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浮山
說起羅浮山,可能大多數人馬上聯想到的是惠州的羅浮山。畢竟惠州羅浮山聲名顯赫,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拋開世俗的5A景區不說,其山自秦漢以來號稱「仙山」,史家司馬遷稱其為"粵嶽"、道教將它列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一代文豪蘇東坡曾在這裡作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但我面前的這座山也稱為「羅浮山」,只是不在嶺南的惠州,而在巴蜀的安州。
山不顯高,其背後矗立的是綿延千裡、大氣磅礴的龍門山脈……
山不顯名,比不了峨眉之秀、青城之幽、西嶺之雪、貢嘎之雄……巴蜀名山何其多也!
山不顯靈,山若靈,為何山前飛鳴禪院香客稀疏……
正因遠離了這些世俗之名。
山——寧境清幽更顯自然之靈韻;
寺——青燈古佛不失為一方淨土。
問其山名,何為「羅浮」?有書載「其山常年水汽升騰、雲霧繚繞,山如浮於雲端。故稱為 『浮山』」。「浮」字已解,「羅」字作何解?眾皆默之。
下山後,回首再望羅浮。今日無雲霧,山未浮。
山未浮在雲端,而是落回地面。我似已明白……
「雲霧起則浮,雲霧散則落」
羅浮山或原名為「落浮山」,後人不解其意,以「落」字不吉,故以諧音「羅」字替之。此誠個人愚見。
二浮生御
浮生御溫泉度假村就位於羅浮山的山腳下,也是此行歇腳之地。羅浮山下溫泉酒店諸多,選擇浮生御完全是在多年前,看到過一篇關於「浮生御」的軟文,隱然記得標題是「裸心谷的設計師要來羅浮山搞事情」,當時看看也就過了。裸心谷是一直想去的,心裡也一直掛念,可以時間精力不允許。此次選擇了「浮生御」,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吧。
清晨早起,漫步於酒店內。觀其建築、賞其景觀,不禁感慨這山水與建築的融洽是如此自然,毫無絲毫生硬與突兀。
幾根竹條的隨意拼湊,就是一個門牌。
生物礁,一面保持原有之貌,一面打磨光滑,刻上文字就是最好的標牌。
夯土牆,與藝術化的建設景觀相結合,沒有任何突兀。
青瓦,這一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建材,卻又在這裡重新煥活。
建築的天際線與遠山的山峰相呼應,不知是設計師的創意靈感,還是偶然天成……
建築之美,在這裡展現的如此恰到好處。
用過早餐, 休息半個時辰。前往「馥溫泉」。
羅浮山的溫泉是堪與法國「薇姿」溫泉媲美世界級的資源,與羅浮山共同被譽為「浮山聖水,人間一絕」。浮生御也不另外會有溫泉,三十幾個泡池散落在山中,點綴於鮮花草木間。每一個泡池都像一個獨立的天地,隔絕走來走去的其他客人,帶來寧靜的享受。泡於池中,或閉眼稍憩、或望山觀景、或與友閒聊,毫無防備的讓溫泉浸潤每一寸肌膚,打開每一個毛孔。
如果溫泉是浮生御靜的一面,那麼馬廄、球場、垂釣等就他動的一面。一動一靜間,度假時光就這麼悄然溜走。
「浮生偷得半日閒,羅浮山下浴溫泉」。這樣的酒店,怎能不來?
三焦鴨子
安州才子李化楠、李調元父子著述的《醒園錄》中收集和總結了三十八種川菜的烹調方法,是對四川民間質樸的烹飪的傳承和發揚,尤其是李調元的養生飲食,將藥物與烹飪技藝巧妙結合,重清燉與清蒸,食之味淡,意在養身,是安州特有的餐飲美食烹飪技藝。
我不知道「焦鴨子」算不算得上是養生美食,但是衝著招牌上鬥大的「百年老店」也想進去一嘗究竟。
據說焦鴨子烹製需要經過10多道工序和工藝,屬滷鴨系。成品菜品色如琥珀、鹹淡適中、香味濃鬱、回味悠長。
菜上觀之,鴨肉、鴨皮、鴨肪層層分明
拾筷入口,初覺煙燻味較重,細品之,亦夾雜些許藥香,在咀嚼,各種香味混合成一種不可名狀的美味,鴨肉下肚,口有餘香,不禁稱讚……若有好酒之人得之,一壺酒一盤鴨,一飲一啄,其妙不可言。然我不好酒,亦無法品味其中之妙。
後上之菜皆為川菜中的常見菜餚,故不贅言。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若引用,請註明出處
部分照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