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9中國滑雪白皮書顯示,全國有770家滑雪場,其中東北三省207家,佔全國雪場數量的近三分之一。
從早期的亞布力滑雪場,到如今備受雪友歡迎的北大湖,中國現代滑雪,是從東北開始的。而今天,「冰雪100人」也迎來了一位「駐紮」在東北雪圈的「老炮」——申遠。
如果說雪場的建造者為東北滑雪開疆擴土,那麼像申遠一樣的早期單板愛好者,可以說是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的「開荒人」。
愛上單板,組建東北地區第一個單板滑雪俱樂部——長春極限;
推廣單板,首次將BurtonLTR體系引進東北,關注青少年滑雪培訓;
從業單板,創建東北地區首個旱雪項目,成為長春地區冰雪進校園唯一培訓公司……
滑雪17年,申遠「駐紮」東北,從在一輛麵包車上決定組建單板俱樂部開始,他見證了東北滑雪與中國滑雪運動的發展。
本文字數:4064字
閱讀時長:09分鐘
本期嘉賓:申遠
長春極限俱樂部創始人
極限冰雪公司CEO
他說:「這項運動塑造了我,我也想實實在在的去回饋給它一些東西。」
採訪| 雪兒
編輯| 搜啵啵
01
麵包車上的決定
2003年,北京有了紅牛南山公開賽,包括Steve、王磊在內的單板高手,以北京為聚集地,單板運動雖不算火熱,但也有了幾家單板俱樂部,最起碼,單板愛好者們能找到組織。
彼時的東北呢?
「那時候我們去滑單板,感覺自己就像『怪物』一樣。」
2003年,經營網球俱樂部的申遠,收到了一位俱樂部球友送來的單板雪鞋。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被朋友招呼著:「這是單板雪鞋,一起滑吧。」
只滑了一次,申遠便痴迷於此,痴迷到關閉了組建多年的網球俱樂部,專門跑去滑雪。
當時的東北地區,會滑單板的雪友,也就十幾個人,申遠是第4個。03/04雪季末的一天,這十幾位單板雪友坐著麵包車,在從亞布力滑雪場回來的路上,出了個提議:要不我們也組個俱樂部?
就這樣來自一個麵包車上的討論,東北地區第一個單板俱樂部誕生了,給當時還顯得有些「荒蕪」的東北冰雪,種下了一顆小樹苗。
而隨著申遠的「澆灌」,這棵在當時略顯孤獨的樹,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開始茁壯成長。
組建單板俱樂部後,隨後的事情開始變得順理成章起來。2005年,申遠開了第一家主營單板的雪具店,40平方米,主要是為了方便雪友購買雪具;他還會拿出一部分利潤,支持俱樂部組織日常活動。
當初40平方米的小店
同樣是為了方便雪友,申遠還在北大湖雪場附近租了一棟二層小樓,成為了早期的「俱樂部之家」。
申遠告訴「極限時間」,「因為那個時候雪場周邊基本沒有酒店這種配套設施,就算有,條件也一般,還挺貴的,所以我們乾脆就想著租一個地方,二層小樓,7、8個房間。」
那個時候的他們,或許是早期滑雪愛好者的一個縮影:周末組織滑雪,誰帶來的朋友誰負責教。晚上回到俱樂部之家,大家相互討論技術,切磋技藝,偶爾還會玩玩「殺人遊戲」,是一種對單板滑雪純粹的熱愛。
早期的俱樂部之家
對於申遠來說,這種純粹的熱愛便體現在他早期的「滑手夢」。他告訴「極限時間」,最早接觸單板的時候,就是想滑得很好,自己的身體條件,也完全可以支撐自己做這件事。
只是那個時候,成為「滑手」或「贊助滑手」,聽起來像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順從周圍聲音的申遠,最終選擇了開店,走上了商人這條路。
「如果讓我再重選一次,我一定先去成為一名滑手,再去做一名商人。」申遠說。
也許是出於對「滑手夢」的遺憾,申遠很早就開始關注青少年冰雪培訓,在2008年首次將Burton LTR培訓體系引進東北,成為長春市唯一冰雪進校園培訓公司。
02
四季皆雪季
提到東北,冷字當先。
雖然東北是滑雪勝地,與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和北美落基山脈等世界頂級滑雪區域,同處於北緯42度黃金冰雪帶。雪期長、降雪量大,但降雪與寒冷是同時存在的,有雪的地區必定寒冷,只有寒冷的地方才能夠存住雪。
而東北的寒冷也為滑雪小白,或是滑雪初級愛好者的學習和進步帶來了阻礙。
雪季之初,東北地區的雪較硬,容易受傷。
可能你沒有在室外滑雪場滑雪的經驗,但你一定有在冬日冷風中行走,北風刺臉的記憶。想像一下,在冷風習習之下,還要學習滑雪動作,偶爾還會摔一個「狗啃泥」,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而這些不太好的感受,最終都會累積成一種問題——前幾次體驗不好,以後不滑了。也就是,滑雪轉化率、留存率低的問題。
有沒有一種辦法,讓大家可以在夏天、或是秋天也能滑雪?同時還能為初級滑雪愛好者帶來一些教學,讓大家可以在冬季「不慌不忙」的上雪呢?
