給音頻玩家與電聲器材測評人的試聽白皮書
    本文原標題《音響二十要——音響的理性思維》,作者:劉漢盛。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寫「音響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響論壇」第40期,隔了不久又寫了一次算是補述的材料。這次為了第七屆音響大展我們自己編的手冊,我又寫了一次。前後三次寫「音響二十要」,時間隔了五年多。
  • 汽車改音響多少錢 汽車換一套音響多少錢
    一、汽車換一套音響多少錢其實改裝一套音響,從一兩千元到數萬元的都有。但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所以改裝音響的每一步,還要做到心中有數。1、首先得選購一套合適的音響。所以,得先了解汽車音響的品牌。2、當然還得注意音響的保養問題,如果保養不給力,就會容易損壞。所以後期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找一個可靠的店。
  • 汽車音響改裝案例本田奧德賽改裝法國勁浪汽車音響
    本田奧德賽車主是一位典型的汽車音樂愛好者,平時很喜歡帶上一家老小車門自駕遊,原車的音響效果實在不能滿足其高標準的聽音需求,找到了專業做汽車音響改裝的廈門靚車港汽車音響改裝店,決定在這裡完成愛車的汽車音響升級改裝。
  • 赤峰汽車音響改裝隔音工程鑫航改裝大眾高爾夫7音響系統四門隔音
    音造對音響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原車單層隔音沒辦法阻止胎噪聲噪等進入車內,業內有句行話,音響未動隔音先行。科迪亞克作為斯柯達的主力車型,在看不到的地方依舊偷工減料,國人都覺得德系車鈑金相對厚重,這話只能用在個別車型,而不是全部,希望車友們認清事實,寫這些並不是針對車企,只是看不慣被車企壓榨,還死命擁護的人,國產車的發展為什麼如此緩慢,難道和國人的思想觀念,冷嘲熱諷沒有關係嗎,不要說做幾臺不出毛病的車給你們看看,現在的長城、吉利、五菱等車企,做的還不夠嗎,背地裡偷偷加機油修變速箱你不說,國產車換個濾芯恨不得都要發表見解怒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