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公園始於1955年,誕生在美國。在我國經歷了「人造微縮景觀」、「人造景觀」、「人工景觀』、「主題公園」等階段。國內主題公園誕生伊始,對於它的定義,學術界、輿論界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直試圖給出準確、統一的定義:保繼剛認為主題公園是一種人造旅遊資源,它著重於特別的構想,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題創造~系列有特別的環境和氣氛的項目吸引旅遊者;魏小安等則認為主題公園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內容為主題,以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為表現,以市場創新為導向的現代人工景區;董觀志把主題公園稱為旅遊主體公園rI01urismPark),他認為旅遊主題公園是為了滿足旅遊者多樣化休閒娛樂需求和選擇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遊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遊目的地形態。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一個分支,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眾多學者對主題公園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具有多種吸引物(包括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開展多種有吸引力的活動而為旅遊者的消遣、娛樂而設計和經營的場所。
1.研究目的及意義 旅遊規劃的任務不僅僅在於發現、認識區域的特色,而且要在開發實踐中將其突出出來,形成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對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民俗旅遊市場.眾多旅遊景區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旅遊景區開發實踐中,設置哪些旅遊項目、規劃什麼旅遊產品、如何將景區無序的空間通過旅遊項目安排變成有序的空間、怎樣進行遊客遊覽線路的安排,這些問題都和景區的規劃主題息息相關。 在對景區進行規劃設計時。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是成功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因為主題策劃是成功策劃的靈魂,只有將產品概念進一步提煉、升華成為形象化、情節化、甚至戲劇化的主題,才能對消費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題策劃方法 2.1主題選擇原則 2.1.1與時俱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應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旅遊需求,選擇那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主題。並在主題選擇上應有較大的擴展餘地,使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具有較大的彈性,能延展開發相關聯的旅遊產品。 2.1.2注重地方文脈:任何一個成功的旅遊規劃,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本土山川靈氣和地方歷史文化為根基,才能找到正確的旅遊規劃指導思想,山川靈氣與人文歷史文化精髓的結合體是主題思想確立的根本。
2.1.3差異性:主題應具有鮮明的個性魅力,在能夠滿足現代旅遊的時尚需求的基礎上,還要與周圍相類似的旅遊景區形成區別,差異性競爭.滿足遊客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場需求:旅遊主題應具有個性、創意,並從旅遊者的角度出發,反映旅遊者的態度、愛好和動機,能貼近遊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遊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興趣取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原則。 2.2構建主題框架董觀志探討了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框架,時問、空間和文明是主題選擇的基本軸線,三個軸線有機組合構成了旅遊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框架。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策略: 2.2.1沿單一軸線方向的選擇策略: 2.2.2沿兩個軸線構成的平面型選擇策略: 2.2.3沿三個軸線構成的立體型選擇策略。 根據董觀志的旅遊主題三軸線(時間、空間、文明1選擇框架,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三框架為時間、空間和文化。時間軸是由紀年決定的過去、現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現代,期限為中期。在時間軸上選擇主題時,應通過特定的時間隧道縮短與旅遊者認知的距離,形成旅遊者容易辨識的民俗文化特質和旅遊主題公園線索;空間軸應是現實可及的、大中系統的真實空間。在空間軸線上選擇主題時,要處理好空間尺度和旅遊者的相互關係.應通過特定的空間轉換縮小與旅遊者認知間的距離,形成旅遊者容易辨識的空間特質旅遊線索;文明軸也即文化軸,在該軸上,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定位座標
只有傳統文化(具體為民俗文化)主題選擇應遵循文化差異原則進行,形成旅遊者容易辨識的文化特質和旅遊線索。
2.3主題的甄選 2-3.1靜態類民俗旅遊:指以民俗物品的觀覽、品嘗、選購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它藉助靜態的民俗物品展現一時一地的民間風俗。靜態類民俗旅遊的最典型代表即是當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館,以陳列展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標誌性器物為主,呈獻給遊客的是靜態的民俗畫面。 2.3.2動態類民俗旅遊:即以活動的安排為主,遊客通過參與或半參與進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圍的主題公園內,並從中得到愉悅和陶冶。 2-3-3精神類民俗旅遊: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並轉化為旅遊產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動。 2-3.4語言類民俗旅遊:指對聲音、語言而傳承的民俗內容加以開發和應用.包括戲曲、山歌、曲藝、方言等。如廣西的三月三歌會。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上幾類,但隨著遊客旅遊需求的迅猛增長以及整體旅遊開發的實際需要,單純的選擇某一類主題已遠遠跟不上當今的旅遊發展趨勢.這就要求在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時,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注重主題的多樣化。例如韓國民俗村,在建成早期僅是一個純觀光型的戶外民俗博物館,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革之後,融人了動態類的民俗旅遊產品如手工製作、傳統體育活動等;精神類的民俗旅遊產品如祭祀活動等;語言類民俗旅遊產品如傳統歌舞表演等,最終成為一個年遊客量達到18O萬人次的國際著名民俗旅遊景區。
3.主題策劃模式 首先.根據規劃地的旅遊資源特徵和類型以及區域系統中地域分工確定主題公園的性質,其次,由主題公園的性質限定可供選擇的主題類型範圍;最後,通過是否突出了該地旅遊資源特色和是否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原則從主題類型範圍內確定該主題公園的主題類型。在上面的主題策劃模式當中,檢驗主題可選類型是否符合旅遊市場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對體現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主題公園開發過程中.通過相關問卷調查顯示,人們對於少數民族獨特的歌舞表演、飲食習俗以及生活習俗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該少數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藝作品等的關注度略低,這就要求規劃人員在策劃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時,注重迎合人民大眾的消費口味和適應旅遊市場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主題的定位,為下一步的開發建設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
4.結語 面對當前旅遊開發模式的多樣化,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創造了整合旅遊形態的新方式,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它創建了一種開發旅遊資源的新模式,為旅遊者提供了一種深化遊樂過程的選擇方向。與國外先進發展水平相比,我國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開發尚處於初級階段,其開發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建設都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僅對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策划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為致力於民俗旅遊開發和主題公園建設的旅遊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