申遠在旱雪上下了功夫,不過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2018/2019雪季,申遠先是親自和旱雪廠家聯繫,研製了一套長30米,寬10米,可短時間內搭建好的旱雪裝置,這成為他們非雪季冰雪進校園的「利器」。
冰雪進校園
2019年,他又創建了東北地區第一個旱雪項目——極限滑雪公園,為東北旱雪場地的發展「開了荒」。
東北第一家旱雪公園
申遠告訴極限時間,初衷其實很簡單,夏季是無雪日,對於單板愛好者來說很難熬,旱雪場地可以幫他們過過癮。
同時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在雪季到來之前,先在旱雪上培訓一些滑雪愛好者,那麼在雪季初,面對真雪時,那些滑雪初級愛好者們便不會顯得那麼手足無措。
旱雪場地最早出現於2012年左右,根據尖鋒旱雪提供的資料,截止2019年底,國內已建成的旱雪場地總數已達到45家。(其中8家停業,1家被拆除)
圖/《2019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伍斌
與之對應,旱雪滑雪人次也在逐年提高。
圖/《2019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伍斌
在2018年後,增長勢頭可以用迅猛二字形容。或許與日漸增加的旱雪場地有關,但越來越多的滑雪愛好者願意選擇旱雪,也證明其在滑雪愛好者中的受歡迎程度。
「我們從雪友口中得到的反饋也很好。」畢竟,穿著短袖滑單板,還能減少受傷,對於滑雪小白來說,無疑是友善的。
只不過就分布省份來看,相比於數量較多的四川和北京等地區,東北的旱雪場地實在太少了。或許是因為東北室外雪場多,就不需要旱雪了?
但從申遠的講述中,無論是在滑雪教學方面,或是實現「四季皆雪季」,東北地區似乎一樣需要旱雪的存在。
03
它塑造了我,我想回饋它
可以說,東北冰雪的每一個發展節點,你都能找到申遠的影子。而申遠在東北「開荒」的過程,也是他自己成長的過程。他告訴「極限時間」,「這項運動塑造了我。」滑雪不止成就了他的事業,還塑造了他的人格。
至今為止,申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滑雪記憶還停留在05/06雪季。當時對野雪沒有任何概念的他,帶著三十多個人去到長白山北坡山頂,想去感受一下東北的野雪。
「開荒野雪」之旅
但這次的「開荒野雪」之旅並不順利。
由於作為俱樂部負責人的他事前準備不足,沒有仔細了解並考察環境情況,大家的滑雪水平又參差不齊,使讓這次活動變得格外「驚心動魄」。
申遠告訴我們,這件事深刻的改變了我,從思想到行為處事,也讓我在日後,永遠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而申遠回饋冰雪的方式,除了踏踏實實推廣滑雪運動,為滑雪愛好者服務,他還成為了一名「公益人」。
故事的開頭,就發生在申遠每天都要去到的車庫。
當時有幾個孩子在車庫門口玩,想倒車的申遠先輕按了幾下喇叭,但發現那幾個小孩子根本沒有反應。
無奈,只能下車。下車後的申遠朝他們走去,邊走邊喊著:「小朋友,我要倒車了……」,而那幾個孩子依舊自顧自的玩耍。當時的申遠就覺得,這應該不是簡單的愛玩,有點兒不對勁。
直到走近他們的的申遠,拍了拍其中一個他曾見過一兩次的小女孩,才恍然明白,原來這幾個孩子,都是自己家附近一所特殊學校的學生。而他也後知後覺,自己似乎沒怎麼聽到過她說話。
「小女孩很可愛,然後學習成績也挺好的,我就想去問問他們家的情況,就是想幫幫他們。」
其實小女孩是戴了助聽器的,可是為什麼還是幾乎聽不見呢?走進小女孩的家,申遠得到了答案。
車庫右側便是小女孩的家
女孩的媽媽告訴申遠:「其實一直想給孩子換一個好一些的助聽器,但是家裡的經濟條件確實不是很允許……「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萬塊錢並不是什麼天文數字,但對於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小女孩一家來說,重換一副萬元助聽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時的申遠,甚至想著自己直接掏錢給她買一副,但就像他和我們講的:「我相信遇見都是緣分。」
那時正值深秋,長春極限俱樂部正好在準備新雪季的開板大會。申遠決定換一種更為合適的方式:在開板大會上拍賣,籌集善款。
最終,申遠拿出自己珍藏了多年的一塊限量單板,在開板大會現場,被火速拍下。
開板大會拍賣現場
「其實當時還真是特別捨不得,但是最後結果是好的,我們也把小女孩請到了現場,希望她能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就是這樣一次倒車時偶遇到聽障女孩的經歷,讓他決定繼續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成立愛心折扣店鋪,在客人購買商品的商品中,他們會拿出售價的2%,作為「愛心基金」,每年去資助一些需要幫助的青少年;贊助多位滑手,水平或許不是最高的,但申遠告訴極限時間,他們都是真心熱愛單板運動。
直到今天,申遠和極限冰雪仍在資助一位初二的貧困男孩上學,目標是資助到他完成大學學業。
目前正在資助的孩子
「我的角度很簡單,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十六七年了,我覺得還是要有一些回饋,這是一種責任,那些都是我的方式。沒有什麼偉大的想法,遇到的都是緣分,碰到了去做就好了。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那些孩子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04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16年前,申遠種下的那顆「樹」已經長大了,他也不再是那個孤單的「開荒人」。
但他有時候他也會懷念自己最初愛上單板滑雪的那段時光:
俱樂部剛剛組建,雖然人不多,十幾個,聯繫不是很方便,大家也都不是什麼滑雪高手。但是集體意識特別強,QQ群裡一約,活動當天基本都能來齊!雖然教學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但大家會在自己俱樂部的論壇中討論各種技術,是一種純粹的熱情。
早期成立俱樂部的幾位雪友
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傳統的論壇成為「過去式」,不再更新;QQ群莫名其妙變為00後的交流工具,「gkd、nsdd、擴列……」這些在QQ聊天中的詞語變得越來越陌生;以前那種「一呼百應」的集體活動,參加的雪友也逐漸走散。
早期俱樂部活動
相信有許許多多像申遠一樣的「老炮兒」,都是從雪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摔得狠,愛得深,或許時間讓大家走散,但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他們有人像申遠一樣,為不同地區的滑雪運動「開荒擴土」,用不同的方式或身份推廣中國冰雪,依舊和中國冰雪一起前進;有人或許離開了滑雪,滑雪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心中熱愛未減。
申遠告訴我們,滑雪已經存在於我血液裡的一種東西了,會在接下來的日子一直陪伴著他。而他的目標一直沒有改變過:「未來計劃很簡單,利用自己的公司,自己的經驗等等,踏踏實實在東北做跟滑雪相關的事情,然後把這件事情做到我們的認為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